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透視德國教育中的人性光輝

德國教育一向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善的教育系統而著稱。 可是對於兒童, 嚴謹的德國人似乎多了些寬容。 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 甚至對於那些在常人眼裡的“問題”兒童, 他們也能找出孩子身上閃光的一面。

下面就是兩個兒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國教育時觀察到的生活片斷, 也許能作為一個例證, 幫助大家瞭解一種深厚的人文情懷是如何滲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的, 也希望能帶給我們有益的啟迪。

隨意進出的安靜角

在德國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教室裡, 都有一個獨立的區域,

Advertisiment
稱為安靜角。

幼稚園的安靜角是半開放和安全的。 裡面有柔軟的墊子和抱枕, 有洋娃娃。 3―6歲的孩子可以在裡面翻跟頭, 也可以與洋娃娃相擁, 滿足自己肌膚貼近的需求。

小學的安靜角傾向於封閉, 一般三面是櫃子, 一面是布簾, 裡面有沙發、桌子和書籍。 在上課期間, 如果哪個孩子想獨處, 可以自行進入這個區域, 老師不會干涉他, 但老師會格外關注這個學生, 因為他的行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們曾經與在安靜角獨處的學生聊天, 他們的回答通常是“只想一個人呆一會兒”, 其他學生則一副見怪不怪的表情。

這種教育模式讓我們感到非常新鮮。 這種設計完全將孩子們作為一個可以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負責的成人來對待,

Advertisiment
起到幫助孩子們積極面對自己情緒和情感的作用, 同時也給老師提供了可以進行外部觀察的條件, 為進一步的支持性幫助提供了可能。 記得在一本介紹德國大學精神的書中曾經提到寂寞, 並指出德國大學的傑出成就與耐得寂寞有關係。 而基礎教育安靜角的設計, 其實已經把對獨處的需求合理化了。 獨處是精神的放飛, 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

耶誕節的小馬

在一個特殊的小班裡, 10個可愛的孩子圍著一位老師上泥塑課。 因為耶誕節馬上要來到了, 老師正神采飛揚地給孩子講耶穌在馬槽裡誕生的故事。 桌面上擺滿了各種不同造型的小馬玩具, 這堂課的主題就是用泥巴做一隻小馬。 一個可愛的金髮小男孩吸引了我們,

Advertisiment
他專注地擺弄著泥巴, 完全沉醉於自我世界之中, 其他孩子的嬉戲一點也干擾不了他。 我坐在他旁邊, 靜靜地觀察他的製作過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練且很有激情。 這過程顯然使這個男孩感到十分快樂。 半個小時過去了, 小馬終於做好了。 小男孩笑了, 得意地舉起它, 讓我給他的小馬拍照。 “還有, ”小男孩自言自語, 又迅速捏了一隻直升飛機的翅翼一樣的翅膀安在小馬身上。 “小馬又會飛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 給小男孩一個無言的讚美。

課後, 這個班級的老師告訴我, 這些孩子都是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兒童, 經過心理醫生的測試並作出判斷後組成這樣一個需要特殊輔導的班級。 這些孩子並無智力問題,

Advertisiment
他們有些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兒童。 他們往往專注於某樣感興趣的東西, 並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與天分。 但對於毫無興趣的事物, 大腦則一片空白, 甚至無法正常聽老師講課。 德國教師稱這種現象為“黑箱現象”。

這種特殊班級除了有正常教學的老師以外, 還配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 這些孩子經過一到兩個學期的有效訓練後, 基本上都可以進入正常班級學習。 而做聖誕小馬的那個金髮小男孩便是一個很有繪畫天分的孩子。 積極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的特長、而又採取措施極早糾正我們稱之為“偏科”的學習行為, 正是德國教育中人最性化、最感人的一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