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近距離感受芬蘭情商教育:“人緣好”讓女兒拿到獎學金

女兒常說, 誰的網球打得真好, 誰的體操真棒, 誰又會打爵士鼓等。 她說起這些同學間的興趣與才能, 就像是我們在談著誰的學業成績比較優秀一般。

來芬蘭後, 奶奶一直擔心女兒日後回臺灣生活不適應。 一天, 她對女兒說:“我擔心你回來臺灣後, 中文不好啊。 你以前的幼稚園同學, 那個蕾蕾, 還有慧慧, 她們現在都很優秀!”

女兒聽後似懂非懂, 奶奶又說了一次:“我說, 她們很優秀啊!”

“什麼叫優秀?”女兒滿臉困惑, 歪著頭問旁邊的奶奶。 我看奶奶一臉不知從何說起的模樣, 就直接插嘴嘀咕說, 就是指功課很好!

Advertisiment

想不到, 女兒竟然直覺地回答說:“奶奶, 功課好不叫優秀, 她們在音樂上表現也很傑出嗎?擅長什麼運動嗎?有沒有其他的才能或者興趣嗎?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 應該還有某些特別擅長的東西, 或是人格特質吧?”

在一旁的我不可置信地眨了眨眼, 剎那間, 我倒是聽傻了。 女兒竟然會這麼理解“優秀”!從前在國內, 我周圍的一切都有一個“第一名”, 而這個“第一”的界定標準——成績, 卻是女兒最不以為然的。 不得不說, 她的這一連串反問, 確實把我問倒了。

“最受歡迎”是優秀的第一標準

女兒有這種想法, 應該是被她所在的芬蘭學校裡的同學“傳染”了。 大女兒在這裡稱不上優秀, 雖然學業成績還不錯, 但她在音體美等其他方面的表現只能算是中等。

Advertisiment
在學校, 老師從來不會去特意宣揚成績的重要性, 某位學生或某個班級的成績多好都是個人的事情, 把哪位同學、哪個科目是幾分當成負面教材的事情, 更是不可能發生。

沒有誰是“第一名”的壓力, 校方或師長不需要去“點名”誰的成績最優秀、誰又需要“見賢思齊”, 這裡的學校, 即便偶爾會進行類似“年度風雲學生”的選拔, 也是由同年級學生票選產生。

“成績最為優異”不是唯一選項, 平常最受多數同學喜愛與認同的人才有可能獲選。 最後產生的冠軍, 通常EQ不會太差, 學業與興趣各方面也都能平衡發展。

孩子眼中的“好”, 就是那麼直覺、那麼生活化。

因此, 女兒的這個疑惑並不奇怪, 也不禁讓我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長期以來,

Advertisiment
只有功課好的人, 我們才稱為是“優秀”呢?看人生價值和學習真諦的角度, 不應該只有“成績”這個維度。

不合群, 拿到“超級信心鼓舞獎”

女兒在芬蘭小學六年級結業時, 拿到了學校的獎學金, 但因為期末當天家裡有事, 所以她一直到七年級開學後才拿到了那份獎學金, 和一座由同學票選出的“年度風雲學生”獎盃。

有天, 我開車的途中, 女兒突然說:“媽咪, 我拿到的那份獎金, 會不會是某某科目的最佳進步獎?”

這話讓我滿驚訝的, 於是問她:“你們還有科目進步獎?”

她笑著說:“你不知道, 我們的獎學金有很多種:有表現良好的、有某科目進步很多的鼓勵獎, 還有人因為和班上同學們不合群拿到超級信心鼓舞獎呢, 另外老師也會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特別的獎……”

Advertisiment

她一路很開心地說著, 但最後她悠悠說出口的一句話, 最讓我感觸良多, 她說:“我認為這些獎都很好。 ”我停了一會兒, 開玩笑地問她:“為什麼呢?以前你不是只要某科目沒拿到九分(滿分為十分)就快要哭了?”

她看看我, 然後說:“因為我覺得這樣是很公平的, 獎勵不是一成不變的, 也不只是成績好才有獎。 這對其他多數同學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

“如果一個孩子的分數比別人低了一些, 卻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人格特質, 或更好的合作能力, 或更佳的人緣等, 老師就會很希望這位學生能得到實質的獎勵。 ”女兒坐在我旁邊, 若有所思地講著, “我希望把這些為數不多, 但能讓孩子們很開心的獎金,

Advertisiment
給予真正合適與需要的學生。 ”

後來, 女兒拿到了30歐元的獎金, 原因不是如她所想像的是某一科目的進步獎, 而是因為師長們公認她很有智慧、有領袖能力、人緣好。

人緣好就能拿獎學金, 這在從前的我看來, 絕對是無法想像的, 但現在我可以理解了, 何必用成績捆住孩子?快樂、合群、興趣等, 都可以是“優秀”的標準。 華人父母總是喜歡緊盯孩子的成績, 現在, 孩子似乎在“教導”我們說:小心OUT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優秀, 但每個父母對“優秀”的定義卻各不相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