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蹲下來和你的孩子說話

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 這是孩子的幸運。 在這樣的家庭, 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我們知道, 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 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裡來回流動, 如果一頭高, 一頭低, 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 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 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 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無數事實也表明, 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

Advertisiment
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只有父母轉變姿態, 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子女, 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康女士就很聰明, 她是這樣跟孩子交談的:

有一天, 女兒穎穎回家晚了, 媽媽幫女兒拿下肩上的書包, 陪女兒吃飯, 告訴女兒這是特意為她準備的。 媽媽告訴穎穎, 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 盼著穎穎回來。 穎穎說, 她陪同學買東西去了, 所以回來晚了, 並向媽媽道歉。 媽媽說:“孩子,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 相信你不會惹麻煩, 但媽媽牽掛你, 擔心遇到交通方面的問題或別的什麼事情。 以後, 最好先打電話回來說一下。 ”穎穎高興地親了一下媽媽:“媽咪, 你真好!”

康女士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過失,

Advertisiment
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她人格的尊重, 感受到她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 在我們周圍, 有許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孩子稍有失誤, 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 這是不科學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 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沒有哪個父母不為孩子的將來著想, 可很多父母往往扮演著過來人的角色, 對孩子事事進行“專政”, 認為孩子應該對父母言聽計從。 然而, 這不平等的方式卻妨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有一對西方的夫婦週末要單獨外出, 但是要說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等候是一個大難題。 我們看看這個父親是怎麼做的:

他先蹲下身來, 取得和孩子同樣的高度(甚至有點仰視), 然後, 一本正經地同孩子談判:

“先生(他稱自己的孩子為先生), 媽媽陪伴了你整整一周, 是不是應該輕鬆一下?”

“是的。 ”孩子點點頭。

“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榮幸, 讓她陪陪我, 順便也輕鬆一下呢?”

“那好吧。 你什麼時候還給我?”

“嗯……你上床以前, ”父親想了想說, “如果你能說服阿姨允許你晚睡的話。 ”

“好, 你把她帶走吧。 但你要答應我照顧好她。 ”

“交給我好了。 順便說一句, 寶貝兒, 我為你驕傲。 謝謝!”

這個孩子在與父親的交談中, 人格得到了尊重, 自尊心得到保護,

Advertisiment
他感覺到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 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不讓父親失望。

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為孩子包辦代替, 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出獨立意識時卻一味指責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 這不僅會引起孩子的抵觸、與父母發生衝突、傷害感情, 而且會壓抑孩子的獨立性, 使孩子變成依賴性很強的低能兒。

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們交流, 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 而是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溝通。 只有平等, 才能使孩子敞開心扉, 與父母坦誠相待;只有平等, 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父母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和孩子說話呢?我的建議是:

? 在和孩子說話時, 注意用語。 有些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常常使用命令的語氣, 像“你為什麼不……”、“你趕快給我……”難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每當父母發現孩子欠缺的時候, 可以給出一些委婉的建議, 像“如果”、“不妨”、“試一試”、“或者”等。 還要注意不能說傷害孩子感情的話。

? 定時召開家庭會議。 在家庭會議上,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 讓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參與家庭討論。 雖然有時有些事務與孩子沒有關係, 但成年人可以和孩子說說自己內心的感受, 讓孩子和你一起分擔。

? 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但並不是說, 什麼事都要孩子去面對, 而是讓他感受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也能得到父母的尊重。 這樣, 不但能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 還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 使孩子健康成長。

?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有過童年,也有過不被大人理解的歲月。回想自己小時候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最喜歡做的是什麼,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使孩子健康成長。

?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有過童年,也有過不被大人理解的歲月。回想自己小時候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最喜歡做的是什麼,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