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孩子交流的最好時機

孩子放學後, 很多家長都有想要知道的問題, 例如“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今天學習怎麼樣?”但是不當的提問時機, 會造成問題永遠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家長往往一味的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 而忽視了內心和情感。 孩子的放學時間應該怎樣掌握?讓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能感受到家長的愛呢?

1“今天有什麼收穫嗎?”

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確認孩子具體學到了什麼。 提出問題後, 家長可引導孩子啟動“回想”模式, 試著和他一起梳理一天中與老師和同學相處的心得、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細節以及其他所有孩子認為是“收穫”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強化孩子的記憶, 在增強自信的同時起到“溫習功課”的作用。

2“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瞭解孩子心中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 調查他的價值觀。 在孩子回答時, 家長不要急於給予是非評價, 而應注意傾聽,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孩子表述完以後, 多和他討論, 既可以增加對孩子的瞭解、增進感情, 也可在討論中傳達對事件的正確看法, 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使其價值觀更加成熟和穩定。

3“你今天有什麼好的表現嗎?”

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假設, 即“你在學校有很好的表現, 能告訴爸爸媽媽是什麼嗎?”。 這樣引導可以起到兩個效果:第一, 讓孩子回顧自己好的表現, 從而實現自我激勵,

Advertisiment
建立自信。 第二, 在鼓勵孩子瞭解外部世界的同時瞭解自己, 使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能力傾向, 有助於孩子挖掘自身潛力, 形成自己的個性。

4.“有什麼需要父母説明的嗎?”

這個問題向孩子傳達了兩層意思:其一, 父母很關心你, 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 得到父母的幫助。 對一些因自負或自卑而不願向老師和家長求助的孩子, 即使一兩次並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 堅持每天問, 則可能因“心誠則靈”而得到孩子的信任, 從而幫他敞開心扉。 其二,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爸爸媽媽起到的只是非主體的“幫助”作用。 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這一概念, 學會自我擔當。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 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 常鼓勵、表揚孩子,

Advertisiment
向他傳遞正能量, 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非物質的愛, 給孩子成長的精神動力。 與之相反, 一些負能量的問題一定要列入“禁提”名單, 如果父母在孩子結束一天繁重的學習任務後, 問“你又在學校闖什麼禍了?”, “留那麼多作業能寫完嗎?”等, 不但無法讓孩子體會到成就感, 更會使其因父母的否定而產生抵觸心理, 不願和“根本不瞭解自己”的父母分享成長中的點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