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 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 許多人餓死。 孟子的弟子陳臻聽到這個消息, 急忙來找老師, 心情沉重地說:“老師, 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 人都快餓死了。 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 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 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 我就成為馮婦了。 ”
接著, 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 善於和老虎博鬥。 後來他成為善人, 不再打虎了, 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 某座山裡出現了一隻猛虎, 常常傷害行人。 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
Advertisiment
就在這時, 馮婦坐車路過這兒。 獵手們見了他, 都快步上前迎接, 請他幫助打虎。 馮婦下了車, 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 經過一場拼搏, 終於打死了猛虎, 為民除了害。 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 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2 負隅頑抗的材料
【注音】fù yú wán kàng
【出處】《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解釋】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憑藉險阻, 頑固抵抗。 指依仗某種條件, 頑固進行抵抗。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負險固守
【反義詞】俯首就縛、束手就縛
【年代】古代
【例句】戰爭已經連續三天三夜,
Advertisiment
3 負隅頑抗的點評
被人追趕的老虎, 逃到了山的角落裡, 背靠山角, 借勢回頭反撲追捕它的人。 成語“負隅頑抗”由此而來。 比喻敵人被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時候, 態度頑固, 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幹了壞事被揭穿後, 死不認帳, 狡辯抵賴。 成語“再作馮婦”, 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故事中說馮婦又幹了一次自己說過不再幹的打虎事情。 今天這個成語有兩種用法:拿來說自己, 有受人囑託, 不得不再幹的意思;拿來說別人, 含有譏諷別人舊習難改, 說話不算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