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贏在起跑線:新生寶寶制定的補鈣計畫

在人體內, 含有多種礦物質, 其中鈣是含量最多的一種。 人的骨骼和牙齒之所以較硬, 主要是裡面含有較多鈣質的關係, 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嬰兒幾個月開始補鈣好呢?

嬰兒如果缺鈣, 牙齒生長發育會延遲, 有些小兒2歲多還不長牙齒, 骨骼也會變軟, 嚴重的形成軟骨症、O形腿或X形腿。 此外, 在神經傳導、肌肉運動、血液凝固和新陳代謝等方面都需要鈣質的參與。 嬰兒正處於骨骼和牙齒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 對鈣的需要量比成人多。 因此, 就要及時而適當地給嬰兒補充鈣質。


補鈣什麼時候開始

Advertisiment

孩子補鈣, 一定要慎重, 很多家長因為害怕孩子患佝僂病出現“五遲症”(前囟閉合遲、出牙遲、生長遲緩、站立遲、行走遲), 自孩子出生就開始補鈣, 從而使孩子出現腹瀉、消化吸收不良的情況, 嚴重時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 另外, 過多攝入鈣質, 可使骨質過度鈣化, 機體骨骼過早成熟, 引起小兒長不高、個矮。

如果寶寶沒有明顯的缺鈣徵象, 就不要額外補充鈣劑了, 只要每天吃魚肝油至二歲, 北方地區可延長至三歲, 這是預防量, 因為母乳和奶粉中含鈣量很高, 而維生素D的含量很少, 鈣劑可以滿足寶寶現在身體的需求, 魚肝油是促進鈣劑吸收的, 所以必須額外補充魚肝油。 另外, 如果寶寶有明顯的缺鈣徵象, 出現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易驚、夜啼、多汗、枕突等症狀,

Advertisiment
最好到醫院查一下微量元素, 按醫師指導用藥, 及時補充鈣和魚肝油, 並定期複查。 一般母乳在寶寶出生後6個月以內是可以滿足寶寶對鈣的需要的, 不需要另外補鈣。 6個月以後可根據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 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補鈣。 不過, 媽媽應該多吃些含鈣高的食物, 這樣既可以保證母乳中鈣的充足, 也保證自己身體不缺鈣。

缺鈣的表現

1、常表現為多汗、即使氣溫不高, 也會出汗, 尤其是入睡後頭部出汗, 並伴有夜間啼哭、驚叫, 哭後出汗更明顯。 部分小兒頭顱不斷磨擦枕頭, 久之顱後可見枕禿圈。 機體缺鈣時可以引起系列神經, 精神症狀, 如夜間多汗都與植物神經調節能力失調有關。

Advertisiment
首先應該考慮是體內缺鈣引起的精神狀況、要及早補鈣。

2、厭食偏食。 鈣控制著各種營養素穿透細胞膜的能力, 因此也控制著吸收營養素的能力。 人體消化液中含有大量鈣, 如果人體鈣元素攝入不足, 容易導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等。

3、易發濕疹。 2歲前的嬰兒比較多見, 有的到兒童或成人期發展成惡急性、慢性濕疹, 或表現為異位性皮炎。 嬰兒濕疹多發於頭頂、額面、耳後, 嚴重的可遍及全身。 嬰兒患病時, 哭鬧不安, 患病部位出現紅斑、丘疹, 然後變成水疤、糜爛、結痂, 同時在哭鬧時枕後及背部多流汗。

4、出牙晚或出牙不齊, 有的小兒1歲半時仍未出牙, 前囪門閉合延遲, 常在1歲半後仍不閉合。 並且兒童在牙齒發育過程缺鈣,

Advertisiment
牙齒排列參差不齊或上下牙不對縫, 咬後不正、牙齒鬆動, 容易崩折, 過早脫落。 牙齒受損就不能再修復丁。

5、前額高突, 形成方顱。

6、常有串珠肋, 是由於缺乏維生素D, 肋軟骨增生, 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 常壓追肺臟, 使小兒通氣不暢, 容易患氣管炎, 肺炎。

補鈣注意事項

補鈣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

1、鈣劑不可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蔬菜中多數含有草酸鹽、磷酸鹽等鹽類, 它們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多聚體而沉定, 從而妨礙鈣劑的吸收, 所以豆腐和豆製品不宜與蔬菜一起烹製。

2、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後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結合形成奶塊, 這不容易被腸道吸收,

Advertisiment
最終隨大便排出體外。

3、補鈣時間應適當掌握——由於乳製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 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餵奶之間。

4、補鈣應注意的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 3—12歲每天需800—1000毫克。 按照正常的飲食, 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劑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二, 所以每天必須再額外補鈣, 以填補欠缺的三分之一的鈣劑。 此外, 人體內有一系列調節機制可以控制鈣劑的攝入量, 如果體內鈣劑充足, 腸道吸收鈣劑就會少一些, 反之就會多一些, 多餘的鈣也會隨大小便排出體外。 所以鈣劑口服過多也不會發生中毒, 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小兒服用。

小編總結:直接從骨骼、牡蠣等含鈣豐富的物質中提取的鈣製劑, 可能會有鉛、砷等有毒物質的污染,一定要選購有國家檢驗認可的藥字型大小製劑安全產品。

可能會有鉛、砷等有毒物質的污染,一定要選購有國家檢驗認可的藥字型大小製劑安全產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