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耍性子寶貝乖乖巧巧
一個一尺多長的孩子耍起小性子來, 一家大小都可能煩惱無比, 束手無策。 孩子為什麼具有如此強的操縱性?又該如何應對孩子這種任意耍小性子的行為?
寶貝真的是耍小性子麼?
1歲的寶貝在你給他穿衣服時會拼命地扭動身體, 怎麼也不願意穿進去;不管能不能玩, 什麼都翻出來亂玩, 不聽你的反復訓導;你要離開時他拼命黏著你, 不讓你走……
所有類似的情景, 你心目中那個乖巧的好孩子似乎一瞬間變成了一個令人頭痛的小怪獸, 無法理喻也無法安撫。 真的像我們認為的那樣,
Advertisiment
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所說的那樣, 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 幼兒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並憑藉自身的興趣和情緒來參與, 根本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 這就是所謂的“耍小性子”或“任性”。 因此, 耍小性子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 父母不必大驚小怪。
寶貝為什麼會耍小性子
0-1
生命第一年孩子正在學習信任, 學習信任你和他自己。 理解了這些, 你就更容易知道他們耍小性子的原因:
寶貝在你給穿衣服時拼命地扭動身體, 怎麼也不願意穿進去。
解讀孩子心:
“我想把胳膊放在這裡, 媽媽非要把我的胳膊往那兒放, 我偏不偏不!”
你給孩子穿衣時,
Advertisiment
什麼都翻出來亂玩, 不聽媽媽的反復訓導。
解讀孩子心:
“我真搞不明白媽媽為什麼不讓我摸桌子上那些杯子, 它們亮晶晶的, 冰涼涼的, 真好看, 摸著真舒服!”
——孩子什麼都摸, 原因是他主要通過感覺來學習, 而觸覺是非常重要的。 他就是通過觸摸, 來好奇地探索這個對他來說全新的世界。
你要離開時她拼命黏著你, 不讓你走。
解讀孩子心:
“媽媽我怕!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把我扔在這不要我了!”
——1歲以下的孩子在媽媽身邊才能夠感到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周圍都是陌生人, 會使他感到沒有安全感。 也可能因為你這麼久都把他丟給別人照顧而感到生氣。
Advertisiment
>
生命第二年和第三年, 孩子開始學習自治, 他們通過走路、扔東西、把東西撕成兩半, 把門和抽屜打開來學習自治。 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 來理解這個年齡孩子耍小性子的原因:
公共場合鬧脾氣
解讀孩子心:
“為什麼我想要那個巧克力, 爸爸非要把它搶過去, 放在架子上?”
——處在“自我中心”階段的2-3歲孩子, 往往分不清什麼是“我的”, 什麼是“別人的”。 所以, 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由自主地抓在手裡, 一旦被大人拿走就會覺得很生氣。
不高興時亂踢打咬抓
解讀孩子心:
“憑什麼我什麼玩具都要不到?憑什麼?”
——亂踢亂咬的孩子心裡充滿了挫折感, 他們因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不接受便壺訓練
解讀孩子心:
“那個便壺那麼高……我怎麼可能坐得上去!”
——如果孩子逃避你的一些訓練, 很有可能是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太高, 他認為自己無法達到, 所以不肯為此付出努力。
究竟是什麼滋長了寶貝的小性子?
孩子喜歡耍小性子並不是表面看來的哭鬧任性那麼簡單, 後面隱藏著很多可能影響孩子成長的東西——探索世界的新奇感、自主性, 失敗後的挫折感、無助感和憤怒感。 孩子最初並不喜歡耍小性子, 但是, 如果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 或父母以粗暴的態度對待他們, 心中就可能積攢了挫折感和憤怒感, 導致他們用更多的破壞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父母過於溺愛而沒有給他們設定限制,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 並以耐心的關愛和堅定地設定限制的辦法來應對, 那麼, 他們那些令人頭疼的行為就會逐漸消失, 成長為健康、活潑、懂事的好孩子。
怎樣應對耍小性子的寶貝
對於0-1歲的孩子, 你可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
把任務變成遊戲、撫慰孩子, 使他安心
闡明你自己的行為、提供有吸引力的多種選擇
對孩子保持符合實際的期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供更安全的選擇 、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表揚孩子的努力和成功
當你碰到這些情況時——
孩子在你給他穿衣服時拼命地扭動身體,怎麼也不願意穿進去。
父母的應對方法:
“你真是個小蠕蟲!我知道你不喜歡這樣,我們就快穿好了。來,讓我們找到你的胳膊,然後把它從這個袖子裡面伸過來。”如果父母像這樣把任務變成遊戲,孩子自然就會樂意參與了。
什麼都翻出來亂玩,不聽你的反復訓導。
父母的應對方法:
“來,讓我們把這些杯子收好。你可以摸這些玩具娃娃。看這個玩具娃娃多軟!你還可以把它擠成這樣。”給孩子提供更安全的選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你要離開時他拼命黏著你,不讓你走。
父母的應對方法:
來,讓我抱抱。你和小丫玩時,我看著你玩,我不會走的,好嗎?”安慰孩子可以讓他感到安心,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孩子繼續做出努力。
對於2-3歲的孩子,你可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
設置界線
使用幽默
重申規則
提供説明
表現出耐心
申明後果
提供多種選擇
説明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
表達出你自己的情感
給孩子一個休息(暫停)時間
禁止不可接受的或危險的行為
把任務變成遊戲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鼓勵孩子嘗試
表揚努力和合作的行為
當你碰到這些情況時——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
父母的應對方法:
“我知道你很生氣,可是媽媽也很生氣。我們不能拿超市架子上的巧克力,因為那不是我們的。哎,你看,前面那個小朋友是不是妞妞?我們跟她打個招呼好不好?”這種設置界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不高興時亂踢打咬抓
父母的應對方法:
“別這樣,寶貝。你知道我們不許踢人的。有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告訴媽媽,媽媽就能幫助你。你知道,沒有人願意被人傷害,”向孩子重申規則、阻止不可接受的或危險的行為,以及説明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可以讓他更好地牢記並理解規則。
孩子不接受便壺訓練
父母的應對方法:
“好的,寶貝。在那兒坐一會兒,可能過一會兒你就會了。這做起來並不難,寶貝,只要試試就行了。”以極大的耐心鼓勵孩子嘗試,並表揚他的努力與合作,以此增長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
孩子在你給他穿衣服時拼命地扭動身體,怎麼也不願意穿進去。
父母的應對方法:
“你真是個小蠕蟲!我知道你不喜歡這樣,我們就快穿好了。來,讓我們找到你的胳膊,然後把它從這個袖子裡面伸過來。”如果父母像這樣把任務變成遊戲,孩子自然就會樂意參與了。
什麼都翻出來亂玩,不聽你的反復訓導。
父母的應對方法:
“來,讓我們把這些杯子收好。你可以摸這些玩具娃娃。看這個玩具娃娃多軟!你還可以把它擠成這樣。”給孩子提供更安全的選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你要離開時他拼命黏著你,不讓你走。
父母的應對方法:
來,讓我抱抱。你和小丫玩時,我看著你玩,我不會走的,好嗎?”安慰孩子可以讓他感到安心,在這個基礎上鼓勵孩子繼續做出努力。
對於2-3歲的孩子,你可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
設置界線
使用幽默
重申規則
提供説明
表現出耐心
申明後果
提供多種選擇
説明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
表達出你自己的情感
給孩子一個休息(暫停)時間
禁止不可接受的或危險的行為
把任務變成遊戲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鼓勵孩子嘗試
表揚努力和合作的行為
當你碰到這些情況時——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
父母的應對方法:
“我知道你很生氣,可是媽媽也很生氣。我們不能拿超市架子上的巧克力,因為那不是我們的。哎,你看,前面那個小朋友是不是妞妞?我們跟她打個招呼好不好?”這種設置界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不高興時亂踢打咬抓
父母的應對方法:
“別這樣,寶貝。你知道我們不許踢人的。有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告訴媽媽,媽媽就能幫助你。你知道,沒有人願意被人傷害,”向孩子重申規則、阻止不可接受的或危險的行為,以及説明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可以讓他更好地牢記並理解規則。
孩子不接受便壺訓練
父母的應對方法:
“好的,寶貝。在那兒坐一會兒,可能過一會兒你就會了。這做起來並不難,寶貝,只要試試就行了。”以極大的耐心鼓勵孩子嘗試,並表揚他的努力與合作,以此增長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