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贏在起點提醒:育兒最失敗的9句話

贏在起點導讀:

我們都知道父母要以身作則, 然而有些家長可能覺得“行為”很重要, 卻忘了“說話”有時比“行動”更容易讓孩子有直接的感受。 常常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 卻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讓孩子失去自信, 甚至讓他的未來蒙上陰影。 好語如玫瑰, 惡言如毒藤。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如果知道什麼話該說, 什麼話應該避免, 不僅能為孩子帶來夢想和希望, 自己也能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體會到教養的樂趣。

為了讓新手爸媽輕鬆掌握“該怎麼教導孩子”的訣竅,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通過多年家長諮詢累積的具體案例,

Advertisiment
告訴家長什麼話“不該說”, 又該如何“換個說法”, 讓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既“用心”體會孩子的感受, 又“用腦”把握教育的真諦。

1.你怎麼就是學不會?

家長困惑: “寶寶已經上幼稚園大班, 我覺得他學習能力比別的孩子弱:比如教他寫字, 怎麼教都教不會, 以後上小學怎麼辦?”

贏點解讀:孩子的學習有階段性, 就好比大動作的發展:先是頸部慢慢有力, 接下來才能靠自己坐或爬。 同理, 學習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循序漸進。 不管是數字、計算、拼音還是書寫, 都需要“學前準備”。 拿寫字來說, 手腕的力量、握筆的姿勢、對字形的觀察能力, 都需要前期培養。 在孩子沒有準備好的狀態下就開始練習寫字, 操之過急的心態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Advertisiment
在練習書寫前最關鍵的是引發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 並通過肯定的讚揚讓他對學習新事物產生成就感。

專家支招:試試這樣說, “哇, 這個字好有趣!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像什麼……我們一起來“畫畫”看!”

2.要我說幾次你才會記得啊!

家長困惑: “把鞋子放整齊、把玩具收好…這些小事都不難, 但不管我說幾次, 孩子總是記不住。 就算當下回答“知道了”, 隔天還是忘得一乾二淨。 我該怎麼辦?”

贏點解讀: 孩子雖然能“記住”, 但確實也很容易“忘記”。 對成年人而言簡單又輕鬆的事, 孩子卻往往不願意去做(或做不到)。 這通常不是出於他們想偷懶, 大多時候是真的單純的“忘記了”。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些不可思議, 但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

Advertisiment
對於“記憶”這件事並不十分擅長。 “記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將資訊輸入腦中, 第二階段是將諮詢保管在大腦, 最後一個階段是將資訊取出。 也就是說, 讓孩子“想起一件事”, 屬於第三階段。 在幼兒時期, 大腦的發育尚無法隨心所欲地調配記憶, 因此會產生“經常忘記”的狀況。

專家支招:試試用不斷重複的稱讚幫助孩子強化記憶:“記得把鞋子都擺整齊哦!”“鞋子都放好了嗎?真厲害!”“下次鞋子要放在哪裡?對, 真棒!”

3.你到底想說什麼?

家長困惑: “寶寶不善表達, 說起話來也很含糊。 光聽他說話, 就讓人很煩躁。 ”

贏點解讀: 幼兒和學齡期的孩子, 在思考怎樣說話時, 通常要花比較多的時間。 在孩子躊躇著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常常會忍不住想要催促。 需要明確的是, 孩子說話的意義, 不在於要表達的內容, 而是一種增進表達能力的練習, 如果孩子不在自己的腦海中練習整理想法, 就沒辦法順利用語言表達。 父母就好比孩子身邊的“教練”,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充當孩子的聽眾, 包括動作和表情, 都是讓孩子知道“你在聽他說話”的反應。

專家支招:試試在孩子說話的時候這樣回應“這樣啊…原來如此…然後呢?…慢慢說…真有意思”

4.你整天只知道玩!

家長困惑: “我兒子非常癡迷玩具車, 不管在家、在幼稚園, 只對車子有興趣。 就連假期帶他出去玩兒, 也是這樣。 整天只知道玩車子, 以後上學怎麼辦啊!”

贏點解讀:不只是男孩, 女孩到三、四歲左右也會開始喜歡卡通人物或芭比娃娃,

Advertisiment
甚至堅持只穿粉色的裙子。 有的孩子喜歡玩具車, 有的孩子喜歡研究昆蟲, 而他們熱衷新事物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會在興趣上, 發揮令成人都驚訝無比的集中力和持續力, 而這種“熱衷於某種事物的體驗”, 恰恰是今後具備“自主性”的必要元素。 “自主性”是具備獨立人格, 塑造個人價值的重要因素, 幫助孩子充分瞭解自己的喜好, 興趣和堅毅是他們找到未來目標、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幫手。

專家支招:試試誇獎孩子的喜好:“你真的好瞭解啊!我知道的都不如你, 你真是恐龍專家!”

5.都這麼大了, 還只知道哭!

家長困惑: “我的孩子已經上幼稚園了, 滑滑梯的時候被插隊, 或者和小朋友打招呼沒有得到回應, 這些小事都會讓他/她哭哭啼啼。這樣下去真為他/她擔心啊!”

贏點解讀:哭泣在精神層面上,有著十分必要且正面的意義。一般人大多認為,不夠堅強、處於弱勢的人才會哭。但另一方面,愛哭的孩子通常情感比較細膩,擁有比較多的感性。哭泣是難過或憤怒等情感的具體表現,也是發洩的一種管道。試想一下,一個人痛苦或悲傷時,如果哭不出來,是不是非常鬱悶呢?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可能因為害怕被大人責備,聽到“長這麼大了還哭”這樣的話,還強忍著當下的情緒,內心不知有多壓抑呢。

專家支招:試試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並表達出共鳴“很難過對不對?很傷心吧?”允許孩子用眼淚抒發情緒,並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很快會打起精神的。

6.我很忙,等一下再說!

家長困惑: “不管在我做家務還是工作的時候,孩子總是不停地叫媽媽,似乎有說不完的事。雖然我也知道要看見他的需求,但是情急之下總是會說媽媽很忙,等一下再說。有沒有更好的回應呢?”

贏點解讀:為什麼在特別忙的時候,孩子偏偏要跑來和你說話呢?這可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挑時機,而恰恰是因為孩子在你忙碌的時候,會覺得“爸媽好像很忙,根本不想理我了!”很多時候就是出於這樣不安的心理,才會在特別忙碌的時候找你說話,或是闖禍試圖吸引你的注意。成人在生活中,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等一下”這句話並不可怕,怕的是爸爸媽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覺得他們無理取鬧。因此,父母應該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在忙完手頭的事務後為孩子空出可以慢慢聽他說話的時間。如果不能做到,長此以往“等一下再說”,會喪失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傾訴欲。

專家支招:試試和孩子說明原因“媽媽現在在做飯,二十分鐘以後再聽你說哦”並遵守諾言“對不起,剛才媽媽在忙,你要和我說什麼呀?”

7.你這毛病到底像誰啊?

家長困惑: “我家孩子非常沒有耐心,瞻前不顧後,做事拖拉又愛生氣,真的讓人非常生氣。雖然冷靜下來自問,他的這些缺點在大人身上也有,但為什麼他偏偏要像我們不好的地方呢?”

贏點解讀:許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都是遺傳到自己不好的地方,要是只遺傳優點就好了。姑且不論是不是只遺傳到不好的地方,父母會在意自家孩子的缺點,其實是出於心理學上的“投射心理”。這種感受,是因為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因此特別在意。甚至通過類似“你到底像誰啊?我們家沒有這樣的”言語挖苦,避免自己內心的創傷,也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點,希望看到孩子能有克服的一天,為人父母,會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沒有人能做到完美,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共同成長的契機。

專家支招:試試這樣說“你做事有點慢哎,不管優點還是缺點,都很像爸爸媽媽啊!我們一起來變得快一點,看看誰是超人!”

8.我這是為你好!

家長困惑: “孩子最近老是偷懶,不願練琴。就算我催促她說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她還是不情不願。雖然不是要她以後當音樂家,但是希望她能有始有終。”

贏點解讀:父母為孩子著想,基本上是理所應當的,但為什麼要特別覺得“我這是為你好”呢?關於孩子練琴,父母可能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琴或沒有堅持練琴,導致成人後有遺憾。為了彌補這樣的遺憾,以“為了你好”為藉口,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期待的標準,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的行為。所以在孩子的行為沒有達到父母預期的時候,要認清自己的情緒。責備孩子和生氣,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果在責備孩子的過程中將怒氣發洩在他身上,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單純的責備要大得多。

專家支招:試試在動怒之前自問“真的是這樣嗎?我這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如果真的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失望,可以直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他們反而更能理解。

9.你怎麼可以說謊?

家長困惑: “孩子從幼稚園回來帶回一輛小火車,說是問好朋友借的,家裡也有湯瑪斯的軌道要玩,其實家裡根本沒有。雖然我們家沒有這種玩具,但別的種類很多,真不懂他為什麼要撒這種謊?”

贏點解讀:雖然知道“說謊”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大人為了顧及周圍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會覺得撒點小慌、說點場面話也無傷大雅。當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有時候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他們也需要社交,需要一些場面話。當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的回應態度非常重要。不用著急責備,而是應該把詳細情況瞭解清楚,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讓孩子始終懷著說謊會帶來嚴厲責備的不安和內疚,發展下去往往一個謊言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父母正確的態度能讓他們避免陷入連鎖效應。

專家支招:試試在跟孩子兩人獨處時這樣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告訴我我來替你保守秘密,一定不會告訴別人,拉鉤哦!”

特別供稿: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

(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專家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這些小事都會讓他/她哭哭啼啼。這樣下去真為他/她擔心啊!”

贏點解讀:哭泣在精神層面上,有著十分必要且正面的意義。一般人大多認為,不夠堅強、處於弱勢的人才會哭。但另一方面,愛哭的孩子通常情感比較細膩,擁有比較多的感性。哭泣是難過或憤怒等情感的具體表現,也是發洩的一種管道。試想一下,一個人痛苦或悲傷時,如果哭不出來,是不是非常鬱悶呢?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可能因為害怕被大人責備,聽到“長這麼大了還哭”這樣的話,還強忍著當下的情緒,內心不知有多壓抑呢。

專家支招:試試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並表達出共鳴“很難過對不對?很傷心吧?”允許孩子用眼淚抒發情緒,並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很快會打起精神的。

6.我很忙,等一下再說!

家長困惑: “不管在我做家務還是工作的時候,孩子總是不停地叫媽媽,似乎有說不完的事。雖然我也知道要看見他的需求,但是情急之下總是會說媽媽很忙,等一下再說。有沒有更好的回應呢?”

贏點解讀:為什麼在特別忙的時候,孩子偏偏要跑來和你說話呢?這可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挑時機,而恰恰是因為孩子在你忙碌的時候,會覺得“爸媽好像很忙,根本不想理我了!”很多時候就是出於這樣不安的心理,才會在特別忙碌的時候找你說話,或是闖禍試圖吸引你的注意。成人在生活中,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等一下”這句話並不可怕,怕的是爸爸媽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覺得他們無理取鬧。因此,父母應該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在忙完手頭的事務後為孩子空出可以慢慢聽他說話的時間。如果不能做到,長此以往“等一下再說”,會喪失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傾訴欲。

專家支招:試試和孩子說明原因“媽媽現在在做飯,二十分鐘以後再聽你說哦”並遵守諾言“對不起,剛才媽媽在忙,你要和我說什麼呀?”

7.你這毛病到底像誰啊?

家長困惑: “我家孩子非常沒有耐心,瞻前不顧後,做事拖拉又愛生氣,真的讓人非常生氣。雖然冷靜下來自問,他的這些缺點在大人身上也有,但為什麼他偏偏要像我們不好的地方呢?”

贏點解讀:許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都是遺傳到自己不好的地方,要是只遺傳優點就好了。姑且不論是不是只遺傳到不好的地方,父母會在意自家孩子的缺點,其實是出於心理學上的“投射心理”。這種感受,是因為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因此特別在意。甚至通過類似“你到底像誰啊?我們家沒有這樣的”言語挖苦,避免自己內心的創傷,也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點,希望看到孩子能有克服的一天,為人父母,會有這樣的想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沒有人能做到完美,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共同成長的契機。

專家支招:試試這樣說“你做事有點慢哎,不管優點還是缺點,都很像爸爸媽媽啊!我們一起來變得快一點,看看誰是超人!”

8.我這是為你好!

家長困惑: “孩子最近老是偷懶,不願練琴。就算我催促她說媽媽這都是為了你好,她還是不情不願。雖然不是要她以後當音樂家,但是希望她能有始有終。”

贏點解讀:父母為孩子著想,基本上是理所應當的,但為什麼要特別覺得“我這是為你好”呢?關於孩子練琴,父母可能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琴或沒有堅持練琴,導致成人後有遺憾。為了彌補這樣的遺憾,以“為了你好”為藉口,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期待的標準,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的行為。所以在孩子的行為沒有達到父母預期的時候,要認清自己的情緒。責備孩子和生氣,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果在責備孩子的過程中將怒氣發洩在他身上,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單純的責備要大得多。

專家支招:試試在動怒之前自問“真的是這樣嗎?我這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如果真的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失望,可以直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他們反而更能理解。

9.你怎麼可以說謊?

家長困惑: “孩子從幼稚園回來帶回一輛小火車,說是問好朋友借的,家裡也有湯瑪斯的軌道要玩,其實家裡根本沒有。雖然我們家沒有這種玩具,但別的種類很多,真不懂他為什麼要撒這種謊?”

贏點解讀:雖然知道“說謊”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大人為了顧及周圍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會覺得撒點小慌、說點場面話也無傷大雅。當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有時候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他們也需要社交,需要一些場面話。當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的回應態度非常重要。不用著急責備,而是應該把詳細情況瞭解清楚,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讓孩子始終懷著說謊會帶來嚴厲責備的不安和內疚,發展下去往往一個謊言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父母正確的態度能讓他們避免陷入連鎖效應。

專家支招:試試在跟孩子兩人獨處時這樣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告訴我我來替你保守秘密,一定不會告訴別人,拉鉤哦!”

特別供稿: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

(本文為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專家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