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轉移孩子專注力要有緩衝期

想讓孩子停止做某事可提前告知一個期限

“看看看, 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電視, 屁股動都不帶動的, 學習要這麼用功就好了。 ”說著, 陳女士就把電視關掉了。 但是, 還沒等她從電視機前離開, 兒子就徑直跑了過來, 伸手要開電視。 陳女士不同意, 兒子竟躺在地上撒起潑來。

“啥事都得依著你, 這還了得。 ”陳女士越想越氣, 一下就把兒子從地上提溜起來, “啪、啪、啪”朝著他的屁股狠狠抽了幾巴掌。

類似上面的場景, 相信許多家長都曾經歷或目睹過, 只不過有些家長最後的選擇可能是向孩子妥協。 咱們暫且不論家長的哪種做法更好,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專注于某一件事時, 家長期待他能戛然而止, 這本身也許就是一種錯。

“想想我們大人正沉浸于電影情境之中時, 還不願被打擾, 更何況孩子?他們的自控能力更差, 讓他立即結束一個正在進行的尤其是他感興趣的事情就更難了。 如果家長強行制止, 他們難免急躁、發脾氣。 ”智靈童國際教育事業機構教學總監、智靈童國際幼稚園總園長榮合靈說。

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孩子把專注力從一件事上轉移開呢?樂樂媽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擾, 她每每強行制止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時, 都要大動干戈, 鬧得她氣孩子更氣。 後來, 她稍微變通了一下, 改“制止”為“提醒”。 現在, 她再想讓孩子關電視或結束遊戲時, 就會提前告知一個“期限”,

Advertisiment
然後不斷地提醒他還有多長時間“到期”。

樂樂媽的改變, 得到了榮合靈的肯定, 她建議其他家長想讓孩子暫停正專注的某件事時, 不妨也給他一個緩衝期。

“你提前告訴孩子一個結束做這件事情的時間, 其間時不時地提醒他, 也許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但卻能慢慢促使他逐漸接受即將面對的現實, 這比突如其來地制止他做某事, 更容易被他接受。 ”她解釋說。

也許“緩衝期”過去了, 孩子還表現出不樂意。 這時, 家長大可不必再在“停止還是繼續”的問題上和他費口舌, 不妨和他探討一下“停止”以後的問題。

比如說, 到孩子關電視的時間了, 家長不妨直接拋出“你關電視還是我關”的問題和他討論或供其選擇,

Advertisiment
從而讓他知道“關電視”這件事再沒有緩衝的餘地, 這一定程度上也能轉移他的注意力, 有助於消減他的不滿情緒。

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要允許他發洩不良情緒

說到孩子的情緒, 其實, 在他煩躁、焦慮、生氣、鬱悶時, 家長也需要給他一個“情緒釋放”的緩衝期。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逛商場時, 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 但家長考慮到家裡已經有了很多類似的玩具, 再買就是浪費, 就拒絕了他。 這時, 孩子哭著鬧著非要買不可, 家長再不買, 他還倒地打滾、撒潑……

“遇到這種情況, 相信一些家長會馬上制止孩子哭鬧, 甚至不惜動用武力, 這很不好。 ”榮合靈說, 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 哪怕他的需求並不合理, 他也會產生失望、不滿等不良情緒。

Advertisiment
這時, 如果家長強行制止, 就會讓他把這種不良情緒壓下去, 長此以往, 孩子從小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 長大後很可能發展成“自我奴役”等扭曲心理。

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允許孩子為了沒有得到某個東西而哭鬧、煩惱, 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良情緒的釋放過程;深情地看著、抱緊孩子, 能安撫、緩和他的情緒;用“媽媽知道你很難過”等話語, 讓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理解、接納他的情緒;撕撕紙、拍拍球, 家長多引導, 幫孩子盡情發洩不良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後, 再和他講道理, 或幫他一起解決引發其不良情緒的一個個小難題。

家長幫忙越快孩子獨立性越差

除了終止孩子感興趣的事, 釋放他的不良情緒, 家長要給他一個緩衝期外,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 他們更需要有一段充足的緩衝時間。

街頭, 兩個小朋友發生摩擦了, 他倆還沒怎麼樣, 雙方家長就“蹦”了出來, 或勸說和解, 或揮拳爭鬥。 “很多時候, 家長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家長太快替孩子解決問題, 不給他思考的緩衝時間, 久而久之, 就會消減孩子探索的欲望, 甚至導致對他人過分依賴而缺乏獨立性。 ”這裡, 榮合靈給家長唯一的建議——當孩子需要思考、解決問題時, 不妨多等等。 即便他自己不能解決, 家長也要多引導、少代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