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跳出貪婪與欲望的火坑

客觀地看, 人間充滿了誘惑。 人間的誘惑多種多樣, 有物質享樂方面的, 有感官刺激方面的, 有權力佔有方面的, 也有虛榮方面的。 但不管是哪方面的誘惑, 都源於私欲, 都產生於不正當欲望燃燒對貪婪之心的無主膨脹, 而最終把人引向邪惡的道路。

欲望和貪婪對人總是充滿了巨大的誘惑力, 將人引向心靈的迷途, 導致生活失足, 甚至終生不能自拔。 傑瑞米·泰勒指出:“當一個人第一次犯罪時, 他會感到驚恐, 接著會覺得無所謂, 甚至感到高興, 然後便是屢次犯罪, 最後成了習慣, 根深蒂固。 ”

在我們的生活中,

Advertisiment
邪惡的誘惑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心靈的卑污和意志的軟弱。 一旦意志不能抑制欲望, 貪婪之心必然玷污靈魂和污染情感, 在行為中就會失去理智、毀滅人性, 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

世界始終是有秩序的, 人類生活應該和睦和諧。 違反自然和人問的神聖規律, 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生幸福。 在邪惡的行為中不可能有持久的快樂, 因為他與人性背道而馳。 正義和純潔是人性的靈魂。 因此, 對於年輕的朋友, 當你在意欲尋求快樂時, 應該考慮到將要為此付出的代價, 應該瞭解, 在偷吃“禁果”之後, 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

貪婪是自貧自毀的內在根源我們通常講, 自私是萬惡之源。 這話確實有失片面和偏頗。 自私是人類生存的本性,

Advertisiment
它無所謂善與惡。 自私能夠表現出善惡, 完全是人“運用”的不同。 適度的自私是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動力, 而過度的和絕對的自私才構成了惡。 而過度的和絕對的自私不僅以誘惑為先導, 並且必以貪婪為實現方式。 所以說, 貪婪才是人類世界的萬惡之源。 西塞羅曾評論龐培是“只知自愛卻不知愛人的人。 ”一味地愛自己而從來不願去愛別人的人, 最終沒有好結局。 因為這種人在時時不忘謀算怎樣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的同時, 命運之神常常使他最終成為自己的犧牲品。

一味地為自己打算, 一味地貪得無厭, 這種過度膨脹的私欲總是把人推向生活的邪路。 在這種邪路上每走一步, 就增加一份做人的罪惡。

Advertisiment
所以, 絕對的自私和貪婪就是最大的邪惡, 是人生和社會災難的來源。

人為了生存, 必不可少利己之心, 但人為了生存得更好, 更必不可少利人之心。 人間的美德和邪惡就在於如何明確利己與利人、獲取與給予的關係定位。 在自己的生活中, 應當把利己之心與利人之心理智地分清, 理性地把握住獲取與給予的天秤, 在為自己謀利益時, 不要損害他人, 更不能損害社會和國家。 因為世界始終是世界的, 永遠不會為個人所佔有。 野心勃勃的人的一個根本錯誤, 就是認為世界可以成為個人的所有物。 野心勃勃起源於人對世界的貪婪之心。

貪婪是人自貧自毀的內在根源。 貪婪的人永遠不會富有, 貪婪的人從來不會有人生的真正成功。

Advertisiment
因為貪婪的人既看不見自己, 也看不見他人, 眼中只有物, 心中想的是如何把本不是自己的一切都居為已有。

貪婪的人因為貪心膨脹, 總想得到一切, 佔有一切, 役使一切, 因而失去了人的最寶貴的財富.即心靈的平靜和生活的幸福。 貪婪的人單一、片面、無限度地擴張貪欲貪心, 智慧的眼睛被蒙蔽了, 無法讓自己生活得到充實和發展, 變成了心靈不健全的侏儒。 因為貪婪限制了情感的培養, 阻礙了人格的昇華, 變成了精神的乞丐, 最後淪落為物質財富的囚徒。

不要燒人家的房子來煮自己的雞蛋, 這應該成為人類生存中相互予以利益尊重的基本行為準則。 在當代社會, 對於任何一個人或者說對於任何一個公民來講,

Advertisiment
正當的利己是必須的, 但絕對的自私與貪婪永遠都是一種反道德的人格的醜惡。 “自私自利卻永遠是一種壞品質。 這種人總是把一切事物都按照一己私利的需要加以扭曲, 其結果沒有不危害社會的。 ”弗蘭西斯·培根的告誡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警策。

貪婪的人絕對自私。 絕對自私是野心的源頭。

“點著別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個雞蛋”。 自私和貪婪總是孿生姊妹而同時出現:自私的人必然貪得無厭, 生有一副永遠都滿足不了的胃口;而貪婪的人卻無時不吝嗇小氣, 從來不為他人著想。 貪婪鑄造了人情淡薄, 寡廉鮮恥;絕對自私發酵著靈魂的卑污, 人格的猥瑣, 既損害他人、社會, 也坑害自己。

絕對自私的人無時不在玩弄著自以為是的小聰明, 但這種聰明實則是一種非常卑劣的聰明,這是那種打洞鑽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即將倒塌前及時遷居的老鼠式的聰明。絕對自私的人是那種一毛不拔,只想獲得不願給予的人,他們遲早會發現自己所日益追求的東西永遠不會實現。獲得取決於支出,這是人間永遠不變的規律。

收穫取決於播種。如果你播散的是絕對自私的種子,你就必然貪婪,而最終一無所獲,與幸福無緣。因為幸福是無私和樂於助人的果實:不願給予他人的東西,你自己也得不到。

人間生活的“黃金法則”是:欲要別人幫助你,你得首先助別人。我們每個人,不僅尊重這一法則,更要很好地實踐這一法則。如果我們身上染上絕對自私和貪婪的壞習性,就應用對他人、社會的愛和慷慨去糾正它。要為人愛,我們必須愛人;為了有所收穫,我們必須首先有所給予。

但這種聰明實則是一種非常卑劣的聰明,這是那種打洞鑽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即將倒塌前及時遷居的老鼠式的聰明。絕對自私的人是那種一毛不拔,只想獲得不願給予的人,他們遲早會發現自己所日益追求的東西永遠不會實現。獲得取決於支出,這是人間永遠不變的規律。

收穫取決於播種。如果你播散的是絕對自私的種子,你就必然貪婪,而最終一無所獲,與幸福無緣。因為幸福是無私和樂於助人的果實:不願給予他人的東西,你自己也得不到。

人間生活的“黃金法則”是:欲要別人幫助你,你得首先助別人。我們每個人,不僅尊重這一法則,更要很好地實踐這一法則。如果我們身上染上絕對自私和貪婪的壞習性,就應用對他人、社會的愛和慷慨去糾正它。要為人愛,我們必須愛人;為了有所收穫,我們必須首先有所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