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辨別孩子癲癇留意“小動作”

三歲寶寶愛發呆 檢查居然是癲癇

3歲的瑤瑤(化名)跟小夥伴打完球, 正在大口喘氣, 老師發現她突然愣住了, 兩眼發直, 叫她的名字也沒反應, 還不停眨眼。 這種狀態持續了十幾秒, 瑤瑤才反應過來, 說自己對剛才的事什麼都記不得了。

媽媽回憶說, 瑤瑤經常有“發呆”表現, 本來以為是注意力不集中, 想想不放心, 找到楊朋范博士, 經診斷, 孩子“發呆”竟是癲癇的表現。

原來媽媽生瑤瑤時曾出現難產, 這可能導致孩子大腦缺氧、引發神經系統異常。

不少癲癇患者發作時都不“抽風”

相對成年人的癲癇, 兒童發病的症狀並不明顯,

Advertisiment
容易被忽視。

像瑤瑤那樣的“發呆”, 就是一種“失神癲癇”, 大多發生在6歲以下兒童身上, 以女孩居多。

不明顯的癲癇, 表現有很多種, 比如有的寶寶會莫名其妙哭或笑;有的會無緣無故地點頭、擠眼、轉頭;有的在平路上走路會突然摔倒;有的吃飯時突然把碗掉到地上;有的做某件事會突然中止, 雙眼凝視, 等等。

形形色色的癲癇表現, “反復性、短暫性、刻板性”是典型特點。 不發作時, 跟正常孩子沒區別。 如果孩子出現意識障礙、發呆、發抖、重複性點頭、癡笑等怪狀, 都有可能是癲癇的表現, 特別是多次出現相同的、莫名其妙的“小動作”, 此時家長不妨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

18歲以下發病多家長送診別耽誤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Advertisiment
發病誘因很多, 多數是孩子在圍產期時埋下的隱患, 占80%左右。 母親在孕期或生產時出現胎兒宮內缺氧、產傷等, 胎兒先天發育或先天性代謝異常, 顱腦外傷或大腦炎症等, 都可能引發孩子的癲癇。

准媽媽們一定要認真進行產前保健, 減少妊娠合併症;到正規醫院生產並減少難產;避免嬰幼兒發生感染性疾病;減少兒童顱腦外傷;積極預防先天性遺傳性疾病。

此外, 感染和外傷, 如腦膜炎、腦炎, 還有車禍等顱腦損傷、腦部腫瘤等, 都可能引起癲癇。

75%~80%的癲癇患者都在18歲以下發病。 癲癇如果不及時治療, 病情會加重, 反復發作的頻率會增高。 反復發作不僅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功能, 致使學習困難、成績明顯下降,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可轉為大發作,

Advertisiment
會帶來嚴重的抑鬱症。

防治兒童癲癇的5個誤區

誤區一, 驚厥就是癲癇。 很多父母以為, 孩子驚厥發作就是得了癲癇, 於是帶著孩子到處看病、尋偏方。 實際上, 據統計, 約3.5%的人曾經有過一兩次驚厥發作, 其中癲癇者僅占0.5%。

誤區二, 治療急於求成。 不少家長希望短期治療就能除根, 永不發作。 這種期望本無可厚非, 但目前的醫學技術不能達到這個要求。

誤區三, 正規用藥會“變傻”。 不少人以為, 孩子進行藥物治療會“變傻”或“吃壞肝臟”。 事實上, 儘管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但如果不予治療, 就會使病情逐漸加重。

誤區四, 用腦可加重病情。 孩子一旦被診斷出患有癲癇, 家人感覺從此低人一頭, 並想方設法為孩子隱瞞病情。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怕孩子上學用腦會促使癲癇發作, 就讓孩子休學。 其實, 對於很大一部分癲癇患兒來說, 用腦是不會促使癲癇發作的。

誤區五, 得癲癇不能結婚生子。 其實, 癲癇是一種多因素引發的疾病, 除非有家族遺傳史, 只要注意預防, 癲癇患兒長大後並非不能結婚生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