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還沒生孩子的朋友常常會有糾結, 怎樣才是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 總覺得生子這件大事需要做好萬全的準備才好,
Advertisiment
恐怕我做得唯一的準備, 就是跟老公很認真地討論過生孩子的哲學問題。 當時我們還列了一個列表, 逐一分析自己對生孩子這件事是否有這些在我看來比較自私的動機, 不是說絕對不能有這些動機, 只是咱得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常見私心吧, 列表詳見同發的文章《為什麼生孩子》。
當時的結論是, 可以不生孩子, 生孩子是一種責任:父母雙方在充分瞭解現實的情況下, 有能力、有意願為一個生命承擔比婚姻的承諾重大得多的責任,
Advertisiment
我恐怕永遠也不會事前確定自己已做好當父母的準備, 在我看來養育孩子的責任太大, 我不會去主動選擇備孕。 而且, 我現在說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懷孕之前我是一個對學齡前孩子完全不瞭解也沒興趣去瞭解的人, 真的是從來沒正眼瞧過小屁孩們, 我簡直生活在一個沒有小屁孩的平行宇宙裡。
但是, 我喜歡大一點的孩子或年輕人, 至少是小學高年級或以上的年齡, 能溝通思想了, 我比較開明, 很能關注傾聽他們, 也很願意瞭解年輕人的想法, 互相碰撞互相幫助。
Advertisiment
這其實和我的個人經歷有關, 11歲之前我的生活可以用無憂無慮來形容, 簡直沒有挫折、沒有煩惱、沒有心事, 造就了一個單純得要死的我。 可之後我開始遇到各種衝擊, 家庭的、學習的、人際交往的、自我認知的等等(現在看來都不是多大的事), 我頹廢過、墮落過、自暴自棄過, 我嘗試著變得虛偽、複雜、世故過。 但我發現這樣的我一點也不快樂, 我開始自救, 直到最終通過四年的學生自助熱線幫助我完成了這段衝突和成長的時期。 也許我一個人也沒能幫助到, 但我幫助了我自己。
我之所以關注大孩子,
Advertisiment
把自己糾結多年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是一種幸福得無法形容的感覺。 我接納了自己, 接納了過去所經歷的一切, 接納了所有的人, 我享受著平凡真實的生活。 我還意外收穫了, 對自己深刻地瞭解, 還有通透地看待生活的全新視角。 我能體察自己的情緒, 探尋自己內心的需求, 挖掘事物的本質, 積極地影響環境。
我當時對心理學都沒有興趣了, 自己沒有訴求了, 後來我才知道, 我只是對消極心理學失去了興趣, 我不經意的很多實踐, 其實和積極心理學不謀而合。 (我現在在研究積極心理學, 更有意識地把更多科學成果應用於生活中。 )
我的這段自我成長的經歷,
Advertisiment
我這樣的人恐怕只能通過意外成為父母, 當時真的是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葉酸也沒吃, 可是測出來懷孕那一刻, 我們瞬間就從心理上接受了現實(這一點應該得益於認真思考過生孩子的哲學問題), 上天交給你一個艱巨的使命, 就這麼回事。
我們馬上投入工作, 那是一個週六, 週末我們辦了兩件大事:一是買了《本西爾斯懷孕百科》, 我老公在網上看豆瓣選的, 之前從沒接觸過孕產方面的書, 然後我根據書上的清單提示對自己的環境和飲食進行排查和調整;二是確定了協和國際部的床位, 我需要老公陪產, 我們在有限的選擇中確定了目標, 也是臨時在網上查的資訊,當時醫生算我的預產期是月底,沒有床位了,我跟醫生證明自己排卵推遲了幾天,預產期變成下個月初就有床位了。
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地體驗孕期生活了,主要都是些知識性內容的獲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惑,就去查查,我們一般只看英文互聯網或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資料。為人父母使你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過得很充實。需要的查找資料、批判性思考等這些能力,也不是為了養育孩子才培養的,我們已經用這樣的方式生活了幾年,生養孩子也只不過是一種階段性的生活。
孕期我開始研究蒙台梭利的原著。我以前真的是從來不主動關注孩子相關的事,但有一次我的導師無意跟我提了一句,兒童教育就看蒙台梭利,導師的話我比較在意,就記住了這個名字,懷孕後就想起來直接去查了。後來我也瞭解了一些別的教育相關理念,個人比較認同蒙氏和西爾斯,覺得比較人性化,現在又加上了積極教養這個龐大的科學領域。
看了蒙氏的書,我驚歎於自己竟如此低估了孩子,這些當玩具我都沒興趣玩的小屁孩們竟有如此強大的能力。好在我幾乎是一張白紙,從沒試過甚至想過該怎麼對待孩子,自己小時候怎麼被不良對待的好像對我也沒什麼大的負面影響。只有一點,我不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感的人(和我老公相比),跟我小時候從一歲至三歲被送到外婆家,我父母每週末去看我,我媽說那時候每次去我都先不理他們,過半天才好,這些我都不記得,但多少對安全感有影響。
我認同蒙氏精神胚胎理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自己一直都是自己成長的,學習基本靠自學,為人處世基本靠自己摸索,遇到衝突也是自己成長,我周圍的成人對我干涉得不多,僅有的一些干涉基本都沒什麼正面作用。在我最低谷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陽光我都在努力地生長著,曾經我變成自己不喜歡的虛偽、複雜、世故,後來有能力保護自己了,我又做回了那個簡單、真實、寬容的我。我相信,孩子才是自己成長的主角,成人只是一個幫助者的角色。
孕期我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後來產假我們也主要是自己帶娃,我個人非常推薦這樣的方式,除非身體原因,這完全是你可以承擔的責任。
我是獨生女,我媽是偷懶包辦型,牙膏她都幫我擠好,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想像。我老公還有個姐姐,他媽又是過度心疼孩子的類型,他也是個在家啥事沒幹過的主。可沒機會不等於依賴,我倆早早就把生活列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把小日子過得很舒服。可是,我們畢竟是倆成年人,這會來了個需要照顧的小嬰兒,對我們來說還是不小的挑戰,我當時挺沒信心的,對自己的預期很低。我只是覺得這些是我應該承擔的,至少可以試試嘛,不行再說唄。後來發現自己帶娃帶得很好,和一堆人帶相比身心都更輕鬆,對上班後處理隔代教養問題也很有幫助,詳見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孩子出生後面臨對新生兒的照顧任務,怎麼抱孩子,怎麼餵養,怎麼護理,一大堆要學習的知識,光各種母嬰用品的說明書都夠看一陣子的,好在照顧都是些熟能生巧的技能,找到科學育兒的資料和自己的判斷能力仍然是關鍵。
幾個月後,孩子的其他問題開始陸續登場,分離焦慮、開始說不、發脾氣、秩序感、叛逆期、自我意識等等,我們需要學習實踐更多教育相關的領域。這方面有一些是有相對科學普適的方法的(可以通過看一些書或查權威資料來獲得),而更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需要量體裁衣式地針對處理。這方面大家也不用著急,從懷孕到這時已經有挺長一段時間了,你現在對娃也有了一些瞭解,前面的積累可不是白費的。
我正是到了這個階段,發現自己以前在心理學方面的積累又能用上了,這才開始寫文章輸出。現在娃已經三歲多,我發現跟一個自我意識初步成形的孩子的互動,跟面對一個大人沒什麼區別了,和成人的交往經驗都能派上用場。已有的積累也不是專門為了帶孩子用的,之前沒積累好的,倒是可以乘著帶娃的機會重新發展發展,對生活會有幫助。陪伴孩子成長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
我很快發現科學育兒給大家的帶娃能力帶來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我婆婆對自己的帶娃能力相當自信,在他們那輩她確實是非常出色的母親,可時代不同了,過去的成功反而成了現在的瓶頸。科學育兒的知識我就不說了,就說本以為她最擅長的娃哭了哄的情況,我發現她其實不會哄孩子,什麼意思,她根本不會去觀察孩子為什麼哭,她給的其實是自己固守經驗的需要而不是此刻這個孩子的需要,我娃又比較倔就沒效果。
而我本來對自己帶娃能力特別沒信心,一試發現很多我以為的缺點竟然變成了優點。
比如孩子哭了我不知道怎麼哄,這反而給了我冷靜思考的時間,沒辦法只能老實告訴娃我不知道你咋啦,挨個試錯,謙遜地觀察娃給的資訊。娃回饋的信號被重視,給了娃積極表達的動力,娃越來越懂得精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也就容易觀察到資訊,越來越懂娃。說到觀察,我現在挺擅長的,其實以前我很不會觀察,天天走的路都不知道旁邊有啥店面,可當一個活生生的娃擺在面前,你無法視而不見呀,一個小嬰兒絕對讓你的生活接地氣,活在當下。
我不知道怎麼跟娃玩遊戲,編不出任何沒發生過的故事,每天面對孩子的時間不短,我也發愁怎麼度過呀。於是,我只能默默地在一旁待著,不去主動摻和娃做的事,除非娃明確指示讓我做什麼。我的“無為”反而造就了很會自己玩、也很擅長發起主導遊戲的娃,我再也不用發愁不知道跟娃玩啥了。
我之所以總是勤快地尋找孩子問題的根源,積極從環境和自身入手改變,也是有很現實的動力的,想辦法解決問題綜合來說其實是在偷懶。我吃不了苦,沒有我媽那麼強大的毅力,我不吃飯就一直喂喂到七歲,每頓飯都是一場拉鋸戰,我可受不了這種折磨,只好想辦法去解決。很多朋友跟我說被孩子磨得沒脾氣,路易幾乎沒磨過我,難帶的日子有一些但每段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我到極限了就差不多解決了。
我寫育兒文章的最初動力,只是讓我逃避不掉的育兒生活變成更有趣一些,既然逃不掉不如積極去面對。要知道帶娃真不是我喜歡做的事,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全職。到現在體會到不少成就感了,我仍然不是那種見到別人家娃就要衝上去套近乎那種,我只是比較懂娃,有機會慢熱一下可以交流,如果對方也主動點我可以跟他們投入地玩遊戲,總之,我所有跟孩子相處的經驗都是拜路易所賜的。
記錄育兒生活給我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時不時提醒鞭厲一下自己,即使是我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即使是我自己寫的文章,我也常常忘記了用的,這些文章對我也是很好的提醒。記錄讓我努力做得更好,反過來做好了我才有的記錄呀,這些文字我從來不求給我帶來名利,事實上帶給我更有勝任感、更輕鬆的育兒生活就已經值了,當媽的狀態好了,對孩子的影響還會差麼。
這段為人父母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激勵,薄弱環節都能取得突破變成長項,還有什麼人生的困難戰勝不了呢。我從來沒糾結過准沒準備好的問題,後來應對娃的各種問題也學會了不未雨綢繆,遇到問題再去處理嘛,要學的東西好多慢慢來嘛,即使事前毫無準備,事後認真準備都來得及。
寫出我的經歷,如果能讓某些人對自己沒準備好的糾結少了一點點,我就很開心了。
也是臨時在網上查的資訊,當時醫生算我的預產期是月底,沒有床位了,我跟醫生證明自己排卵推遲了幾天,預產期變成下個月初就有床位了。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地體驗孕期生活了,主要都是些知識性內容的獲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惑,就去查查,我們一般只看英文互聯網或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資料。為人父母使你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過得很充實。需要的查找資料、批判性思考等這些能力,也不是為了養育孩子才培養的,我們已經用這樣的方式生活了幾年,生養孩子也只不過是一種階段性的生活。
孕期我開始研究蒙台梭利的原著。我以前真的是從來不主動關注孩子相關的事,但有一次我的導師無意跟我提了一句,兒童教育就看蒙台梭利,導師的話我比較在意,就記住了這個名字,懷孕後就想起來直接去查了。後來我也瞭解了一些別的教育相關理念,個人比較認同蒙氏和西爾斯,覺得比較人性化,現在又加上了積極教養這個龐大的科學領域。
看了蒙氏的書,我驚歎於自己竟如此低估了孩子,這些當玩具我都沒興趣玩的小屁孩們竟有如此強大的能力。好在我幾乎是一張白紙,從沒試過甚至想過該怎麼對待孩子,自己小時候怎麼被不良對待的好像對我也沒什麼大的負面影響。只有一點,我不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感的人(和我老公相比),跟我小時候從一歲至三歲被送到外婆家,我父母每週末去看我,我媽說那時候每次去我都先不理他們,過半天才好,這些我都不記得,但多少對安全感有影響。
我認同蒙氏精神胚胎理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自己一直都是自己成長的,學習基本靠自學,為人處世基本靠自己摸索,遇到衝突也是自己成長,我周圍的成人對我干涉得不多,僅有的一些干涉基本都沒什麼正面作用。在我最低谷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陽光我都在努力地生長著,曾經我變成自己不喜歡的虛偽、複雜、世故,後來有能力保護自己了,我又做回了那個簡單、真實、寬容的我。我相信,孩子才是自己成長的主角,成人只是一個幫助者的角色。
孕期我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後來產假我們也主要是自己帶娃,我個人非常推薦這樣的方式,除非身體原因,這完全是你可以承擔的責任。
我是獨生女,我媽是偷懶包辦型,牙膏她都幫我擠好,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想像。我老公還有個姐姐,他媽又是過度心疼孩子的類型,他也是個在家啥事沒幹過的主。可沒機會不等於依賴,我倆早早就把生活列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用自己摸索出的方式把小日子過得很舒服。可是,我們畢竟是倆成年人,這會來了個需要照顧的小嬰兒,對我們來說還是不小的挑戰,我當時挺沒信心的,對自己的預期很低。我只是覺得這些是我應該承擔的,至少可以試試嘛,不行再說唄。後來發現自己帶娃帶得很好,和一堆人帶相比身心都更輕鬆,對上班後處理隔代教養問題也很有幫助,詳見怎樣避免「隔代教養」帶來的缺點?。
孩子出生後面臨對新生兒的照顧任務,怎麼抱孩子,怎麼餵養,怎麼護理,一大堆要學習的知識,光各種母嬰用品的說明書都夠看一陣子的,好在照顧都是些熟能生巧的技能,找到科學育兒的資料和自己的判斷能力仍然是關鍵。
幾個月後,孩子的其他問題開始陸續登場,分離焦慮、開始說不、發脾氣、秩序感、叛逆期、自我意識等等,我們需要學習實踐更多教育相關的領域。這方面有一些是有相對科學普適的方法的(可以通過看一些書或查權威資料來獲得),而更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需要量體裁衣式地針對處理。這方面大家也不用著急,從懷孕到這時已經有挺長一段時間了,你現在對娃也有了一些瞭解,前面的積累可不是白費的。
我正是到了這個階段,發現自己以前在心理學方面的積累又能用上了,這才開始寫文章輸出。現在娃已經三歲多,我發現跟一個自我意識初步成形的孩子的互動,跟面對一個大人沒什麼區別了,和成人的交往經驗都能派上用場。已有的積累也不是專門為了帶孩子用的,之前沒積累好的,倒是可以乘著帶娃的機會重新發展發展,對生活會有幫助。陪伴孩子成長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
我很快發現科學育兒給大家的帶娃能力帶來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我婆婆對自己的帶娃能力相當自信,在他們那輩她確實是非常出色的母親,可時代不同了,過去的成功反而成了現在的瓶頸。科學育兒的知識我就不說了,就說本以為她最擅長的娃哭了哄的情況,我發現她其實不會哄孩子,什麼意思,她根本不會去觀察孩子為什麼哭,她給的其實是自己固守經驗的需要而不是此刻這個孩子的需要,我娃又比較倔就沒效果。
而我本來對自己帶娃能力特別沒信心,一試發現很多我以為的缺點竟然變成了優點。
比如孩子哭了我不知道怎麼哄,這反而給了我冷靜思考的時間,沒辦法只能老實告訴娃我不知道你咋啦,挨個試錯,謙遜地觀察娃給的資訊。娃回饋的信號被重視,給了娃積極表達的動力,娃越來越懂得精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也就容易觀察到資訊,越來越懂娃。說到觀察,我現在挺擅長的,其實以前我很不會觀察,天天走的路都不知道旁邊有啥店面,可當一個活生生的娃擺在面前,你無法視而不見呀,一個小嬰兒絕對讓你的生活接地氣,活在當下。
我不知道怎麼跟娃玩遊戲,編不出任何沒發生過的故事,每天面對孩子的時間不短,我也發愁怎麼度過呀。於是,我只能默默地在一旁待著,不去主動摻和娃做的事,除非娃明確指示讓我做什麼。我的“無為”反而造就了很會自己玩、也很擅長發起主導遊戲的娃,我再也不用發愁不知道跟娃玩啥了。
我之所以總是勤快地尋找孩子問題的根源,積極從環境和自身入手改變,也是有很現實的動力的,想辦法解決問題綜合來說其實是在偷懶。我吃不了苦,沒有我媽那麼強大的毅力,我不吃飯就一直喂喂到七歲,每頓飯都是一場拉鋸戰,我可受不了這種折磨,只好想辦法去解決。很多朋友跟我說被孩子磨得沒脾氣,路易幾乎沒磨過我,難帶的日子有一些但每段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我到極限了就差不多解決了。
我寫育兒文章的最初動力,只是讓我逃避不掉的育兒生活變成更有趣一些,既然逃不掉不如積極去面對。要知道帶娃真不是我喜歡做的事,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全職。到現在體會到不少成就感了,我仍然不是那種見到別人家娃就要衝上去套近乎那種,我只是比較懂娃,有機會慢熱一下可以交流,如果對方也主動點我可以跟他們投入地玩遊戲,總之,我所有跟孩子相處的經驗都是拜路易所賜的。
記錄育兒生活給我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時不時提醒鞭厲一下自己,即使是我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即使是我自己寫的文章,我也常常忘記了用的,這些文章對我也是很好的提醒。記錄讓我努力做得更好,反過來做好了我才有的記錄呀,這些文字我從來不求給我帶來名利,事實上帶給我更有勝任感、更輕鬆的育兒生活就已經值了,當媽的狀態好了,對孩子的影響還會差麼。
這段為人父母的經歷給了我很大的激勵,薄弱環節都能取得突破變成長項,還有什麼人生的困難戰勝不了呢。我從來沒糾結過准沒準備好的問題,後來應對娃的各種問題也學會了不未雨綢繆,遇到問題再去處理嘛,要學的東西好多慢慢來嘛,即使事前毫無準備,事後認真準備都來得及。
寫出我的經歷,如果能讓某些人對自己沒準備好的糾結少了一點點,我就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