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歲的小孩子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情而大哭起來, 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某件心儀的玩具, 也可能是因為他想再看某樣東西幾眼, 甚至可能是因為他很想吃一時半會兒根本沒地方去買的食物。 總之, 任何一種在大人們看來是完全沒必要哭的事情, 在孩子們身上都可能成為哭的理由。
於是, 我們就經常能看見一些家長用一種嚴肅甚至是凶巴巴的表情對孩子威嚇說不準哭!當然也會有一些比較耐心的家長會告訴孩子別提那些沒道理的要求, 但是說了幾次後沒效果也往往會掛下臉來怒氣衝衝地說“不准哭!再哭我就……”
Advertisiment
這樣做有沒有效果呢?說實話, 有時候有效果, 有時候也沒效果。 但是即便是有效果, 那種效果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效果”, 孩子不是不想哭了, 而是被父母嚴肅的表情嚇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孩子被嚇後的表現都是停哭, 更多的孩子則會哭得更厲害, 於是大人又用更加嚴肅甚至是凶巴巴的神情來嚇他, 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越哭大人越凶, 大人越凶孩子越哭!
有一次在公車上我曾親眼看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的孩子一起坐車。 孩子想要吃車窗外一個烤餅攤上的烤餅, 媽媽說車子不能停下, 下車以後再買, 孩子不聽, 就哇哇哭了起來。 在勸慰開導的過程中, 媽媽的口氣逐漸加重,
Advertisiment
從這件事情上想一下, 那位年輕媽媽一開始並不想打孩子, 是在對孩子說道理沒用的情況下才發起脾氣來, 直至最後打起了孩子的屁股。 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時候, 孩子是不能理解大人們口中那些所謂的“道理”的。 對於那個想吃烤餅的孩子來說, 他並不會去考慮這是公車, 而不是媽媽的自行車, 公車不是誰想停就能停下來的, 孩子所在意的只是窗外那個漸漸遠去的烤餅。 而實際上對於尚未開始懂得講道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不能理解大人們所講的道理時, 做父母的應該想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設想一下, 當時那位年輕的母親在講道理沒用之後, 如果可以哄孩子說“我們很快就可以到你喜歡的蛋糕店了, 那裡有美味的肉鬆麵包, 比這個烤餅好吃多了”, 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伸長脖子邊往窗外看邊問媽媽“在哪兒呢?在哪兒呢?”然後做母親的就可以抓住時機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烤餅上引開, 講起其他話題來, 這時孩子就會破涕為笑了。
相對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