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源越多,父母越彷徨

剛在臉書上看到一個“我愛家”網頁製作的影片《不是電池生活, 而是真實生活》, 裡面, 有一個去看孩子足球比賽的父親, 因拿手機拼命講電話, 而錯失了孩子得分的機會;一個陪孩子在屋子外頭玩耍的媽媽, 因低頭拼命滑手機, 而在學騎腳踏車的小女兒挫敗放棄時, 沒能及時上前, 去給予鼓勵和支持;一個坐在廚房盯著筆記本上網的媽媽, 疏忽了打扮美麗要去參加畢業舞會的女兒正要出門, 失去給她一個祝福的擁抱, 和讚美的機會。

這個短片在臉書上狂傳, 去按分享鍵的多半不是兒女, 而是網路新世代父母。

Advertisiment

但我看了幾遍後在想, 也許, 那個拿手機猛講電話的父親, 是為了趕快解決一個工作上的困難, 讓自己等一下能陪妻兒去慶祝比賽結束, 而不需要回公司加班?也許, 那個拼命滑手機的媽媽, 是在搜索學騎腳踏車的教學視頻, 好讓女兒能夠事半功倍地學?也許, 那個盯著筆記本的媽媽, 正在幫女兒選她夢想了好久的畢業禮物?

就在人的極其有限裡面, 網路新世代因科技網路得著方便, 也因此失去良機。 他們選擇愛家的方式, 也可能讓他們傷害了家人。

似乎, 任何人類文明的發展, 總會這樣回來戳一下人的真相, 讓我們無論站在怎樣的優勢裡, 永遠不要忘記:沒人能把自己無限量地擴大成神, 即使是愛, 也不能。

Advertisiment

在真假相混的資源大海中沉浮慣了, 對人生中的基本課題, 並不會比任何一個世代的人更有信心和把握去面對。 只是可以搜尋, 讓人感覺自己還可以做點什麼, 不會一下子被打到“無奈”的結論裡去。

彷徨

恰好有機會站在三代父母當中聆聽他們教養孩子的討論, 我發現非常有意思的是, 嬰兒潮父母的原則常是反傳統: 他們的父母嚴格, 自己就放縱;父母放縱, 自己就嚴厲。 而六七零代出生的X父母( Gen X, 未知世代)則是聽什麼做什麼, 最常看見的是他們挑高的眉, 瞪大的眼, 驚呼:“真的!那我得試試!”

千禧父母就很不同, 他們當中不會允許任何“專家”存在, 就算養大幾個孩子的前輩講話, 都只能聽聽(因為他們“那個時代”的資訊不發達,

Advertisiment
網路新世代邊滑手機邊想)。 這些年輕父母聚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一堆網路上來的重要消息, 講起來, 每個人都有一大套, 聽起來, 別人說的都是“不見得!”“很難說!”“那兒讀來的?”。 對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 他們通常也有意見, 就算眼前看到不錯的果效, 心裡也會暗暗地覺得:長期下來不見得就是如此。

失去對權威的信心, 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 不是不相信權威, 而是不知道什麼可以保證權威, 讓網路新世代父母小心翼翼, 搜尋挑選的結果, 是面對孩子的現實, 仍然跟其他世代的父母一樣:徬徨!

孩子由誰照顧最合適?

找再多的資料, 最後的決定往往跟時間, 體力的限制有關。

比方孩子幾歲送出門上學比較好?是找專業育兒園好?還是找私人保姆好?或者,

Advertisiment
讓祖父母帶更好?

為了生產留職停薪一年半的劉倩, 從孩子出生後, 就開始研究這問題。 從兒童心理學家的看法, 到網上職業母親的論壇, 到教育專家的博客, 她讀了再讀, 跟先生討論了再討論, 一直拿不定主意。 周遭親友見她苦惱, 也加入分享個人親身經驗, 和他們認識的人的經驗。 當她有天忍不住, 在網上社群寫了一段自己的掙扎後, 更多的意見滿地滾, 留言的人還引起一場熾熱辯論, 她, 仍像鐘擺兩邊晃。

最後, 終於到了必須回去上班之前的一個月, 她已經筋疲力盡。 結果, 先生默默地把嬰兒床搬到父母家去, 並把孩子的玩具, 衣服打包好準備也送過去, 在劉倩手機裡留下一個短訊, 上頭寫著:“孩子給爸媽看顧不一定最理想,

Advertisiment
但對寶寶來說, 卻是最安全的選擇。 ”劉倩眼濕著, 對手機螢幕點點頭。

先生講的網上沒人講過嗎?周遭沒人勸過嗎?當然有, 但在沒有繞一大圈資訊路之前, 一個直覺的答案就顯得太單純簡潔, 好像不適用於千禧媽媽的思維運作次序, 畢竟, 網路已經讓她習慣了要尋求答案, 必須一個連結敲進另一個連結, 最重要的問題, 勢必要經過一段繁複的過程。

複雜的篩選

愛家這回事, 對從前的人來說不難。 男人努力工作養家, 女人努力生活持家, 肚子吃得飽, 衣服穿得暖, 一家人, 能在一起談天說笑, 生日時烤個蛋糕大家吃吃。 家人相處, 真心, 誠心, 用心。 對彼此優點心存感激, 對彼此缺點咬牙忍住, 東西壞了先考慮修不考慮換,關係也是如此,不打算換,就會努力修到好。

但是對網路新世代來說,一切都沒這麼簡單:凡事都有步驟、技巧、秘訣。維繫婚姻養育兒女變成一門複雜的學問,門檻一道一道跨越才算進去。也許吧!

在人人皆記者的網路生活中,看多聽多了破碎家庭的故事,和有關孩子在學校遭受的霸淩和毒☆禁☆品等問題之後,內心若沒有堅固的信仰架構支撐著,就會忍不住要用盡所有方法去維繫,保護著自己最在乎的東西。於是生活的力氣花在這些複雜的程式上的,比實際經驗體悟的更多。

給孩子選書,不是帶他們到圖書館或書店去,直接翻閱,而是網上搜尋,看評價等級,非得幾顆星才值得借或買;去度假,單單訂個旅館,一個評價網頁別想打發我,得多看幾個,還要朋友社交群體站問問,給他個滴水不漏地問明白看清楚,上路時,已經像去過好多次那樣熟悉即將去的地方。

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了嘗試、冒險、驚喜,一路頂多在腦中不斷評估,到底跟網上講得差多少,那些給評價的有沒有誇張?錢省了不少,時間也控制得好,但一家人,好像少了那麼點原味乾麵任自己加油添醋再創作的特色。

“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模樣

“你們上個月去狄斯奈樂園?我們年初去了,住XX對不對,那家是K網站人氣最旺的旅館!”

“老街那家餐館去過了嗎?評價說是老少閑宜最適合三代家庭去,有送蠟筆和塗色本啊!”

“最近這玩具超火的,聽說對腦子發育好,去大X網站買,我搜過了,那兒最便宜……什麼?你兒子要的那玩具沒聽人推薦?別買了,鐵定對腦子沒多大益處,只是純玩玩而已,浪費錢。”

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和另一個家庭越來越像是雙生兄弟,乍看之下,“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模樣。

我不曉得多年之後,當網路新世代的兒女長大時,當學校老師要他們講講自己的家庭故事,還會不會有孩子談到自己獨特的家庭傳統、過節方式、旅遊記憶時,那麼與眾不同,生動有趣。或者,孩子們都會搖頭說:我家也是,都差不多嘛!一樣的。

東西壞了先考慮修不考慮換,關係也是如此,不打算換,就會努力修到好。

但是對網路新世代來說,一切都沒這麼簡單:凡事都有步驟、技巧、秘訣。維繫婚姻養育兒女變成一門複雜的學問,門檻一道一道跨越才算進去。也許吧!

在人人皆記者的網路生活中,看多聽多了破碎家庭的故事,和有關孩子在學校遭受的霸淩和毒☆禁☆品等問題之後,內心若沒有堅固的信仰架構支撐著,就會忍不住要用盡所有方法去維繫,保護著自己最在乎的東西。於是生活的力氣花在這些複雜的程式上的,比實際經驗體悟的更多。

給孩子選書,不是帶他們到圖書館或書店去,直接翻閱,而是網上搜尋,看評價等級,非得幾顆星才值得借或買;去度假,單單訂個旅館,一個評價網頁別想打發我,得多看幾個,還要朋友社交群體站問問,給他個滴水不漏地問明白看清楚,上路時,已經像去過好多次那樣熟悉即將去的地方。

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了嘗試、冒險、驚喜,一路頂多在腦中不斷評估,到底跟網上講得差多少,那些給評價的有沒有誇張?錢省了不少,時間也控制得好,但一家人,好像少了那麼點原味乾麵任自己加油添醋再創作的特色。

“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模樣

“你們上個月去狄斯奈樂園?我們年初去了,住XX對不對,那家是K網站人氣最旺的旅館!”

“老街那家餐館去過了嗎?評價說是老少閑宜最適合三代家庭去,有送蠟筆和塗色本啊!”

“最近這玩具超火的,聽說對腦子發育好,去大X網站買,我搜過了,那兒最便宜……什麼?你兒子要的那玩具沒聽人推薦?別買了,鐵定對腦子沒多大益處,只是純玩玩而已,浪費錢。”

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和另一個家庭越來越像是雙生兄弟,乍看之下,“幸福”的家庭都一個模樣。

我不曉得多年之後,當網路新世代的兒女長大時,當學校老師要他們講講自己的家庭故事,還會不會有孩子談到自己獨特的家庭傳統、過節方式、旅遊記憶時,那麼與眾不同,生動有趣。或者,孩子們都會搖頭說:我家也是,都差不多嘛!一樣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