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寶寶:練習跑跳、拍球、雙腿跳。
2~3歲寶寶: 跳繩、蹦床、單腿跳。
幼兒期:以調整運動能力的項目為主, 如過獨木橋、舞蹈, 結合遊戲所進行的跑跳等。
少兒期:以室外活動為主, 如打球、跑步、做操、進行日光浴等。
瞭解有益生長的運動項目:彈跳運動如跳繩、跳起摸高、跳遠、跑步等, 有助於四肢生長;伸展運動如單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前後彎腰、體操和種種懸掛性運動, 有助於脊柱骨和四肢骨的伸展;全身性運動:體操、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和游泳等, 有利於全身骨骼的伸展延長。 當然這都是較大兒童可選的運動,
Advertisiment
知道不利長個的運動:如負重運動、舉重、啞鈴、拉力器、摔跤、長距離跑步等對身高增長是不利的。
治病
大多數生長緩慢是非疾病因素在起作用。 但也確有很少一部分是寶寶患有某些疾病, 影響了生長發育。 而這些病卻被家長忽略了。 目前已知有300多種疾病伴矮小, 常見有營養不良性矮小、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卵巢功能發育不全、軟骨發育不全, 嚴重佝僂病、染色體疾病、遺傳性疾病等。
解決辦法:
●首先學會判斷孩子是否矮小。 最常用的方法是每年在同一時間、同一環境下, 為孩子精確測量身高(早晨起床後測量, 不穿鞋、襪, 不戴帽子, 讓孩子收腹、挺胸、抬頭, 雙肩自然下垂, 腳尖略分開),
Advertisiment
●到正規專科醫院檢查。 矮小兒應常規進行血生化、甲狀腺功能、染色體核型分析、生長激素測定和骨齡檢查, 重點是尋找生長發育緩慢的原因, 特別要注意發現是否患有影響生長發育的疾病。 一旦發現某種疾病, 就應該徹底治療。
●對不同疾病應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對營養不良矮小兒應增加營養, 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多喝牛奶;佝僂症患兒應攝入充足的維生素D及鈣劑;甲狀腺功能低下患兒應及時補充甲狀腺素;而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患兒則必須用重組人生生長激素進行替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