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生活輕鬆快樂的十三個技巧

三歲的孩子已經很喜歡聊天了, 雖然他講的話題不會像幾年以後那麼生動而吸引人,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很愉快地跟這個階段的孩子談話。

◎◎如果他不喜歡, 儘量少帶他上街或者去別人家

如果你帶孩子出門或者去別人家的時候, 他總是很淘氣而且不安分, 那你最好避免帶他上街或者做客。 因為跟四歲大的孩子相比,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留在家裡更好一些。

◎◎制訂一個嚴密的計畫

如果你以前沒有管教小孩的經驗, 我建議你還是做一個嚴密周詳的計畫比較好。 這樣等出現狀況的時候, 不至於讓你手忙腳亂。

Advertisiment
要知道, 在教育孩子上, “臨時抱佛腳”可不是一種好方法。

曾經有一個小姑娘, 把她父母折騰得很是頭疼。 她每天都很早起床, 並且要求大人一定得陪她玩耍。 她的爸媽無奈之余想出來一個應對的方法, 他們每天都會提前放點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在女兒的床邊, 如果她可以自己玩一會兒而不是去打擾父母休息, 那第二天就會獲得更多的獎勵。

自從有了這個點子, 小女孩的父母終於不再那樣心力交瘁了。 有意思的是, 過了一段時期之後, 小姑娘主動要求爸爸媽媽不要總是每天早上都給她葡萄乾和餅乾了, 她想要點別的食物。

◎◎學會讓電視機幫你的忙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 千萬不要忽視電視機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如果對這個“助手”運用得當, 可能會達到讓你意想不到的目的。

◎◎讓孩子獨立吃飯

如果喂孩子吃飯每天都讓你困擾不已, 而且又沒有人幫你的忙, 那你只需要給他準備好食物, 就不用再操心了, 要不然你盯著他吃飯, 可能會被氣得半死。

◎◎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按照你的意願穿脫衣服, 那麼就由他去吧, 讓他以自己的心思來裝扮自己, 也許他就想做一個把外套穿在睡衣裡面的超人呢。 你需要做的, 就是在穿衣服時跟他聊聊天, 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

◎◎儘量不要跟孩子發脾氣, 試著用溫柔的態度去引導孩子

我們之前提到過, 孩子有他很脆弱的一面。 無論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 天生就會對很多事物感到害怕,

Advertisiment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暗、動物和長相有些特殊的人。 家長不要對孩子的這種反應過於敏感, 當然也不要逼迫他去面對這些恐懼。

這麼大的孩子, 還會對不完整、有殘缺、有破損的東西感到不安。 你常會聽到他們說“破了”或者“壞了”。 所以“修好”在他們的字典裡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了。 為他買玩具時, 要選擇那些品質好壽命長的。 另外, 如果玩具壞了, 爸爸應該儘快把它修好。

此外, 身體上的不健全(比如:纏有紗布的手臂)也會對他造成視覺衝擊, 讓他感到害怕。 更有甚者, 他生日時你把完整的生日蛋糕切開, 他都可能會號啕大哭一場, 使生日的歡樂氣氛被破壞殆盡。 不過, 他很快就能破涕為笑, 幫你重拾歡樂氣氛, 這還要歸功於他豐富的想像力。

Advertisiment

當他看著被他咬得千奇百怪的蛋糕的時候, 他會想像那是一隻大象、一隻猴子或者一艘船。 如果這些害怕、恐懼感和不安會讓三歲半的孩子很難承受, 那你就要用平和的態度來舒緩他的這些情緒。 要是他不敢一個人在院子裡玩, 你可以留下來陪他。 要是他不敢一個人走下樓梯, 你可以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下。 至於那些讓他恐懼的事物, 你可以借此編首兒歌, 用愉快的口音唱給他聽。

如果他知道還有一個人和他一樣感覺到不安, 他就會放鬆很多。 到了四歲時, 這種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他會變得很好強, 也不再懼怕什麼事物。 你應當利用這個時機, 鼓勵他勇敢起來。

◎◎靈活處理孩子在行為上的倒退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從兩歲半到三歲這段時間裡, 都會有很多退化行為的產生。 比如, 他們開始開始懷念自己總在父母懷裡的日子, 所以常常要大人抱著。 因此, 有經驗的媽媽在帶孩子出門時, 會推著娃娃車(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十七千克重了, 總是抱著會很吃不消的)。 他有可能很不願意去坐, 不過只要你把他感興趣的毛絨玩具也放到車上的話, 他或許就不會再那麼抵觸。 如果運氣好的話, 在回家的路上, 他還可能主動要求和這些玩具一起坐娃娃車呢!

◎◎如果他不喜歡走路, 就讓他在家裡玩

孩子在三歲大的時候, 可能是最“百毒不侵”的時候, 你的威逼利誘對他可是起不到一點作用。 即使在大街上, 只要他不想走了, 就絕不會再移動半步。

如果他不喜歡走路,那你最好讓他在家裡玩,甚至可以帶他做一些家務,像打果泥、榨果汁、包餃子、做湯圓這類活動,他既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又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他會非常放鬆而開心的。而且在不久以後,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散步逛街的美好時光。

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待在家裡,也不會過得枯燥無味。你可以唱自己創作的歌謠給他聽,告訴他:兩歲時,他喜歡在邊邊上行走;三歲時,他留在廚房做媽媽的助手;四歲時,他熱衷於去外面玩耍。相信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自己提出要出門逛街、散步。

當然,一個有經驗的媽媽是可以很輕鬆地處理孩子無理取鬧的問題的。有這樣一位媽媽,她的孩子三歲零十個月,正是嚮往奧特曼的年齡。當孩子在路上不肯走的時候,她就給孩子披上一件外套,同時還告訴他,家裡正放著一包又甜又脆的餅乾,等著小怪獸來吃。

◎◎讓他努力成為別人的榜樣

孩子三歲時,肢體及協調能力還都沒有發展得很好。因此,當你看到孩子的手指還不能自由活動時,你要儘量幫幫他,而千萬不要拉著他的手強迫他做好。

如果孩子假想自己有個朋友,那你就趁機告訴他,只有自己努力去做,才能成為“朋友”的榜樣。有的時候,他也會把自己假想成為一隻小狗或者小貓,這時你就更得好好想想,怎樣才能讓這只“小狗”或“小貓”去做那些你想他做而他自己卻不樂意的事情。同時,我們也可以跟寶貝開開小玩笑,比如說洗澡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喂,小狗狗,請甩甩你頭上的水!”或者是“小貓咪,把你的小爪子給我!”◎◎少用責備、負面的詞語和孩子溝通

如果你的孩子在三歲大的時候,還在吃手指頭或者抱著小棉被不撒手,你千萬不要強迫他改掉這些小毛病,因為這些小毛病可以幫他暫時緩解情緒。

跟孩子兩歲時一樣,你得想一些管好孩子的技巧。當然,不一定非得板著臉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最理想的狀態是,你能運用一些技巧與孩子和平愉快地度過每一天。因此,我們在這裡建議你儘量少使用那些責備、負面的字眼,因為那樣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到沒有面子或者產生尷尬的情緒。你可以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如“可不可以⋯⋯”“跟我一起⋯⋯”“我相信你可以⋯⋯”,等等。這種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出選擇的方法,會讓他感到非常欣喜,從而樂意與你配合。

同時,不要被孩子的“我討厭你”“我愛你”等口頭禪影響情緒,使讓他發覺這些話可以瞬間改變你的心情,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讓他得逞。

◎◎適度引導他的需要

三歲半的孩子區別于其他年齡段孩子的表現是,他十分魯莽,有時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經常橫衝直撞地搞破壞。這時候,家長需要採取一些方法正確引導他的行為。比如要上樓時,你可以對他說:“我們比比看,看誰先到樓上。”

同時,這個“引導”也要掌握在適度的基礎上,不然,反效果產生的破壞力常常會讓你措手不及。當家長或老師熟悉這一點之後,才能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轉移注意力。舉個例子來說,當老師看到孩子們認認真真搭造的積木,要被人破壞掉的時候,就要及時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避免他們因為積木垮下來而瞬間產生失落的情緒。

◎◎運用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

克林可路博士(Dr.Colin Colew)認為“轉移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候甚至可以瞬間改變孩子情緒。如果你死板地跟孩子硬碰硬的話,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之小;相反,如果你知道怎樣轉移孩子注意力,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最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當你發現孩子開始有無理取鬧的苗頭出現時,就要趕緊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比如,講故事、說笑話、唱首歌、念首詩,甚至拿來好吃的逗逗他,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是,有一些脾氣非常頑固的孩子,一旦他鑽起牛角尖來讓你又氣又恨時,你索性就嚴肅地告訴他,“爸爸媽媽也是有自己忍耐的極限的”。當然,再過半年或一年,孩子的脾氣就會好很多。

◎◎媽媽離開前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懂得“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對不同的孩子,我們就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就個性差異來說,有些孩子脾氣相對好一些,能與人相處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孩子脾氣很差,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吵鬧得不可開交。就拿家長們常常使用的“警告”這一策略來說吧。

有些孩子會因為“警告”而事先有了心理準備,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則恰恰相反,“警告”只能使得他的情緒更加不穩定,情況更加糟糕。因此,家長事先瞭解孩子的個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往往會牽涉到另外一件事情。

比如,要不要事先告訴孩子你晚上有飯局,並且很自然地與他道別,然後大大方方走出家門?還是事先不告訴孩子,然後晚上偷偷摸摸地溜出去?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是不是要“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呢?

實際上,三歲半的孩子是離不開媽媽的,只要他們看到媽媽離開,就會哭鬧個不停。當然,每個父母都不願意被孩子的眼淚所控制。我建議,在孩子很害怕失去你的這段時間,你還是少出門為好,畢竟這段時期馬上就會過去的。

不管怎麼樣,還是請你記得,時間過得非常快。不管孩子現在多麼無理取鬧,四歲很快就會到來的。

如果他不喜歡走路,那你最好讓他在家裡玩,甚至可以帶他做一些家務,像打果泥、榨果汁、包餃子、做湯圓這類活動,他既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又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他會非常放鬆而開心的。而且在不久以後,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散步逛街的美好時光。

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待在家裡,也不會過得枯燥無味。你可以唱自己創作的歌謠給他聽,告訴他:兩歲時,他喜歡在邊邊上行走;三歲時,他留在廚房做媽媽的助手;四歲時,他熱衷於去外面玩耍。相信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自己提出要出門逛街、散步。

當然,一個有經驗的媽媽是可以很輕鬆地處理孩子無理取鬧的問題的。有這樣一位媽媽,她的孩子三歲零十個月,正是嚮往奧特曼的年齡。當孩子在路上不肯走的時候,她就給孩子披上一件外套,同時還告訴他,家裡正放著一包又甜又脆的餅乾,等著小怪獸來吃。

◎◎讓他努力成為別人的榜樣

孩子三歲時,肢體及協調能力還都沒有發展得很好。因此,當你看到孩子的手指還不能自由活動時,你要儘量幫幫他,而千萬不要拉著他的手強迫他做好。

如果孩子假想自己有個朋友,那你就趁機告訴他,只有自己努力去做,才能成為“朋友”的榜樣。有的時候,他也會把自己假想成為一隻小狗或者小貓,這時你就更得好好想想,怎樣才能讓這只“小狗”或“小貓”去做那些你想他做而他自己卻不樂意的事情。同時,我們也可以跟寶貝開開小玩笑,比如說洗澡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喂,小狗狗,請甩甩你頭上的水!”或者是“小貓咪,把你的小爪子給我!”◎◎少用責備、負面的詞語和孩子溝通

如果你的孩子在三歲大的時候,還在吃手指頭或者抱著小棉被不撒手,你千萬不要強迫他改掉這些小毛病,因為這些小毛病可以幫他暫時緩解情緒。

跟孩子兩歲時一樣,你得想一些管好孩子的技巧。當然,不一定非得板著臉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最理想的狀態是,你能運用一些技巧與孩子和平愉快地度過每一天。因此,我們在這裡建議你儘量少使用那些責備、負面的字眼,因為那樣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到沒有面子或者產生尷尬的情緒。你可以多說一些鼓勵孩子的話,如“可不可以⋯⋯”“跟我一起⋯⋯”“我相信你可以⋯⋯”,等等。這種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出選擇的方法,會讓他感到非常欣喜,從而樂意與你配合。

同時,不要被孩子的“我討厭你”“我愛你”等口頭禪影響情緒,使讓他發覺這些話可以瞬間改變你的心情,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讓他得逞。

◎◎適度引導他的需要

三歲半的孩子區別于其他年齡段孩子的表現是,他十分魯莽,有時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經常橫衝直撞地搞破壞。這時候,家長需要採取一些方法正確引導他的行為。比如要上樓時,你可以對他說:“我們比比看,看誰先到樓上。”

同時,這個“引導”也要掌握在適度的基礎上,不然,反效果產生的破壞力常常會讓你措手不及。當家長或老師熟悉這一點之後,才能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轉移注意力。舉個例子來說,當老師看到孩子們認認真真搭造的積木,要被人破壞掉的時候,就要及時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避免他們因為積木垮下來而瞬間產生失落的情緒。

◎◎運用技巧轉移他的注意力

克林可路博士(Dr.Colin Colew)認為“轉移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候甚至可以瞬間改變孩子情緒。如果你死板地跟孩子硬碰硬的話,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之小;相反,如果你知道怎樣轉移孩子注意力,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最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當你發現孩子開始有無理取鬧的苗頭出現時,就要趕緊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比如,講故事、說笑話、唱首歌、念首詩,甚至拿來好吃的逗逗他,都是不錯的方法。但是,有一些脾氣非常頑固的孩子,一旦他鑽起牛角尖來讓你又氣又恨時,你索性就嚴肅地告訴他,“爸爸媽媽也是有自己忍耐的極限的”。當然,再過半年或一年,孩子的脾氣就會好很多。

◎◎媽媽離開前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懂得“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對不同的孩子,我們就要使用不同的技巧。就個性差異來說,有些孩子脾氣相對好一些,能與人相處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孩子脾氣很差,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吵鬧得不可開交。就拿家長們常常使用的“警告”這一策略來說吧。

有些孩子會因為“警告”而事先有了心理準備,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則恰恰相反,“警告”只能使得他的情緒更加不穩定,情況更加糟糕。因此,家長事先瞭解孩子的個性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往往會牽涉到另外一件事情。

比如,要不要事先告訴孩子你晚上有飯局,並且很自然地與他道別,然後大大方方走出家門?還是事先不告訴孩子,然後晚上偷偷摸摸地溜出去?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是不是要“讓孩子有所心理準備”呢?

實際上,三歲半的孩子是離不開媽媽的,只要他們看到媽媽離開,就會哭鬧個不停。當然,每個父母都不願意被孩子的眼淚所控制。我建議,在孩子很害怕失去你的這段時間,你還是少出門為好,畢竟這段時期馬上就會過去的。

不管怎麼樣,還是請你記得,時間過得非常快。不管孩子現在多麼無理取鬧,四歲很快就會到來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