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透視兒童八種典型行為及父母策略

行為1:認生

認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 有些長大後自然會減低, 有的則會持續一生;這與寶寶個人的氣質有關, 觀察幼兒可以發現, 有些活潑外向, 有些則容易害羞,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喔!

父母策略:

寶寶害羞, 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 不必急於矯正, 但如果害羞過頭, 父母就得找出問題所在, 並積極解決!一般來說, 造成寶寶害羞的原因有二種, 其一是自身因素, 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 或是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有關。 家庭因素則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

Advertisiment
或過度保護, 例如, 父母如果萬事要求完美, 可能使小孩因經常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駡, 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 則會使小孩難以克服陌生焦慮, 害怕與人接觸, 長久下來, 可能會使小孩產生自卑的性格, 有礙發展。

若寶寶有過度害羞的毛病,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專家建議, 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小孩與同儕接觸, 並多讓小孩有表現的機會, 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駡, 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 讓其在安全感的環境下, 建立自我價值。

行為2:模仿

模仿是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 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極大的關聯, 也是檢視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專家解釋, 嬰兒約到三、四個月大時, 才真的會模仿,

Advertisiment
如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 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等小孩大些, 約四歲左右, 就會開始展開模仿遊戲, 瘋狂地模仿周圍的人, 並顯得樂在其中, 常見的有借由模仿父母舉止等行為, 來瞭解成人的世界, 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策略:

雖然早期的嬰兒模仿只是一種反射驅使行為, 不是真正的模仿, 但父母還是可多與孩子互動, 如張嘴、吐舌等。 可提供寶貝有趣的刺激, 有助於開啟寶寶頭腦的新連結, 為接下來的發展程式奠定基礎。

行為3: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 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 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 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 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 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 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Advertisiment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 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 並安慰人, 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 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 不過, 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 都會有相同的反應, 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 舉例來說, 有些寶寶會因知道, 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 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 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 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 例如, 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 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 或想些好玩的點子, 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父母策略: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專家指出, 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

Advertisiment
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 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 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 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 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 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 先別急著處罰, 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行為4 :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就太小看他們?!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 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 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 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 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 而有所差別。 舉例來說, 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 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 反之則不會。 此時, 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父母策略: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 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 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 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行為5: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 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 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 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 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 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 如女生應溫柔賢淑, 若男生有此特質, 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 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 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 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 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父母策略: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行為6: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父母策略: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行為7:競爭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寶寶經常會去搶別人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專家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父母策略:

專家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行為8: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從嬰兒十八個月起,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父母策略: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裡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專家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

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父母策略: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行為6: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父母策略: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行為7:競爭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寶寶經常會去搶別人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待成長至幼兒時期,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在言語上或遊戲時,會想超越其他人,專家說,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你沒有。”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說:“我也有,昨天媽媽才買給我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實上,乙寶寶的媽媽可能根本就沒有買玩具,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父母策略:

專家說明,幼兒時期的寶寶有種的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家長不可斷然地認定小孩有撒謊的壞習慣,應先搞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再來判定。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父母的態度很重要,若鼓勵良性競爭,可以促進幼兒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動機;但反過來說,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好習慣中,不得不小心。

行為8:反抗

我家的小孩很叛逆,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怎麼辦?如果父母有這樣的憂慮,就得先著手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從嬰兒十八個月起,就開始有反抗意識,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表現於外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約是在三歲左右出現。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可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了,經常把媽媽搞的很頭痛,不知如何是好!六歲左右的寶寶,雖然頗具獨立性,但自尊心強,不願受批評,有強烈的反抗性,容易與人發生糾紛。

父母策略: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告訴你一個小秘密,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嬰幼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小朋友,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裡的小孩出現反抗行為,其實是件很好的事情喔!但要注意,也不可一味的放縱寶寶,否則會將事情搞的更糟!

專家指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的轉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例如,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因為若以威脅、打罵來應付的話,可能會引起小孩更大的反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