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老師學會表演遊戲

一、調研——研訓前表演遊戲的現狀

我園目前在表演遊戲上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一刀切”現象較嚴重。 幼兒照搬文學作品的內容, 表演遊戲成為故事理解與記憶的工具, 成為故事教學的附屬品。

二是教師對表演遊戲的理解不夠深刻。 大多數教師將表演遊戲與歌舞表演、戲劇表演、角色遊戲等混為一談, 這就導致教師將表演遊戲的內容擴大或偏離。

三是教師強調表演遊戲內容的生動形象性, 忽略了表演遊戲的遊戲屬性。

四是在表演遊戲內容的選擇上, 多數教師是以幼稚園語言領域中的文學作品或兒歌為主要來源,

Advertisiment
很少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編故事, 作為表演遊戲的材料。

五是教師的干預過多, 幼兒遊戲被動化, 幼兒只能跟著教師的統一指揮進行表演遊戲。 針對上述問題, 我們開始了表演遊戲的研訓之旅。

二、探索——表演遊戲研究從大班試點到中、大班全面展開

1. 第一階段:從大班開始嘗試表演遊戲研究

在表演遊戲素材的選擇方面,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優秀繪本中選擇題材。 在邊學習、邊思考、邊探究的過程中, 大班試點班級的表演遊戲《埃爾莎的故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五次, 核心組成員一直跟蹤觀摩研討。 我們發現, 在幾次遊戲過程中, 執教老師始終期望控制整個遊戲的發展, 因而越來越多地去“規定”演出時間和“動手”佈置環境、準備材料,

Advertisiment
並追求生動逼真的表演結果, 使師幼關係成為一種導演和被導演、指揮控制和被動執行的關係, 忽視了教師是幼兒遊戲的組織者和扶助者, 而不是淩駕于幼兒之上的指揮者、領導者, 淡忘了表演遊戲仍然是幼兒“自主、專注、愉悅、探究”的遊戲活動這一基本價值取向。 不過, 通過《埃爾莎的故事》, 使教師對表演遊戲有了比較深的瞭解, 那就是表演遊戲的整個開展過程就如一條線段, 整個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是表演和遊戲, 而遊戲是起點, 表演則為終點, 隨著遊戲的展開, 由起點出發向終點行進, 每個階段的表演成分都會不斷地增加, 最終實現由遊戲向表演的過渡。
Advertisiment

2. 第二階段:中、大班全面開展表演遊戲研究

有了前期研究的經驗, 從上學期開始, 我園中、大班全面開展了表演遊戲的探索和實踐。 教師們在表演遊戲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研討策略、解決問題, 孩子表演遊戲的水準也有所提高。 例如:中班老師發現孩子對《蛇偷吃了我的蛋》、《拔蘿蔔》、《小松鼠的大尾巴》非常感興趣, 班裡很多孩子能完整說出故事中的對話。 經常有幾個小朋友在表演區表演這些內容, 但孩子們只是複述故事中的對話, 沒有頭飾, 沒有場地的佈置。 觀察到這些情況, 教師們進行研討, 決定開展相關的表演遊戲, 於是師生共同商討表演遊戲的內容、收集製作道具、佈置場景等。

三、收穫——表演遊戲研訓活動促進了師幼的共同成長

(一)在遊戲中,

Advertisiment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表演遊戲的過程中, 孩子們從最初的追逐打鬧到遇到問題停止遊戲, 再到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繼續遊戲, 每一步都是質的飛躍。 通過表演遊戲研訓活動的前後對比, 我們發現孩子在相關領域都有了顯著進步。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幼兒建立起規則意識, 美好的心靈情感得以培養。 比如:幼兒處於一直追逐或者爭搶角色時, 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 幼兒經過討論, 能夠想出許多解決的辦法, 像石頭剪刀布, 誰贏了誰先或者誰輸了誰先, 從而建立了規則意識, 還有的幼兒學會了謙讓輪流, 幼兒良好的品德得以培養。

2. 幼兒的語言和表演才能得以發展。

Advertisiment
在表演遊戲中, 幼兒要學說大量優美的語言詞彙, 還要運用豐富的表情、語調、動作等表現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在潛移默化中, 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自信心等得到了培養。 在表演遊戲時, 幼兒要分配角色、佈置場景、克服膽怯, 在主動交流、相互協商中不斷成長。

4.幼兒的思維越來越活躍, 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從最初的遇到問題就追逐爭搶到後來的求助他人、共同商議等辦法, 和平有效地解決問題, 思維越來越活越, 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

(二)在研訓中, 教師對問題的探究有了專業成長

表演遊戲的園本研訓活動, 至少使教師們在表演遊戲的理性認識和實踐技能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幼兒,做幼兒遊戲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引導者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教師們對表演遊戲有了正確的認識,組織遊戲中能做到尊重幼兒,做遊戲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引導者。例如:表演遊戲《黑暗中的佛蘭克林》腳本選擇時,我們一起閱讀了大家共同搜集的書籍《黑暗中的佛蘭克林》、《狼和七隻小羊》、《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野兔蓋房子》、《漁夫和金魚》等17個繪本(或故事)。然後進行投票決定,每個孩子要說出自己要表演的理由,最後,《黑暗中的佛蘭克林》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戰勝了“勁敵”《三隻小豬蓋房子》、《小馬過河》、《蛇偷吃了我的蛋》。教師在組織幼兒選擇表演內容時,始終堅持尊重幼兒的意見,做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不做指揮者、決策者。在表演遊戲的開展過程中,有時候是需要教師介入的,但前提是教師要牢記自己是幼兒遊戲的組織者與支持者,而非淩駕于幼兒之上的指揮者、領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還幼兒一片自主、快樂的遊戲天空。

2. 觀察記錄、分析反思,使教師研究水準進一步提升

組織和開展表演遊戲時能善於發現和掌握興趣點,而這些離不開教師的觀察記錄、分析、反思。記得在開展第一階段的嘗試中,教師們拿到記錄表不知道如何進行記錄,有的老師一場遊戲下來只有簡單的行為記錄,對幼兒行為分析簡單。怎樣才能瞭解孩子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呢?觀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關鍵的一環。於是表演遊戲中心組成員在一起商量如何進行觀察記錄,比如:

(1)在遊戲中隨機地觀察,敏銳發現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然後以此為依據,及時地組織和指導幼兒。

(2)在遊戲中進行班級整體掃描式觀察,觀察幼兒的表情、言行,判斷他們是處於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還是無所事事的消極狀態,判斷空間材料是否適合幼兒活動需要。

(3)在遊戲中有重點地個別觀察,注意小組幼兒或個別幼兒的特定需要,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每一次現場觀摩時做到分工明確,如:攝像員、照相員、遊戲整體情況記錄員、主要角色記錄員等。結束後將記錄表整理後給執教者匯總,執教老師根據情況制定下次遊戲的目標。在一年多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們遊戲觀察記錄從無從下手到現在能將一個完整遊戲進行跟蹤記錄,形成自己的研究案例。

3.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使遊戲水準進一步提升

皮亞傑說過:“每當過早教一個幼兒那種他能自己發現的東西時,就抑制了發現它的機會,也就抑制了對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師的指導要把握時機,不要因幼兒的一時失敗而急於干預。那麼,幼兒表演遊戲什麼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什麼是適時介入指導?我們的經驗是:

(1)當幼兒遇到困難、爭執,可能將放棄表演遊戲的意願時,應介入。例如:《小老鼠們藏到哪裡去了》盟區飛行觀摩中,有將近20個成人散坐在教室周圍觀看幼兒活動。表演遊戲開始了,大家都忙著拿服裝、道具裝扮自己,就在這時候,大家都聽到了教室的一角傳來了哭聲,原來翔翔站在空調邊抹眼淚。老師發現了,沒有馬上去解決問題而是觀察翔翔接下去會做什麼?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他只是哭沒有任何的舉動,於是老師走到翔翔的身邊詢問他為什麼哭?翔翔告訴老師,他要扮演穿黑西裝的老鼠,可是黑西裝的老鼠已經被鵬鵬扮演了,老師對他說:黑西裝的老鼠已經有人扮演了,你換一個角色好嗎?他不肯繼續哭泣。最後,鵬鵬把自己的黑西裝脫下來給了翔翔,遊戲繼續下去。由於教師的適時介入,不僅解決了矛盾,更重要的是用結果回饋法讓孩子們意識到不輪流不謙讓所帶來的結果是兩個人都玩不成,從而讓他們理解了輪流、謙讓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2)當幼兒知道故事情節和內容,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它表現出來,這時教師可以介入,用自己的表演來提醒幼兒,讓幼兒能夠繼續表演。如:針對幼兒表演經驗缺乏的情況,十月初,盟區六家幼稚園開展了教師童話劇的巡演,通過巡演讓幼兒瞭解表演技能,從模仿開始,逐步過渡到創新。這種方法對年齡小不會玩的孩子及年齡大但遊戲內容比較單一的孩子都有效。

(3)當表演遊戲中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時,應及時介入。幼兒在沉溺于表演遊戲的情景時,往往會將假想與現實混在一起,以假當真。例如:表演遊戲“小老鼠藏到哪兒去了”中小老鼠要躲到鋼琴上面,幼兒便把這個表演當真,就真的爬到鋼琴上面坐著,此時教師看到幼兒有了不安全隱患時及時進行引導,直接告訴幼兒,“鋼琴可以用別的物品代替,班級的鋼琴太高爬不上去,並且上面很滑,躲在上面不太安全”。以喚起幼兒的意識,防止可能帶來的危險。

4. 支援、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創新空間

道具是表演遊戲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材料。它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遊戲的意願與興趣,提示幼兒在一定遊戲情景中進行表演。以前開展表演遊戲前,教師都要花大量時間為幼兒準備道具,在指導遊戲中還要反復地交代道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幼兒對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歡,有的只能被動認同,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遊戲中的作用,又不利於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如:中班幼兒玩《拔蘿蔔》的遊戲,老師提供了現成的頭飾和服飾,開始幼兒非常喜歡並出現爭搶道具現象,幾次後幼兒對道具失去了興趣,丟得隨處都是,並在區域內亂跑。因此,在之後的表演遊戲中我們試著改變這種舊觀念,讓幼兒根據表演作品確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採用什麼物品進行替代,讓他們參與道具的設計與準備。例如在表演遊戲“小老鼠藏到哪兒去了”中,幼兒在製作小老鼠的衣服時,只用不織布做了很小的一個洞做領口,老師沒有急於評價她的作品,而是引導她假裝小老鼠穿一穿,結果她自己發現了洞太小的問題,然後及時重新做。假如她不是親自體驗,就無法直接認識這種空間關係,也不會主動去修改作品,那麼做出的道具就不符合。教師並不是活動中唯一的指導者,幼兒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又如在製作小老鼠躲藏的浴盆的道具時,吳一諾用了一個小紙箱來做。為了讓她發現問題在哪裡,教師請來扮演小老鼠的小朋友一起躲在紙箱裡,孩子們紛紛提出了“紙箱太小”、“太擠了”等問題。於是她虛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見,又投入到拼接更大的浴盆道具的工作中。由此可見,同伴的作用要勝於老師的說教。所以教師在利用這種教育資源時不要怕亂,不要怕幼兒之間會產生衝突,要認識到,正是幼兒同伴之間的溝通、交流、衝突,給幼兒提供了互相促進的機會。總之,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舊觀念,儘量避免教師干預過多,從而保護好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總之,表演遊戲研訓活動的開展為老師搭建了研究平臺。老師們通過研究,對幼兒的遊戲水準有了進一步瞭解,努力為幼兒開拓一個寬闊發展的空間,讓幼兒自己做主,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生活、表達感受。讓我們一起關注孩子遊戲的發展,使他們愉快地踏上人生的第一個階梯!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尊重幼兒,做幼兒遊戲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引導者

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教師們對表演遊戲有了正確的認識,組織遊戲中能做到尊重幼兒,做遊戲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引導者。例如:表演遊戲《黑暗中的佛蘭克林》腳本選擇時,我們一起閱讀了大家共同搜集的書籍《黑暗中的佛蘭克林》、《狼和七隻小羊》、《阿裡巴巴和四十大盜》、《野兔蓋房子》、《漁夫和金魚》等17個繪本(或故事)。然後進行投票決定,每個孩子要說出自己要表演的理由,最後,《黑暗中的佛蘭克林》以一票的微弱優勢戰勝了“勁敵”《三隻小豬蓋房子》、《小馬過河》、《蛇偷吃了我的蛋》。教師在組織幼兒選擇表演內容時,始終堅持尊重幼兒的意見,做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不做指揮者、決策者。在表演遊戲的開展過程中,有時候是需要教師介入的,但前提是教師要牢記自己是幼兒遊戲的組織者與支持者,而非淩駕于幼兒之上的指揮者、領導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還幼兒一片自主、快樂的遊戲天空。

2. 觀察記錄、分析反思,使教師研究水準進一步提升

組織和開展表演遊戲時能善於發現和掌握興趣點,而這些離不開教師的觀察記錄、分析、反思。記得在開展第一階段的嘗試中,教師們拿到記錄表不知道如何進行記錄,有的老師一場遊戲下來只有簡單的行為記錄,對幼兒行為分析簡單。怎樣才能瞭解孩子的實際經驗和興趣呢?觀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關鍵的一環。於是表演遊戲中心組成員在一起商量如何進行觀察記錄,比如:

(1)在遊戲中隨機地觀察,敏銳發現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然後以此為依據,及時地組織和指導幼兒。

(2)在遊戲中進行班級整體掃描式觀察,觀察幼兒的表情、言行,判斷他們是處於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還是無所事事的消極狀態,判斷空間材料是否適合幼兒活動需要。

(3)在遊戲中有重點地個別觀察,注意小組幼兒或個別幼兒的特定需要,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每一次現場觀摩時做到分工明確,如:攝像員、照相員、遊戲整體情況記錄員、主要角色記錄員等。結束後將記錄表整理後給執教者匯總,執教老師根據情況制定下次遊戲的目標。在一年多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們遊戲觀察記錄從無從下手到現在能將一個完整遊戲進行跟蹤記錄,形成自己的研究案例。

3.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使遊戲水準進一步提升

皮亞傑說過:“每當過早教一個幼兒那種他能自己發現的東西時,就抑制了發現它的機會,也就抑制了對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師的指導要把握時機,不要因幼兒的一時失敗而急於干預。那麼,幼兒表演遊戲什麼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什麼是適時介入指導?我們的經驗是:

(1)當幼兒遇到困難、爭執,可能將放棄表演遊戲的意願時,應介入。例如:《小老鼠們藏到哪裡去了》盟區飛行觀摩中,有將近20個成人散坐在教室周圍觀看幼兒活動。表演遊戲開始了,大家都忙著拿服裝、道具裝扮自己,就在這時候,大家都聽到了教室的一角傳來了哭聲,原來翔翔站在空調邊抹眼淚。老師發現了,沒有馬上去解決問題而是觀察翔翔接下去會做什麼?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他只是哭沒有任何的舉動,於是老師走到翔翔的身邊詢問他為什麼哭?翔翔告訴老師,他要扮演穿黑西裝的老鼠,可是黑西裝的老鼠已經被鵬鵬扮演了,老師對他說:黑西裝的老鼠已經有人扮演了,你換一個角色好嗎?他不肯繼續哭泣。最後,鵬鵬把自己的黑西裝脫下來給了翔翔,遊戲繼續下去。由於教師的適時介入,不僅解決了矛盾,更重要的是用結果回饋法讓孩子們意識到不輪流不謙讓所帶來的結果是兩個人都玩不成,從而讓他們理解了輪流、謙讓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

(2)當幼兒知道故事情節和內容,就是不知道如何把它表現出來,這時教師可以介入,用自己的表演來提醒幼兒,讓幼兒能夠繼續表演。如:針對幼兒表演經驗缺乏的情況,十月初,盟區六家幼稚園開展了教師童話劇的巡演,通過巡演讓幼兒瞭解表演技能,從模仿開始,逐步過渡到創新。這種方法對年齡小不會玩的孩子及年齡大但遊戲內容比較單一的孩子都有效。

(3)當表演遊戲中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時,應及時介入。幼兒在沉溺于表演遊戲的情景時,往往會將假想與現實混在一起,以假當真。例如:表演遊戲“小老鼠藏到哪兒去了”中小老鼠要躲到鋼琴上面,幼兒便把這個表演當真,就真的爬到鋼琴上面坐著,此時教師看到幼兒有了不安全隱患時及時進行引導,直接告訴幼兒,“鋼琴可以用別的物品代替,班級的鋼琴太高爬不上去,並且上面很滑,躲在上面不太安全”。以喚起幼兒的意識,防止可能帶來的危險。

4. 支援、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創新空間

道具是表演遊戲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材料。它能吸引幼兒,激發幼兒遊戲的意願與興趣,提示幼兒在一定遊戲情景中進行表演。以前開展表演遊戲前,教師都要花大量時間為幼兒準備道具,在指導遊戲中還要反復地交代道具的擺放和使用方法。幼兒對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歡,有的只能被動認同,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遊戲中的作用,又不利於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如:中班幼兒玩《拔蘿蔔》的遊戲,老師提供了現成的頭飾和服飾,開始幼兒非常喜歡並出現爭搶道具現象,幾次後幼兒對道具失去了興趣,丟得隨處都是,並在區域內亂跑。因此,在之後的表演遊戲中我們試著改變這種舊觀念,讓幼兒根據表演作品確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採用什麼物品進行替代,讓他們參與道具的設計與準備。例如在表演遊戲“小老鼠藏到哪兒去了”中,幼兒在製作小老鼠的衣服時,只用不織布做了很小的一個洞做領口,老師沒有急於評價她的作品,而是引導她假裝小老鼠穿一穿,結果她自己發現了洞太小的問題,然後及時重新做。假如她不是親自體驗,就無法直接認識這種空間關係,也不會主動去修改作品,那麼做出的道具就不符合。教師並不是活動中唯一的指導者,幼兒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又如在製作小老鼠躲藏的浴盆的道具時,吳一諾用了一個小紙箱來做。為了讓她發現問題在哪裡,教師請來扮演小老鼠的小朋友一起躲在紙箱裡,孩子們紛紛提出了“紙箱太小”、“太擠了”等問題。於是她虛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見,又投入到拼接更大的浴盆道具的工作中。由此可見,同伴的作用要勝於老師的說教。所以教師在利用這種教育資源時不要怕亂,不要怕幼兒之間會產生衝突,要認識到,正是幼兒同伴之間的溝通、交流、衝突,給幼兒提供了互相促進的機會。總之,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舊觀念,儘量避免教師干預過多,從而保護好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揮。

總之,表演遊戲研訓活動的開展為老師搭建了研究平臺。老師們通過研究,對幼兒的遊戲水準有了進一步瞭解,努力為幼兒開拓一個寬闊發展的空間,讓幼兒自己做主,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生活、表達感受。讓我們一起關注孩子遊戲的發展,使他們愉快地踏上人生的第一個階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