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身為家長,為什麼我現在不看育兒書了?

初為人父的時候也看了不少書, 老實說, 看歸看, 一到實踐就不管用了。 然後自己覺得很失敗。 這樣持續了3, 4年, 最近2年慢慢意識到, 迷信各種育兒經驗其實很害人的。 自己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的根本還在自身修養上。 不過這是題外話, 現在把我能想明白的拿出來獻一下醜。

雖然我們講理性, 論事不看動機看道理。 但是我覺得既然這裡並非辯論, 有必要談談育兒書籍流行的動機。 作為一個市場, 和其他的市場一樣, 它具有這樣的特點, 我這裡拿減肥藥市場做比較:

1、減肥是個難題而且並無確定普適的答案。

Advertisiment

2、減肥產品有廣大的受眾, 受眾有強烈的達成目標的欲望。

3、此領域有專業性。

4、減肥產品必須迎合受眾心理需求。

那麼減肥的人, 希望什麼呢?

很顯然, 他們希望有一種辦法, 不花力氣, 不花時間, 易操作而且效果明顯。 最好是喝點茶, 吃點藥, 或者躺在器械上不動就減肥了。 如果你觀察, 所有的減肥產品都迎合此條。

1, 2, 3, 育兒市場都符合。 至於4, 父母們的心理需要是什麼?

需要1, 我沒有時間去思考, 最好教我如何簡單易操作, 一看就會的辦法。

需要2, 父母都心疼孩子, 別說打罵, 就是責備和懲罰後, 父母心裡都不好受, 有沒有什麼辦法大家都快樂呢?

需要3, 如何才能讓孩子未來成功的機會更大 / 孩子需要培養什麼品質才能成功?

Advertisiment

拿這些去對照你正在看的育兒書。 看看中了幾條?

我不是說育兒書和減肥產品一樣的屬於忽悠, 但是, 折扣是要狠狠的打一下的。 畢竟這是市場經濟的結果, 所以難免良莠不齊。

這是我現在少看育兒書的原因之1。

原因之2, 如果你認真思考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諸如此類的問題。 你一定會有一個你所信仰的人生目標。

對於我來說, 我並不認同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幸福和成功的觀念。 我也不認為一個人的快樂是來源於自身習慣性的東西, 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我甚至認為, 人們對家庭教育方法的作用有嚴重高估。

所以, 很多書看到前言, 要培養一個什麼什麼樣的小孩 ... 我就不想看了。

原因之3, 我覺得遺傳和基因因素往往大於教育。

Advertisiment
參考雙胞胎不同養父母的實驗。

當看到一個"成功"的教育典範, 人們往往會從父母的教育方法上去找原因, 因為從心理上說, 這是唯一自己可以借鑒的, 所以願意相信這一切是教育方法導致。 但是不容易看到的是, 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能做到優秀, 其實來自于和孩子一脈相承的基因因素。 這些基因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處理矛盾的自然習慣, 一對"優秀的父母"能做到好的教育, 並非是他們認識到了"好的教育"而是"好的教育"來源於他們自身的習慣與性格。 而習慣與性格, 大部分時候是取決於基因。

所以, 借鑒別人的辦法, 到實踐時必定是差錯百出。 一來, 你不是別人, 你的不經意的細微差別可能導致方法徹底失效,

Advertisiment
二來你的孩子也不是別人的孩子, 同樣的教育方法, 反應可能完全相反。 這樣看來, 凡是舉例的, 基本都沒有太大參考性。

我能看到的, 最有效的是改變自己的認知境界, 一旦自己的境界上去了, 看問題就不一樣了, 自己的性格, 脾氣就會自然變好, 育兒很多問題也就慢慢迎刃而解了。 而改變自己的境界, 與其看育兒書, 不如多看其他的人文書目, 或者自己勤於思考。 我現在的狀態是, 看到了方向, 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中。

最後, 順便介紹一下前面提到的雙胞胎試驗, 這是美國大學在1930年代做的大規模心理學試驗。

當時, 美國遭遇經濟危機, 人民大量失業, 很多人生活困難。 當時避孕手段落後,

Advertisiment
窮人家生多了孩子養不起, 只好送人。 特別是有的窮人家庭, 本來就有好幾個孩子了, 一下子又生了雙胞胎出來, 家庭沒有喜悅, 卻犯愁如何養活他們。 只好把其中一個, 或把兩個都送給福利機構收養。

美國大學和福利機構進行了合作, 故意把同卵雙胞胎送給差別很大的家庭收養。 比如國家、語言、宗教、養父母性格、教育程度、財富數量、職業等等差別。 目的是看同卵雙胞胎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 長大過程中和成人後性格是否仍然相同。 從而弄清楚決定人性格的是後天環境還是先天基因。

試驗結果證明, 同卵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中成長, 仍然有很相似的性格和經歷。 證明決定人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天遺傳基因。

如果考慮到, 父母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是父母自身基因表達的延續。(扣除養父母基因差異,考慮入家族基因對整個家庭環境的影響)。那麼,對於生父母家庭,基因應該決定更高比例。

此外也有人研究了那些有顯著性格差異的樣本,發現造成差異的原因是自身認知的改變。而這一切是在成年後,受到教育(讀書)後,自發的。

所以我才認為教育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而父母自身的認知水品(文化素質)和能為孩子提供的任何教育機會(好的啟蒙教育和學校環境)更重要。而其本質,不是要讓孩子有什麼性格,人格或者是情商,智商的培養,而是賦予孩子用理性來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讓他自己意識到並有能力讓自己逐步完善起來。

父母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是父母自身基因表達的延續。(扣除養父母基因差異,考慮入家族基因對整個家庭環境的影響)。那麼,對於生父母家庭,基因應該決定更高比例。

此外也有人研究了那些有顯著性格差異的樣本,發現造成差異的原因是自身認知的改變。而這一切是在成年後,受到教育(讀書)後,自發的。

所以我才認為教育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而父母自身的認知水品(文化素質)和能為孩子提供的任何教育機會(好的啟蒙教育和學校環境)更重要。而其本質,不是要讓孩子有什麼性格,人格或者是情商,智商的培養,而是賦予孩子用理性來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讓他自己意識到並有能力讓自己逐步完善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