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得從貓科動物的眼睛說起。
喜歡貓的人都知道, 貓有一雙有神的大眼睛, 這與貓的食譜有很大關係。 貓是夜行動物, 為了適應一片漆黑的環境, 它必須具備出色的視力。 牛磺酸是一種能提高夜視能力的物質, 這種含硫非蛋白氨基酸占視網膜中游離氨基酸總量的50%, 對貓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有促進作用。 據悉, 貓的食物中若缺少牛磺酸, 會導致其視網膜變性, 長期缺乏會導致失明。
然而貓自身體內無法合成牛磺酸。 貓體內由於缺乏合成牛磺酸的限速酶——半胱亞磺酸脫羧酶,
Advertisiment
至於在水裡的魚為何淪為陸上貓的盤中餐, 有一種說法是, 古埃及的漁民在尼羅河下游乘船捕魚, 而貓被養在船上捕捉老鼠。 當貓食物不夠的時候, 漁民就會用捕到的雜魚喂貓, 貓對這種美味又營養的食物非常感興趣, 逐漸就養成了愛吃魚的習慣, 並把這種習性遺傳下來。
然而, 這套“獲得性遺傳理論”卻飽受質疑, 因為動物進化論的核心精神是“自然選擇”,
Advertisiment
實際上, 並非所有的貓都是高度適應陸地生活的。 人們一提起貓, 往往想到的是“家貓”, 而家貓只是野生斑貓的近親。 家貓會游泳的可能不多, 但它的近親豹貓和漁貓, 可都是貓家族中的游泳健將。
豹貓既擅長爬樹, 也能游泳。 它們主要棲息在森林與雨林地帶, 通常為距河道較近的潮濕區域。 由於會游泳, 除齧齒類、鳥類、爬行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之外, 魚類和兩栖類動物也上了它們的食譜。
漁貓, 與其他貓科動物不同, 趾間有半蹼, 極擅長游泳和潛水, 使得它們在半水生環境下行動自如。 和其近親豹貓類似, 漁貓居住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流、溪流、蘆葦濕地及紅樹林濕地等淡水資源豐富的區域。
Advertisiment
值得注意的是, 儘管貓愛吃魚, 但“過猶不及”。 原來, 以魚為主的食品組織胺含量很高, 組織胺是動物體內一種化學傳導物質, 可以影響許多細胞的反應, 包括過敏、發炎反應、胃酸分泌等。 如果貓咪吃魚過敏, 再加上可能引起的消化系統紊亂, 這只吃貨很可能因大量吃魚而逐漸“絕食”, 甚至搭上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