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童年的經歷都是難忘而寶貴的, 多是因為童年的一些事情對他們今後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些事情或許能幫孩子開拓思維, 或許能幫他結實一份珍貴的友誼, 或許能幫他打下健康的基礎, 或許能成為他日後進取的精神支柱。 從孩子的長期發展來講, 這些事情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一旦錯過了很可能就會成為遺憾。
融入一個小群體。 首先, 孩子通常習慣以自己為出發點, 不能體會別人的情感、意志、需求, 而融入群體生活, 能幫他在各種互動中理解別人, 學會良性的社交活動。
Advertisiment
找到一個崇拜的人。 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 這個人可以是虛擬故事中的人物, 比如現在孩子們都喜歡的朵拉、巧虎等。 如果孩子長期看一個系列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就會成為他精神上的朋友, 長期存活在孩子的腦海裡, 孩子也會把它當成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Advertisiment
讀完一本大部頭。 大部頭通常都是小說, 我們也主張讓孩子讀小說, 豐滿的人物、曲折的故事、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孩子讀下去。 完成一本大部頭, 首先孩子會有成就感, 作者的語言特色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帶來良性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 讀書是需要指導的, 不只是孩子一個人默默地讀。 因此, 在閱讀過程中和完成之後,
Advertisiment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到大自然中, 孩子是輕鬆、快樂的, 最直接的是跑跑跳跳、呼吸純淨空氣有益身體健康。 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有壓力的話, 能在大自然中獲得放鬆和精神上的滋養。 孩子也能發現一些新奇的東西, 擴大視野, 豐富認知。 親近大自然還能促發孩子靈性的發展, 培養藝術感, 增強感知能力。 孩子還小, 雖然不能概括高山之高、大海之闊、流水的悠遠等,
Advertisiment
堅持一項體育運動。 鼓勵孩子參與多樣體育運動, 至少能對一種產生興趣並堅持, 這對孩子的體能和精神都有益處, 甚至會影響一生。 適齡的運動都要讓孩子參與, 不能為避免危險就不讓孩子嘗試。
定期參與一項活動。 比如社區裡組織的親子活動、某項公益活動。 這種社會性的教育能幫孩子瞭解他人、瞭解社會, 讓他懂得幫助那些有困難和弱小的人, 產生愛心。 如果沒有實踐, 孩子很難會有這種體會。
多參與動手事務。 成年人僅通過看、聽即可認識一件事情, 但孩子不動手, 很難形成對事物的認知。 在生活中, 應該多讓孩子做這種肢體參與的活動, 可以讓他們做一些家務活動如擦桌子、掃地。
Advertisiment
有自己的收藏。 可以給孩子買一個百寶箱, 一方面讓他學會收拾物品, 另一方面用來收藏他感興趣或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久而久之, 他對自己用過的器物就會產生感情, 收納的過程也是對器物的保護, 即使長期不用, 長大後看也會是一種紀念, 能喚起當時的感覺, 讓孩子學會珍惜。 如果條件允許, 孩子可以有獨立的房間、書櫃、收納箱、寫字臺, 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整理, 比如玩具、文具、裝飾、禮品、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