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市是個學堂

現代生活中離不開在超市購物, 而寶寶小時候, 媽媽或其他主要教養人因購物需要也會經常帶孩子出入超市。 很多時候, 孩子是抱在家長的手上, 或者放在購物車的嬰幼兒座椅上, 家長專心致志地選購物品, 孩子興致勃勃地東張西望。 可大家是否知道, 超市對於孩子來說, 不僅僅是個看新鮮的地方, 更是一個大學堂, 在這裡, 孩子可以認知, 可以探索, 可以學到社會交往的很多規矩, 在超市中, 孩子逐漸成長。
對於不會走路的寶寶來說, 只好趴在媽媽懷裡或者坐在小車裡看超市的東西。 這時正是寶寶開始認知世界,

Advertisiment
開始學習語言的敏感期。 聰明的媽媽, 可以邊購物邊給孩子講解見到的事物, 它們的用途, 以及什麼叫做超市, 為什麼要挑選某件商品等等。 這些談話聽起來可能挺滑稽, 但對於孩子認知各種事物, 習得語言, 以及初步感受超市中的行為規則大有好處。
孩子會獨立行走之後, 他的探索欲望進一步加強, 這時他不滿足於坐在小車裡被動地“逛超市”, 而是強烈要求自己來嘗試拿取自己感興趣的物品。 這個時候, 媽媽可以多帶孩子去一些家門口的社區超市, 這些超市一般沒有貴重的物品, 即使因為孩子的原因造成一些損壞, 也比較容易補救。 同時, 這些超市的工作人員因為和主顧比較熟悉, 會孩子通常也比較友善。
Advertisiment
在帶孩子選購物品的時候, 家長會首先跟他們打招呼, 鼓勵而不是強迫孩子對工作人員以阿姨伯伯相稱, 讓孩子體會到社會交往的禮貌。 在購物的過程中, 可以讓孩子主動地自行選購, 但家長應緊跟著孩子, 當孩子對某種東西感興趣的時候, 即時告訴他這是什麼, 幹什麼用的, 對孩子有沒有用, 我們會不會買, 或者為什麼我們不會去選購。 孩子可能會對很多商品感興趣, 去翻動, 家長應該告訴他輕拿輕放, 並要求他自己儘量放好, 必要的時候, 家長可以幫助他一下。 很多時候, 孩子會堅持挑選購買某種東西, 這樣的社區超市里的東西一般都是日常用品, 因此幾乎發生不了買後實在用不上的現象, 所以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和堅持,
Advertisiment
家長最好能夠買回家。 比較常見的一種誤區是, 家長隨著孩子的心意讓他往筐裡放, 然後再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把不準備購買的東西偷偷放回貨架。 這樣做在孩子剛開始獨立挑選的時候還是可以的, 因為那個時候他剛剛接觸這麼多商品, 對於拿什麼不拿什麼心裡也沒有准主意, 所以多半不會記起來自己究竟要什麼。 但是隨著孩子購物次數的增多, 他逐漸會對自己的購物選擇有一定的傾向和記憶。 這個時候他選購的東西, 即使當時付款的時候沒有想起來, 他也可能在回家後的某個時刻突然問到:“我買的那個長香腸呢?!”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已經偷偷放回到貨架上了, 就不太好處理。
Advertisiment
即使現在解釋那個長香腸不需要,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 你沒有經過他的允許而把他精心挑選的貨物放回貨架, 對他來講是一種傷害, 會直接影響到他對家長的信任以及安全感。 所以, 如果家長不能接受他選購的某種物品, 最好能在超市就當面說服他, 或者, 如果不能說服, 對於小寶寶可以選擇“替代購物”, 就是用其他的, 你需要的物品來吸引他的注意, 讓他同意放棄他的選擇而改買你建議的物品。 如果你不能說服他放棄他的選擇, 那最好就尊重它。
至於大超市, 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大超市一般人比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最好選用購物車, 讓孩子坐在裡面, 這主要是出於安全的考慮。 雖然孩子坐在了車裡, 媽媽也可以給孩子講他看到的東西及其用途,
Advertisiment
有的時候也會讓他輕輕摸一下, 但不一定非要他親自拿了才算認知了。
但是, 無論是逛大超市還是小超市, 我們首先告訴孩子的就是去超市是去買東西的。 超市不是兒童遊樂場, 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室, 超市是一個公共場所, 孩子在超市中, 可以體會到商業交往的一些基本規矩。 當家長剛開始帶不會走路的孩子逛超市的時候, 就應該在給他認知事物的機會的同時, 同樣給予他, 認知社會交往規則的機會:告訴他超市是購買用品的地方, 在付款前, 東西不是我們的, 所以不能毫無節制的拿取和損壞, 只有自己準備購買帶回家的, 或者特別感興趣想進一步瞭解的, 才能輕拿輕放。 如果自己通過選購不打算購買某種物品了,應該放回到原處不能損壞。當然,這樣的說法,可能要給孩子講100遍,他都還會隨意的由著自己的好奇心來拿取和選擇,這是孩子的天性必然造成的,我們給他的其他規矩,也同樣需要第101次的講解。但是這些話不能不說,因為這是一個社會基本規則的問題,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部分。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媽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是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自由是最重要的,而一些社會的規矩可以以後再確立。或者,如果他自己做的太出格,自然會有人“教育”他,幫助他樹立必要的規矩。基於此,有媽媽提出,孩子在前面動,我們會在後面收拾,如果孩子損壞了東西,我們照單買下來就行了,不必看的很嚴重。這個出發點雖然是好的,然而,探索認知世界的途徑很多,但無論哪一種探索認知的途徑,孩子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總不會生活在沒有任何限制的真空裡。一個孩子的成長,是生理的、心理的、智慧的、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成長的,即使在某個階段某個方面處於敏感期在迅猛發展,而其他方面相對發展緩慢,但仍然是同時發展著的,不存在先放棄某種成長等到以後再補上的說法。一個孩子的成長,必須要在尊重社會規範、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進行,才是一個基本的正常的狀態。同時,如果不需要家長的引導,完全把孩子的成長交由他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去體會,教給他人去教育甚至是“教訓”,對於孩子來講,是否也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一些傷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需要父母主動的引導和必要的權威作用?大量事實證明,如果家長在親子關係的確認時期,就主動放棄了主動引導、教育的權利和必要的權威作用,終有一天會與孩子的關係問題“埋單”。而對於媽媽的“他拿我收拾,他損害我照價買”,也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孩子得以感受到“無論我做了什麼,我媽媽會對此負責”。這本身不利於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可以自由地適當選購他喜愛的物品,而同時,也應該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比如把東西放回貨架)為他的動作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隨著孩子進一步的成長,他就不再滿足於挑選物品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而是強烈要求自己購物,便於他自己完成需要某種物品--選購--付款的動作,這個動作對於他的意義比選購物品其實大的多,這是一整套的商業交往基本規則。到這個時候,他會比較熱衷於購物的過程,而聰明的媽媽,也可以常常在家裡與孩子進行模擬超市的遊戲,可以做一些數位卡片,媽媽和孩子輪流當收銀員和顧客,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數字認知、配對以及簡單的加減法等,這樣就開始了數學遊戲階段。同時,在遊戲中,孩子得以和最親密的人鍛煉社會交往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生活實踐中呢,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和鍛煉,他對自己到超市的購買行為逐漸具備了計劃性條理性,已經可以自己知道需要哪些物品,可以對超市管理人員禮貌地詢問並請求幫助,可以從架上選購、查看保質期(當然需要成人説明),並自己提著籃子購物直到付款了。這一切,都昭示著一個孩子智力和社會性雙方面的協調發展。
超市是個學堂,孩子在超市中,會學到主動的探索,會學到多樣的認知,會鍛煉觀察表達等多種能力,會認識社會交往的必要規矩。祝願我們的寶寶,健康快樂地從這個“學堂”順利畢業。
原載《媽媽寶寶》

(媽咪愛嬰網——您的育兒指導專家!

如果自己通過選購不打算購買某種物品了,應該放回到原處不能損壞。當然,這樣的說法,可能要給孩子講100遍,他都還會隨意的由著自己的好奇心來拿取和選擇,這是孩子的天性必然造成的,我們給他的其他規矩,也同樣需要第101次的講解。但是這些話不能不說,因為這是一個社會基本規則的問題,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一部分。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媽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想法,就是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自由是最重要的,而一些社會的規矩可以以後再確立。或者,如果他自己做的太出格,自然會有人“教育”他,幫助他樹立必要的規矩。基於此,有媽媽提出,孩子在前面動,我們會在後面收拾,如果孩子損壞了東西,我們照單買下來就行了,不必看的很嚴重。這個出發點雖然是好的,然而,探索認知世界的途徑很多,但無論哪一種探索認知的途徑,孩子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總不會生活在沒有任何限制的真空裡。一個孩子的成長,是生理的、心理的、智慧的、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成長的,即使在某個階段某個方面處於敏感期在迅猛發展,而其他方面相對發展緩慢,但仍然是同時發展著的,不存在先放棄某種成長等到以後再補上的說法。一個孩子的成長,必須要在尊重社會規範、尊重他人的前提下進行,才是一個基本的正常的狀態。同時,如果不需要家長的引導,完全把孩子的成長交由他自己去探索、去嘗試、去體會,教給他人去教育甚至是“教訓”,對於孩子來講,是否也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一些傷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需要父母主動的引導和必要的權威作用?大量事實證明,如果家長在親子關係的確認時期,就主動放棄了主動引導、教育的權利和必要的權威作用,終有一天會與孩子的關係問題“埋單”。而對於媽媽的“他拿我收拾,他損害我照價買”,也會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孩子得以感受到“無論我做了什麼,我媽媽會對此負責”。這本身不利於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可以自由地適當選購他喜愛的物品,而同時,也應該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比如把東西放回貨架)為他的動作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隨著孩子進一步的成長,他就不再滿足於挑選物品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而是強烈要求自己購物,便於他自己完成需要某種物品--選購--付款的動作,這個動作對於他的意義比選購物品其實大的多,這是一整套的商業交往基本規則。到這個時候,他會比較熱衷於購物的過程,而聰明的媽媽,也可以常常在家裡與孩子進行模擬超市的遊戲,可以做一些數位卡片,媽媽和孩子輪流當收銀員和顧客,孩子可以從中學習數字認知、配對以及簡單的加減法等,這樣就開始了數學遊戲階段。同時,在遊戲中,孩子得以和最親密的人鍛煉社會交往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生活實踐中呢,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和鍛煉,他對自己到超市的購買行為逐漸具備了計劃性條理性,已經可以自己知道需要哪些物品,可以對超市管理人員禮貌地詢問並請求幫助,可以從架上選購、查看保質期(當然需要成人説明),並自己提著籃子購物直到付款了。這一切,都昭示著一個孩子智力和社會性雙方面的協調發展。
超市是個學堂,孩子在超市中,會學到主動的探索,會學到多樣的認知,會鍛煉觀察表達等多種能力,會認識社會交往的必要規矩。祝願我們的寶寶,健康快樂地從這個“學堂”順利畢業。
原載《媽媽寶寶》

(媽咪愛嬰網——您的育兒指導專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