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著父母,回歸愛的磁場

和許多家庭一樣, 當女兒剛出生時, 我的公公婆婆幾乎擔起了孩子養護的所有重任。

那時我們很放心讓老人照顧孩子, 從許多方面看, 他們的確稱得上最好的爺爺奶奶;他們搜集了一些國內外的育兒書, 讓我們閱讀學習;還買來整整兩衣櫃的兒童衣物。 另外, 婆婆性格開朗, 社交能力強, 把女兒交給她, 我和老公都放心。

然而,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 我們發現老人帶孩子還是存在誤區。 比如, 他們不敢一手托著孩子洗澡, 夏天天熱時, 孩子長一身痱子;準備的一櫥子衣服, 最後用的不足三成;孩子一哭,

Advertisiment
他們就要餵奶, 女兒三個月時, 有時一天會喂10多次;孩子剛進輔食, 他們就急著用麻油燉蛋;孩子鬧到半夜才睡, 他們就陪到半夜。 他們吃了不少苦, 但孩子吃苦更多。

還有一個讓我們困惑的, 因為孩子與老人朝夕相處, 祖孫輩感情很深, 反而對我們有些疏遠。

出於母親特有的責任心, 出於我對孩子成長的一些認識, 我開始勸老人, 也是勸老公, 要培養起孩子對我們的第一情感歸屬, 也就是建立起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最親密、最直接的情感聯繫與信任依戀。

於是在孩子兩歲那年, 我們和老人之間, 因為管教孩子, 更多的讓孩子親近我們, 展開了反復的拉鋸戰。

我們因為工作原因, 客觀上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可能比祖輩多。 加之幼兒的情感比較脆弱,

Advertisiment
硬生生地隔離、割裂祖孫情, 並不一定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 還很可能矯枉過正。 於是, 我們提出;孩子成長的理想環境是既能充分感受父母的愛, 又能感受祖輩的愛, 我們應該在孩子的成長中各就各位, 做好自己的角色。

孩子3歲那年, 老人帶著孩子回老家住了三個月。 這當中婆婆小病一場, 但她堅持不求助於我們, 獨自撐下去了。 女兒天天孤獨地呆在家裡,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她開始思念我們了。 一年後的傍晚, 我們陪老人孩子回老家過節, 路過社區旁的綠化帶時, 女兒說她曾在這個小樹林裡從這一頭哭到那一頭, 又從那一頭哭到這一頭;“為什麼人家都有爸爸媽媽, 我沒有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至今想到女兒會在她那個年齡說出那樣的話, 我仍然是感動與心酸並存。 那一刻, 我意識到, 因為怕傷害老人的感情, 所以一直還是讓他們按自己的意願帶著女兒, 但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正因為如此, 我決定無論老人在情感上有多麼不舍, 都要把孩子拉到我們愛的磁場中, 於是我硬是讓女兒提前進了幼稚園。

與我們的期望一致, 女兒上幼稚園後, 性格變得開朗, 對我們的感情也更加依戀。 每一次短暫的分離, 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 都更直觀地感受到孩子跟著父母生活才會成長得更好。

看著對我們愈加依戀的女兒, 我慶倖及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