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家常話,你能不能不要對寶寶說!

下面是父母往孩子大腦中, 可能“存儲”過的4個常用語,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它們是怎樣讓孩子產生誤解, 又要如何才能儘快改正那些歪曲的理解!看完乖乖網的分享, 寶爸寶媽可別再繼續誤導孩子哦。

1.“我們買不起!”

聽起來很耳熟吧?你說過嗎?不管父母的出發點如何, 在並非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哭窮, 會讓孩子誤以為你在杜絕他的貪婪。 成人也不一定能明白這句話的潛臺詞, 是今天買不起?永遠買不起?又或者你只是不想在這上面浪費錢? 

乖乖網提醒:列 一個每月開支計畫(哪怕是比較粗略的), 可以幫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願望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區別,

Advertisiment
比用“買不起”來搪塞更有說服力。 可以讓全家人坐在一起, 大家輪流說自己特別渴望得到的東西, 把它們列出來, 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實際的。 然後每月劃出一筆錢, 輪流幫大家實現願望。 這樣的好處是, 讓孩子知道, 每個人都有得到獎賞的機會, 而節約和等待並不會削減得到心儀已久的禮物時的興奮。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很善於察言觀色。 即使年幼的孩子會列上諸如:城堡、彩虹之列超不現實的禮物, 但最終還是會在父母的解釋後放棄。 所以說, 對孩子進行金錢和責任教育, 永遠不會太早。

2.“寶寶, 要什麼只管跟媽媽說”

有的父母的確過於疼愛孩子, 逛商店時, 孩子就像有了金手指一樣,

Advertisiment
指哪打哪。 這樣肯定會寵壞孩子。 有的父母不管去哪買東西, 總不忘了給孩子添個玩具或買件衣服。 問題在於, 好不容易爸媽忍心對孩子的要求說個“不”, 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 如果孩子認為, 錢總是會有的, 而價格從來都不是問題, 那麼他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將很難獲得動力。 他會覺得生活得好是理所當然, 不好就是別人欠他的了。  

乖乖網提醒:如果不花錢為孩子買他們喜歡的玩具或者禮物, 就表示愛的不夠, 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只有當你先改變觀念, 不再把花錢和愛劃等號的時候, 才能真正改變這種行為。 與此同時, 嘗試讓孩子遠離誘惑, 也是當下必須要做的功課。 不要隨便送孩子禮物, 帶孩子一起去商場時,

Advertisiment
也要事先約定好只買購物單上列出來的東西。 剛開始的時候, 哭鬧和抗議恐怕難以避免。 不過, 好在大部分孩子的適應過程比父母想像中會快一些。

3.“爸爸、媽媽如果不工作, 怎麼給你買禮物啊”

父母難免有因為工作忙, 不能陪孩子玩的時候, 而這時候孩子卻又特別黏人。 所以, “爸爸、媽媽如果不工作, 怎麼給你買禮物”的話就很容易脫口而出了。 對付大人的這一招, 孩子們也有必殺技:他會挺起小胸脯保證“我再也不要玩具 不管你是因為對工作的熱愛, 或者經濟壓力迫使, 對於“工作狂”父母, 孩子們只有一個理解--“他們不肯陪我”。  

乖乖網提醒:不要認為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現, 這只是他的視角而已。 告訴孩子, 你知道“寶貝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能更多點”,

Advertisiment
然後可以立刻計畫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 哪怕是一個下午, 或者週末的一天也行。

4.“別告訴我別人有多少玩具, 對你來說, 這些足夠了”

孩子們串門之後, 總喜歡告訴媽媽, 鄰居家有多少玩具。 這時候, 敏感的父母很喜歡說, “你是不是又想買新玩具了, 你的玩具已經夠多了。 ”不過, 這時候小朋友的腦子裡早已浮現一整床玩具的畫面, 爸爸媽媽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了。 對父母來說,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買那一兩樣東 西, 而是一聽到孩子說這種話, 就過於機警地、條件反射式地害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貪婪。

靜下來的時候也會想想, 他到底是想再要一個玩具?還是只是單純地描述她在鄰居家看到的情況?他畢竟還是個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你過於急切地否定孩子, 這會讓他感覺受挫、委屈, 因為他不知道究竟為什麼媽媽會對她這麼生氣。 如果第二 天, 你又恰巧為自己購進一雙新鞋, 孩子就更會覺得你很虛偽, 之前所說的一切不過只是對他的“單邊條約”罷了。  

乖乖網提醒:管住你的嘴巴!當孩子興高采烈地跟你講述鄰居家的玩具時, 不要過分敏感;當你又忍不住想給她灌輸沉溺物質生活的害處前, 請在心中默默數秒, 平靜地聽完孩子究竟想說什麼。 問問她有沒有什麼想法, 而不是告訴她, 你在想什麼。 最後一件事是, 講道理要適可而止, 別沒完沒了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