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中國城鄉受落后生育觀影響及醫療衛生條件限制, 絕大多數產婦選擇在家里生產, 請婦女幫助接生, 這些婦女逐漸成為“專業接生婆”。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 農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里的接生婆, 在泰順山區, 直到七八年前, 村里的接生婆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年76歲的吳釵, 是泰順縣筱村鎮北坑村有名的接生婆, 在她70歲那年, 接生了村里一個男孩后, 她木制的衛生箱里存放的接生用具, 才成了一種記憶。
做五年幫手
“放松!用力!再用力!”一名額頭布滿細密汗珠的中年婦女, 一邊用手輕壓著躺在床上的孕婦,
Advertisiment
中年婦女突然神色緊張起來, 她看到的不是嬰兒的頭, 而是一只腳。 “胎兒移位了, 難產!”中年婦女腦中閃過這一念頭。
中年婦女毫不遲疑地伸出兩只手, 輕柔地頂住嬰兒的腳, 慢慢地往回縮, 直到嬰兒的兩只腳平了, 她才松了手。 這一過程,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 可中年婦女感覺是那樣的漫長, 此時, 她才發覺, 自己的兩臂有些酸痛, 穿在里面的內衣也已經濕了。
這中年婦女就是吳釵。 這是她接生時一個場景。
吳釵出生在泰順縣筱村鎮玉溪村, 從小就聽母親念叨, 是接生婆救了她的命。 為此, 每年過年過節, 她都要去接生婆家拜年問候,
Advertisiment
隨著婆婆年齡增大,
Advertisiment
第一次接生
她眼睛微微地瞇起來, 咂吧了一下嘴巴, 今年76歲的吳釵回憶起了讓自己難忘的第一次接生經歷。
一天下午, 一個漢子氣喘吁吁地跑來說, 村頭鐘家的老婆要生了, 要吳釵趕快去。 “我顧不得多想, 急忙背上藥箱, 跟著他就跑。 走在山路上, 冷風一吹, 我渾身猛地一噤, 心里忽然害怕起來:自己一個人從沒動過手,
Advertisiment
吳釵趕到鐘家時, 產婦已經躺在床上, 肚子挺得老高老高的。 “我假裝鎮定, 有模有樣地檢查了胎位, 聽了胎心音, 消毒好, 又拿出接生包里的墊布, 幫產婦墊好, 就等她再次發作了。 婆婆告訴我, 第一胎通常要痛16個小時, 小孩才會出生, 第二胎以后, 一般只要七八個小時。 我就這樣輕聲安慰著產婦, 讓她放松。 ”
時間一點點過去, 產婦的陣痛越來越密, 豆大的汗珠沿著她的臉流到枕頭上。 產婦痛苦地喊叫, 兩只手亂抓, 墊的被褥都蹬得亂七八糟的了。
吳釵一邊穩住產婦, 一邊輕壓著產婦的肚子, 大聲地叫著“用力, 用力!快要出來了!”一會兒,
Advertisiment
吳釵說, 山區村里, 一直有一種習俗, 當產婦正在分娩時, 小孩若遲遲不肯落地, 接生婆就要打開箱子, 把所有帶蓋的家具統統揭開, 并打開所有的門窗和家具的抽屜, 讓所有有門的擺設物件全部敞開。 “我聽婆婆說, 以前接生婆還要唱催生歌:‘大柜小箱開了口, 娃子才敢往外走。 ’”吳釵說, 接生歌早已經不唱了。 她當時也趕緊叫家里人打開所有的門窗, 可嬰兒還是遲遲不肯出來。
“我一咬牙,雙手從產婦的產門伸進去,輕輕地托住嬰兒的頭,均勻地用力往外拉,同時大聲地叫產婦用力。”終于,產婦痛苦地大叫了幾次,一股羊水涌了出來,嬰兒的頭也就慢慢地滑了出來。“我又高興又害怕,小心地用手托住嬰兒的頭,輕輕往外一帶,一個小生命就通過我的手誕生了!”吳釵眼睛笑成了一條縫。“哇!哇!”嬰兒大哭著,是個男孩。他母親則滿臉大汗,斜斜地歪著頭看著吳釵手里的孩子,汗水、淚花和疲乏的微笑一齊涌現在她顯得有些蒼白的臉上。
迎接三代人
吳釵到底接生了多少人,她自己沒有詳細統計過。“村里45歲以下的人,大多數是她接生的。”39歲的村委會主任黃世通這樣告訴記者,他也是其中之一。他說北坑村現有1500多人,約有700多人是吳釵用雙手迎接到這個世上的。
“接生是個累活,也是個臟活。”吳釵一說起接生,就連連搖頭。她生育了6個孩子,4個女兒2個兒子。2個兒子在河南務工,只有過年過節才回家團聚。
當吳釵接生的小孩叫她“阿婆”的時候,吳釵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接生婆。吳釵沒有進過專門的醫療衛生學校,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接受過區衛生院的培訓,從那時開始,她才學會了新法接生,并有了專業的接生工具。吳釵能干、愛干,她通曉女人們生育方面的所有事情,所以,她一生都在為村里娃娃的出生而忙碌著。
吳釵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接生40年,從未發生過意外。“村里一戶鐘姓人家,三代都是我接生的。”吳釵笑著說,鐘姓人家的孫子,今年已經8歲了。“看著自己迎接的生命都長大成人,心里特高興。”
吳釵說,以前接生,一般主人家都是送一只雞或者鴨表示感謝,并沒有紅包,10多年前開始有人包紅包了,“一般是5塊錢一個紅包。”
到了過大年的時候,村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提著壽饃、雞蛋、大肉條子來給大媽拜年。這時候,吳釵笑吟吟地收下拜禮,但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其實這些東西她并不獨享。前面的人來,把禮放下了,她就隨手把禮給了后來人。她給的東西,沒有一個人拒絕。娃娃們來了,都要給她磕頭,磕完頭,都有一份禮。吳釵樂意給,娃娃也高興拿。
提倡上醫院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和衛生意識的提高,接生婆在城鎮“失去了市場”。但在不少農村,嬰兒出生仍然靠接生婆。在農村,外出分娩“不吉利”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同時,衛生院技術、設備不足及農村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原因。但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只憑經驗接生,因接生婆處置不當而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黃世通說,近年隨著少生優育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家中有孕婦的農民普遍對母親和嬰兒的安全格外關心;尤其是政府根據有關方面的要求,通過組織孕婦安全分娩培訓班、建立健全農村婦幼保健機構、優化住院分娩服務措施,越來越多的農村懷孕婦女選擇了住院分娩。“大家都住醫院生孩子,接生婆自然也就不需要了。”吳釵說,接生要承擔很大的壓力。
這不,吳釵自己6個孩子生小孩的時候,都是在醫院生的,“還是在醫院生保險。”吳釵吁了口氣說,每次接生,猶如自己生一次孩子,身心俱疲。
泰順縣衛生局醫政科蔡科長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泰順縣除縣醫院外再沒有第二家醫療機構能夠承擔接生任務,農民生孩子離了接生婆還真不行;如今,這個縣有7個醫療衛生單位具備了接生能力,并達到了國家規范標準;全縣總共36個鄉鎮,每個鄉鎮的衛生院有1~3名專職婦幼醫生。這些,都為農村孕婦住院分娩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據《市衛生志》記載,1988年時,全市6233個村,有接生員2817名。市衛生局醫政處朱處長說,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取消了農村“接生婆”的考核,禁止她們私自接生。目前山區農村有公共衛生協管員,會及時掌握村里孕婦的情況,并對她們作一些保育生產的知識講座,告知預產期。她說,“我們組織當地有關部門舉辦各種形式的孕婦安全分娩講座和培訓班,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向孕婦傳播衛生保健知識,引導孕婦住院分娩。這樣能及時到醫院住院待產,從而減少新生兒的死亡率。”目前的新生兒(流動人口除外)死亡率從去年的十萬分之十二點四三,已降至今年的十萬分之七點六二。
“我一咬牙,雙手從產婦的產門伸進去,輕輕地托住嬰兒的頭,均勻地用力往外拉,同時大聲地叫產婦用力。”終于,產婦痛苦地大叫了幾次,一股羊水涌了出來,嬰兒的頭也就慢慢地滑了出來。“我又高興又害怕,小心地用手托住嬰兒的頭,輕輕往外一帶,一個小生命就通過我的手誕生了!”吳釵眼睛笑成了一條縫。“哇!哇!”嬰兒大哭著,是個男孩。他母親則滿臉大汗,斜斜地歪著頭看著吳釵手里的孩子,汗水、淚花和疲乏的微笑一齊涌現在她顯得有些蒼白的臉上。
迎接三代人
吳釵到底接生了多少人,她自己沒有詳細統計過。“村里45歲以下的人,大多數是她接生的。”39歲的村委會主任黃世通這樣告訴記者,他也是其中之一。他說北坑村現有1500多人,約有700多人是吳釵用雙手迎接到這個世上的。
“接生是個累活,也是個臟活。”吳釵一說起接生,就連連搖頭。她生育了6個孩子,4個女兒2個兒子。2個兒子在河南務工,只有過年過節才回家團聚。
當吳釵接生的小孩叫她“阿婆”的時候,吳釵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接生婆。吳釵沒有進過專門的醫療衛生學校,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接受過區衛生院的培訓,從那時開始,她才學會了新法接生,并有了專業的接生工具。吳釵能干、愛干,她通曉女人們生育方面的所有事情,所以,她一生都在為村里娃娃的出生而忙碌著。
吳釵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接生40年,從未發生過意外。“村里一戶鐘姓人家,三代都是我接生的。”吳釵笑著說,鐘姓人家的孫子,今年已經8歲了。“看著自己迎接的生命都長大成人,心里特高興。”
吳釵說,以前接生,一般主人家都是送一只雞或者鴨表示感謝,并沒有紅包,10多年前開始有人包紅包了,“一般是5塊錢一個紅包。”
到了過大年的時候,村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提著壽饃、雞蛋、大肉條子來給大媽拜年。這時候,吳釵笑吟吟地收下拜禮,但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其實這些東西她并不獨享。前面的人來,把禮放下了,她就隨手把禮給了后來人。她給的東西,沒有一個人拒絕。娃娃們來了,都要給她磕頭,磕完頭,都有一份禮。吳釵樂意給,娃娃也高興拿。
提倡上醫院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和衛生意識的提高,接生婆在城鎮“失去了市場”。但在不少農村,嬰兒出生仍然靠接生婆。在農村,外出分娩“不吉利”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同時,衛生院技術、設備不足及農村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原因。但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只憑經驗接生,因接生婆處置不當而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黃世通說,近年隨著少生優育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家中有孕婦的農民普遍對母親和嬰兒的安全格外關心;尤其是政府根據有關方面的要求,通過組織孕婦安全分娩培訓班、建立健全農村婦幼保健機構、優化住院分娩服務措施,越來越多的農村懷孕婦女選擇了住院分娩。“大家都住醫院生孩子,接生婆自然也就不需要了。”吳釵說,接生要承擔很大的壓力。
這不,吳釵自己6個孩子生小孩的時候,都是在醫院生的,“還是在醫院生保險。”吳釵吁了口氣說,每次接生,猶如自己生一次孩子,身心俱疲。
泰順縣衛生局醫政科蔡科長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泰順縣除縣醫院外再沒有第二家醫療機構能夠承擔接生任務,農民生孩子離了接生婆還真不行;如今,這個縣有7個醫療衛生單位具備了接生能力,并達到了國家規范標準;全縣總共36個鄉鎮,每個鄉鎮的衛生院有1~3名專職婦幼醫生。這些,都為農村孕婦住院分娩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據《市衛生志》記載,1988年時,全市6233個村,有接生員2817名。市衛生局醫政處朱處長說,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取消了農村“接生婆”的考核,禁止她們私自接生。目前山區農村有公共衛生協管員,會及時掌握村里孕婦的情況,并對她們作一些保育生產的知識講座,告知預產期。她說,“我們組織當地有關部門舉辦各種形式的孕婦安全分娩講座和培訓班,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向孕婦傳播衛生保健知識,引導孕婦住院分娩。這樣能及時到醫院住院待產,從而減少新生兒的死亡率。”目前的新生兒(流動人口除外)死亡率從去年的十萬分之十二點四三,已降至今年的十萬分之七點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