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七種魚孩子千萬吃不得

都知道該給正在身體發育期的幼兒多吃魚, 但給孩子吃什麼魚, 卻應該講究講究。

一項以三個亞洲家庭為研究物件的研究報告顯示, 這三個家庭的小孩年齡為15個月至2歲之間, 他們每天都給孩子吃魚粥, 結果發現, 這些孩子體內汞水準高出正常水準的5倍。

據《澳大利亞醫學雜誌》報導, 悉尼西區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斯蒂芬?考比特表示, 小孩吃魚既要注意合適種類又要注意適當的食量。 即便相對較低的汞水準也會影響到小兒的正常發育。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食品管理局首席科學家利薩?撒波博士表示,

Advertisiment
年輕父母應該警惕7種魚――鯊魚、箭魚、旗魚、槍魚、羅非魚、方頭魚以及鯰魚。 這些魚除了體型相對較大以外, 它們還是生命週期更長的食肉魚, 其體內汞含量比其他魚偏高。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早就警告, 避免給孩子吃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金鯖魚、方頭魚等, 就是因為它們汞含量較高。

魚肉富含蛋白質, 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長。 魚中富含礦物質的比如鋅、硒和碘, 都是小孩子骨骼、肌肉生長和免疫系統建立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最為重要的是, 魚油含量高的魚裡面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 比如鮭魚、鯖魚, 對大腦的生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是因為大腦超過60%以上的成分是由脂肪組成的,

Advertisiment
而Ω-3脂肪酸占到了其中一半。

對於許多家庭都常吃到的金槍魚, FDA則建議如果是罐頭裝的可以每週吃1―2次, 新鮮的金槍魚則每週不要超過1次。

鯰魚也一樣, 其體內的汞含量較高。 為了孩子的健康還是少吃為妙。

給孩子吃魚有講究

都知道該給正在身體發育期的幼兒多吃魚, 但給孩子吃什麼魚, 卻應該講究講究。

嬰兒什麼時候能吃魚?

魚已經稱為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普通的食物過敏因素之一, 因此很多專家建議, 孩子滿一周歲後再吃魚, 此時孩子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發展得更好, 更容易接受魚肉。

4%~6%的嬰兒和孩子發生食物過敏, 因此如果你的家庭有過敏史, 比如花粉熱、哮喘、食物過敏的話, 專家則建議至少等到孩子3歲後再吃魚。

Advertisiment

生魚能不能讓寶寶吃?

魚沒燒透就不能讓寶寶吃。 經常吃未經煮熟的魚或生魚, 就有可能患寄生蟲病, 出現食欲不振、腹疼、肝腫大、黃膽以及浮腫等症, 嚴重的會引起腹水。 因為在鮮魚中, 特別是淡水魚中常有寄生蟲寄生。 因此家長們在做魚時, 一定要煮熟燒透, 不能讓寶寶吃生魚和沒有燒透的魚。

少給寶寶吃魚肉鬆!

魚鬆營養價值高, 食用方便, 而且不用擔心魚刺問題, 家長們也許會認為這是寶寶最好的吃魚方式。 因此, 有些爸爸媽媽讓寶寶大量食用魚鬆:拌稀飯、拌麵條, 給寶寶作零食。 然而, 有研究表明, 魚鬆中氟化物含量比較高。 假如爸爸媽媽每天給寶寶吃10至12克魚鬆, 寶寶將從魚鬆中吸收氟化物8到16毫克,

Advertisiment
再加上每天從水和其他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 那麼, 寶寶體內的氟化物的量很容易超過安全值。

氟化物在體內蓄積, 容易導致寶寶食物性氟化物中毒。 很多兒童發生氟斑牙或氟骨症, 都與過多食用含氟化物過多的食物相關。 所以, 魚鬆可以吃, 但是不能當作營養補充品長期食用, 更不能成為寶寶攝取魚肉的惟一來源。

選購魚類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選購魚類時應注意:肉質要有彈性、魚鰓呈淡紅色或鮮紅色、眼球微凸且黑白清晰、外觀完整、鱗片無脫落、無腥臭味等。 怕魚刺卡著寶寶的媽媽可以給寶寶選擇銀魚、雪魚、青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面魚等。 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 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 就只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了,

Advertisiment
也很好剔。 吃鱸魚、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 可讓寶寶吃魚腹肉, 沒有小刺, 可以放心給寶寶吃。

溫馨提示:魚肉買回家後最好採用清蒸或烤的方式, 避免油炸, 以保留最多的營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