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辯證對待孩子的依賴心和獨立性

這聽起來是矛盾的, 一位一周歲男孩的家長抱怨說;“每次我走出房間, 他都要哭。 ”這不意味著他染上了壞習慣, 相反, 這表明他已大了, 能意認到自己多麼需要依靠父母了。 這種情形會帶來不方便, 但這是一個好現象。

但是, 就在他變得更有依賴心的年齡, 他也產生了要求獨立的欲望, 要求發現新天地, 與陌生人交往的欲望。

觀察一個已達到爬行階段的孩子。 他的父親或母親正在洗碟子。 他先自得其樂地玩了一會兒鍋子, 然後覺得厭煩了, 就決定去探索餐室。 到了餐室後, 他在傢俱底下四處爬, 撿起小塊的灰塵,

Advertisiment
嘗嘗味道, 再小心翼翼地爬起來去抓抽屜的把手。 隔了一會兒, 他又需要有人作伴了, 於是就突然爬回廚房裡去。 有時他需要獨立, 有時則需要安全感。 對這兩種欲望, 他交替地給自己以滿足。 當時間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時, 他就在他的實驗和探索中變得更大膽更勇敢了。 他仍然需要他的父母, 但不那麼經常了。 他正在建立自己的獨立性, 而這種勇氣卻來自于自己可以隨時獲得安全的感覺。

我要強調獨立來自于安全感和自由, 因為有些人把問題搞顛倒了。 他們試圖“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於是, 就長時間把他們單獨關在房間裡。 即使孩子哭著要人作伴, 他們也不管。 我以為這樣生硬的辦法只會使孩子什麼都學不了。

Advertisiment

因此, 一周歲的孩子正好處於十字路口。 要是給他們一個機會, 他們就會逐步變得更加獨立, 更加善於與外人(大人或小人)相處, 更加自立更生, 更加外向。 如果他們老是被關在裡面, 不能與他人接觸, 只習慣于同父母(往往只同父或母)相處的話, 他們會離不開父母, 更加怕見陌生人, 完全內向。 獨立性怎能得到鼓勵呢?

當孩子已經學會走路時, 就應該在外出時讓他離開坐車走走。 即使他把自己弄髒了, 也不要擔心, 這是正常的。 最好能去一個不必時時都看著他的地方, 讓他和其他的孩子廝混。 如果他撿起了香煙頭的話, 你就得馬上把它們拿走, 給他看一樣有趣的東西。 不能讓孩子把成把的沙土放進嘴裡吃下去,

Advertisiment
因為那會刺激他的腸子並使他得寄生蟲病。 如果他什麼都往嘴裡放的話, 不妨給他一塊硬的鹹餅乾, 或者一樣乾淨的他愛啃的物件, 好讓他的嘴老有事幹。 老把身體健全能走的孩子放在坐車裡能使他避免麻煩, 但是這使他受拘束而不能發揮其才能, 妨礙了他的成長。 有些家長覺得在上街或買東西時, 給孩子的坐車上一副輓具很有實用價值。 但是你千萬不能長時間用它來把一個一周歲的‘孩子拴在某一個地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