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愛看《爸爸去哪兒》,
裡面的5個爸爸都有點贊的地方。
我覺得,
林志穎最贊的地方,
是他和兒子kimi說話時總會蹲下來,
把kimi摟在懷裡。
這不僅是身體距離的拉近,
也是心靈距離的拉近,
因為他在嘗試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
而孩子也會覺得,
自己是被爸爸完全接納的。
我是因為一件小事意識到“蹲下來”的意義。
有一天,
我帶兒子上街採購,
一進商場,
他就不願意自己走了。
我只好蹲下身來哄他,
可就在蹲下來的一瞬間,
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感受:我的眼前全是褲子在晃動,
黑黑藍藍的一大片,
看得頭都暈了!從那以後,
Advertisiment
我養成了一個習慣:蹲下來和
孩子說話。
因為,
只有蹲下來,
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野,
才能看見他所看見的畫面;蹲下來,
更是一種謙卑的心態、溫柔的陪伴;蹲下來,
才能平等地與孩子對話。
“蹲下來”,
需要父母身體姿態和心理姿態的同時變遷,
要關注孩子當下的感受,
瞭解他難不難受。
經常有成年的來訪者找到我,
他們反反復複說的都是他們的童年。
一個35歲的男人跟我說,
5歲時,
他打破一個碗,
媽媽把他狠狠罵了一通。
他受到領導批評時,
突然想到當時媽媽是怎麼責駡、羞辱他的,
於是他的“難受”在那一刻迸發了,
跟領導大吵大鬧。
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
對他們來說,
父母的臉色,
就是天空的顏色。
看見父母生氣,
有的孩子會嚇得不敢吃飯,
Advertisiment
即使父母生氣的原因跟他沒關係。
父母不經意說的一句話,
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有一次,
我給一個電視節目做嘉賓。
女主持人和我聊天時說:“楊老師,
我從來不敢唱歌。
小時候,
我媽說我唱歌跑調,
讓我以後別再唱了。
長大後,
每次遇到唱歌的場合,
我都躲起來。
別人都以為我清高,
其實他們不知道我是怕死了!媽媽的這句話,
伴隨了我20多年!”所以,
我們做父母的,
真的是責任重大,
需要換個角度,
去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
這樣說話、做事才不會傷害到他們。
“蹲下來”,
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
父母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先瞭解孩子在想什麼,
再解決問題。
很多孩子不願意叫人。
一個爸爸找到我,
Advertisiment
說他家的孩子兩歲多了,
出去玩時,
讓他叫“叔叔、阿姨”,
孩子總是低著頭、嘟著小嘴說:“不叫。
”我告訴這位爸爸,
孩子不願意叫人可能有很多原因。
比如,
父母因為孩子某次沒叫人而當眾批評過他,
於是,
他將跟人打招呼和不愉快的體驗聯繫在一起,
強化了他不願意叫人的行為。
針對這種情況,
最好能給孩子一種自主的感覺,
這樣他就會有支配感,
心氣兒自然就順多了。
父母可以蹲下來問孩子:“你看,
阿姨來了,
我們是跟阿姨握手、擁抱,
還是問阿姨好呢?”如果孩子當時正在專注地玩耍,
父母沒有必要非把他拎過來跟大人打招呼。
想想看,
當你看電視看得正入迷時,
願意被人打擾嗎?
現在,
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我看見一個孩子在超市里跟爸爸吵著要一個小汽車,
引來很多人圍觀。
爸爸沒有氣得跳腳,
而是先瞭解孩子的想法-原來,
他們家裡有個一模一樣的小汽車,
所以孩子認為超市的小汽車是自己的那輛。
之後,
爸爸蹲下身來
對孩子說:“寶寶,
小汽車想它媽媽了,
它想趁著你不玩的時候,
回超市來看看它的大汽車媽媽。
等我們回家時,
爸爸保證,
它肯定也會回家的!”孩子一聽就明白了,
高高興興地跟爸爸走了!
親子關係的改善,
就從父母蹲下來的這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