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越被忽視的孩子越易形成攻擊性行為

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淘氣仔”、“淘氣女”, 由於他們缺乏安全感, 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和同情心。 他們還不懂群體中的合作, 沒有為別人著想的感情。

幼兒在5至22個月這段時期, 孩子的感情、知覺、身體自控能力及思維都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 如果由地家人過分擔心孩子的疾病, 或孩子受到了過分的嬌寵等原因, 周圍的一切統統都變得適應孩子, 孩子便失去了增強生活能力的先決條件——適應社會環境的機會。

由於他的不合作和支配性的習慣行為, 在夥伴中他得不到認同, 得到的是排斥。 孤獨、離群的行為換來的是更沒有安全感。

Advertisiment
這時, 他又恰好認定自己處於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 對父母的可支配性特別敏感的時期。 如果孩子開始的支配行為沒有及時被糾正或被轉移, 他便切實體驗到自己任性的作用, 於是以後他再不會作其他的選擇, 而是以種種方法去趕走其他孩子, 這些方法便表現為淘氣、霸道。

早期合理的教育可以預防這種行為的發生。 當孩子七個月後, 他開始具有初步可預見性的思維與行為時, 便不能“不斷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不能無限地對孩子的要求作出反應。 比如說, 孩子挑剔食物, 就讓他餓著, 不額外給他食物, 他如果真餓, 自己也會主動吃的。 要讓孩子在相互適應的情況下漸漸與周圍的人合作。

Advertisiment
當發現孩子開始有這類支配性的行為時, 要明確被告之這樣“不行”。 絕對有必要讓孩子看到並瞭解到父母的優勢, 這種優勢不是靠打人, 而是讓孩子體會到父母較之成熟, 較之有更多的才智。 如果支配行為障礙一旦形成, 糾正起來便絕非一日之功了, 所以, 為人父母者應當重視這個問題。

犯錯了, 沒關係, 改了還是好孩子, 日子還是一樣的過, 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 你可以拿寬容當作放縱的藉口, 但是再好好想一想, 第一次, 孩子得到了滿足, 因為你有一顆寬容的心, 沒有禁得住親情的誘惑;第二次, 你再以同樣的寬容, 使孩子得到滿足。 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三次, 如果你總是寬容, 那麼這一次應該叫做放縱了, 因為孩子的欲望是無休止的,

Advertisiment
偶爾有一次, 他的願望沒得到滿足, 那他會怎樣想?他會怎樣做, 他顯然還會使脾氣, 如果使脾氣還沒有使他得到滿足的話, 他便會想辦法淘氣了。

記住, 寬容不是因為軟弱, 也不能作為你放縱孩子的理由……

現代父母都認清生育子女, 重要“質”而不重“量”。 由於家庭中子女成員不多, 父母難免會將全部精力投注在他們身上, 如此一來, 他們獲得眷寵程度, 不僅有苦“掌上明珠”, 而且猶如“稀世之寶”。 結果容易養成孩子的嬌氣, 霸道和倔氣, 長大後行為稍有偏差, 就可能誤陷歧途, 因此現在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而且犯罪年齡也急劇下降, 身為父母的人, 倘若不對子婦多加約束, 恐怕來日就後悔莫及了。

再看看攻擊性行為來討論一下放縱帶來的負面影響,

Advertisiment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於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 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幼稚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 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 謾駡、詆毀, 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

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 這期間年輕的父母通常會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 在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 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 這樣容易導致孩子佔有欲旺盛。 家長的嬌寵放縱, 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 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 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攻擊性行為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

Advertisiment
一般男孩的攻擊性比女孩更突出, 男孩受到攻擊後, 會急切地去報復對方, 如果任其發展到成年, 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可能轉化為犯罪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 攻擊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 對兒童的未來發展極其有害, 必須進行糾正。 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法, 對有攻擊性行為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注, 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來轉移其注意力, 這樣可以培養興趣、陶冶性情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例如:消耗能量, 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衝衝時, 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培養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 引導孩子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 乃至逐漸轉移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乃至逐漸轉移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