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身體語言的巨大能量

身體語言要與你說的話保持一致――表明你的態度

1歲之後的寶寶, 會爬了, 會走了, 甚至會跑了, 這些運動技能的發展擴大了寶寶的探索空間, 同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評價也多了起來――當然有時是批評, 有時是表揚。 這時, 你的身體語言要與你想表達的意思完全一致, 含義要明確。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很多時候, 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含糊的身體語言會讓寶寶誤解。 比如, 有一天寶寶突然打了你一下, 這是他從來沒有過的行為。 你會有怎樣的反應?你有些不高興, 也有些意外, “這小子, 居然會打人了,

Advertisiment
勁還真大”, “你再打媽媽, 媽媽就打你”, 然後你假假地拍了一下寶寶的屁股。 你知道, 當時你的表情是怎樣的?有一點點責備, 但也有點興奮, 眼睛甚至有點發亮。 結果, 這個態度不明的表情, 在寶寶看來, 意思是媽媽在肯定我的行為, 鼓勵我再來一次, 這是個不錯的遊戲。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表情嚴肅, 簡簡單單地告訴寶寶“不能打人, 打人會讓媽媽難受”。 雖然寶寶不能完全領會媽媽說的意思, 但他能從你的表情裡判斷出這個行為會引起媽媽不好的感受。 (請注意, 這並不是鼓勵你用大驚小怪、驚慌失措的表情制止他)

同樣, 當寶寶自發完成一個動作時, 比如舀起一勺飯喂到嘴巴裡, 把玩具撿起來放到玩具箱裡, 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小腦袋,

Advertisiment
給他一個甜蜜的親吻。 寶寶能從媽媽愉悅的表情、親昵的動作中知道這麼做是正確的, 受到了媽媽的贊許, 今後他會更多地這麼做。 這甚至比你用語言表揚他“寶寶真棒”更能讓寶寶感到高興。

心理學研究說, 這不是小題大作

在寶寶3歲之前, 如果媽媽總是及時對寶寶的行為、感受作出正確、清晰的反應, 那麼寶寶就能逐漸明白什麼樣的活動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 是喜歡還是討厭。 久而久之, 他就可以預計別人會出現怎樣的反應, 那麼相應地他就知道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期的。 這可是寶寶社會化發展的基石。

要有意識地增加目光交流――向寶寶“示好”

還記得寶寶在剛出生的那幾個月, 不管是睡著了, 還是躺在你懷裡吃奶,

Advertisiment
你都會充滿愛意地望著他, 不過, 當寶寶慢慢長大時, 你還會這麼做嗎?你還和寶寶有頻繁的目光接觸嗎?

溫柔的注視是給予安全感。 一旦寶寶會走了, 他和媽媽, 和家裡所有人的關係都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為什麼這麼說呢?回想躺在床上的寶寶, 他只能用哭聲、哼哼聲把你叫過來, 不過現在, 他可以自己走過來找你, 然後再走開一下。 寶寶和媽媽是如何保持聯繫呢?目光接觸。 從心理學來說, 與媽媽的目光接觸是為了消除空間上的距離。

在社區的遊樂場, 寶寶走出去幾步, 又回過頭來望著媽媽, 這時候媽媽用肯定的目光回應他, 並點點頭。 於是寶寶繼續往前走, 去研究一下哥哥姐姐玩的滑梯。 這是我們都熟悉的場景,

Advertisiment
寶寶其實在試探“我能走多遠”, 但他又不確定往前走是否安全, 所以他要回頭找媽媽, 媽媽的及時回應能讓他知道媽媽一直在關注他, “寶寶在媽媽視野範圍之內”, 讓他獲得安全感。

溫柔的注視是接納。 2歲前後, 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衝突增加了, 此時, 媽媽的“目光表現”顯得尤為重要。 當寶寶不合作時, 其實他心裡也是有些害怕和不安的。 如果媽媽眉頭緊鎖, 用責備、惱怒的目光注視寶寶, 或者不直接看寶寶――回避寶寶的目光, 如此消極的目光會讓寶寶感到更大的不安, 反而激起他的反感和反抗。 相反, 如果媽媽改用柔和的目光, 寶寶讀到的是溫和、接納的信號, 寶寶消除了心中的不安, 取得寶寶的合作會更容易一些。

Advertisiment

溫柔的注視是尊重。 媽媽常常不明白, 為什麼寶寶跑過來對自己說話時, 總是要先叫一連串的“媽媽, 媽媽”。 這是因為, 寶寶希望你看著他, 聽他說話。 大人之間溝通時, 不總是面對面, 眼睛對視著嗎?只有看著寶寶, 寶寶才認為你在聽。 如果媽媽一邊做著別的事情, 一邊漫不經心地回應, 會給寶寶造成一種不被重視的挫折感, 甚至讓寶寶感到憤怒。 表達和交流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也更容易讓寶寶反抗父母提出的要求。 這也就是為什麼, 寶寶在外面走著走著, 突然要媽媽抱, 那是因為他想看著媽媽的眼睛, 只有媽媽抱著他, 他才覺得自己說的話, 媽媽聽到了。

英國早教專家提示: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如果仔細觀察幼稚園老師是如何與孩子說話的, 你會發現,老師們都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蹲下來,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樂意傾聽他,而孩子也會從中感到尊重。

在對寶寶提要求時,少說多做――用行動來示範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寶寶將玩具鋪了一地,媽媽要寶寶自己將玩具都收進盒子,此時如果媽媽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說:“快點把這些都收起來,你看家裡亂成什麼樣了!”寶寶會是什麼反應呢――害怕,覺得自己犯了錯,不知所措。媽媽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寶寶造成一種強勢的感覺,寶寶根本就不會聽。而且,即使寶寶聽從了媽媽的命令,心裡也會感到委屈、不願意,這種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導方式往往給寶寶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要麼因為膽小而屈服,要麼反抗父母的要求。

那如果媽媽換種方式與寶寶溝通,效果又會如何呢?首先,媽媽蹲下來,和寶寶保持平視,寶寶就不會感到有種被威脅的感覺了;然後一邊說“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讓家裡更整潔些”,一邊撿起一件玩具放進盒子裡。寶寶看到媽媽這麼做了,也會跟著模仿媽媽的動作,把玩具收進盒子。

有時候,在要求寶寶做某件事時,我們真的說的太多,做的太少。動作配合著語言為寶寶示範,這樣的效果比單純的語言指令要好,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一時間不明白你說的具體指什麼,“把玩具收起來”,怎麼做才是收起來呢,你做給寶寶看了,他就明白了。同時,和語言比起來,動作更中立,不像語言有那麼明顯的傾向性,更能避免寶寶的反感。

教育學家總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其實這種榜樣的力量是落實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孩子通過模仿父母的各種行為來學習如何生活。

你會發現,老師們都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蹲下來,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樂意傾聽他,而孩子也會從中感到尊重。

在對寶寶提要求時,少說多做――用行動來示範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寶寶將玩具鋪了一地,媽媽要寶寶自己將玩具都收進盒子,此時如果媽媽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說:“快點把這些都收起來,你看家裡亂成什麼樣了!”寶寶會是什麼反應呢――害怕,覺得自己犯了錯,不知所措。媽媽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寶寶造成一種強勢的感覺,寶寶根本就不會聽。而且,即使寶寶聽從了媽媽的命令,心裡也會感到委屈、不願意,這種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導方式往往給寶寶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要麼因為膽小而屈服,要麼反抗父母的要求。

那如果媽媽換種方式與寶寶溝通,效果又會如何呢?首先,媽媽蹲下來,和寶寶保持平視,寶寶就不會感到有種被威脅的感覺了;然後一邊說“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讓家裡更整潔些”,一邊撿起一件玩具放進盒子裡。寶寶看到媽媽這麼做了,也會跟著模仿媽媽的動作,把玩具收進盒子。

有時候,在要求寶寶做某件事時,我們真的說的太多,做的太少。動作配合著語言為寶寶示範,這樣的效果比單純的語言指令要好,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一時間不明白你說的具體指什麼,“把玩具收起來”,怎麼做才是收起來呢,你做給寶寶看了,他就明白了。同時,和語言比起來,動作更中立,不像語言有那麼明顯的傾向性,更能避免寶寶的反感。

教育學家總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其實這種榜樣的力量是落實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孩子通過模仿父母的各種行為來學習如何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