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新生兒的特殊生理特點,你瞭解嗎?

因為對新生兒情況的不瞭解, 所以寶寶身上發生任何的些微變化, 媽媽們總是容易緊張、擔心寶寶是否生病或是有什麼異常。 其實, 有時候在新生兒身上發生的一些變化都是正常的生理狀態, 只是有些狀態不常見, 所以往往被家長當成是一種疾病。

新生兒有很多特殊的生理狀態, 下面來提幾個在臨床上家長們常常諮詢也較容易被當成是病理狀態的情形。

1.馬牙

在出生後4~6周時, 牙床上或上齶兩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狀白色顆粒, 俗稱“馬牙”。

不理會, 正常餵養。

因為“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

Advertisiment
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

新生兒出現馬牙, 一般不會出現明顯不適感, 有部分寶寶可出現常常搖頭、喜愛咬東西、煩躁甚至拒絕喝奶, 這是由於牙床或上顎發癢、發脹等不適引起的症狀。

拿針去挑, 或用布去擦。

因為嬰兒本身的抵抗力很弱, 且口腔黏膜下血管豐富且薄, 如果損傷了口腔黏膜, 容易引起細菌感染, 發生口腔炎症, 嚴重甚至可能發生敗血症, 危及寶寶生命。

2.螳螂嘴

新生兒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觸的, 但兩側後部各有一個隆起可互相接觸到的脂肪墊, 有些寶寶脂肪墊較為明顯, 俗稱“螳螂嘴”。

不理會, 正常餵養。

因為這種脂肪墊有助於新生兒的吸吮作用, 在吸奶時, 前部用舌頭和口唇黏膜、頰部黏膜抵住乳☆禁☆頭或奶嘴,

Advertisiment
兩側後部脂肪墊接觸形成一個密閉狀態, 説明增加口腔中的負壓, 有利於寶寶較輕鬆的吸吮。

有人認為“螳螂嘴”妨礙新生兒吃奶, 要把它割掉, 這是非常危險的。 如上述說的, 新生兒抵抗力弱, 口腔黏膜下血管豐富且薄, 易引起感染, 甚則危害寶寶生命。

3.睡覺驚跳

在新生兒入睡後常見的一種現象, 新生兒出現局部的肌肉抽動現象, 四肢或身體的無意識顫動, 尤其是手指或腳趾, 有時還會伴有啼哭、驚跳反應。

媽媽用手輕輕按住或是撫摸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

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 “驚跳”這個行為是寶寶自身對外界的自我保護反應。

用被子或是護肚圍帶, 過度包裹、或是加緊圍住寶寶。

Advertisiment

很多媽媽認為此反應是由於寶寶的不安全感所致, 所以會把寶寶的圍帶裹的更緊, 這反而會讓寶寶更加不適。

4.生理性黃疸

寶寶原本在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而膽紅素就存在於紅細胞之中;出生後血氧含量明顯增高, 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除此之外, 肝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及腸-肝迴圈特點等因素, 使得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 就會造成黃疸。

新生足月兒大多在出生第2~3天出現, 4~5天達到高峰, 5~7消退, 最遲不超過2周。

新生早產兒大多在出生第3~5天出現, 5~7天達到高峰, 7~9消退, 最遲可至3~4周。

一般無需治療, 寶寶除了有輕微的食欲不振以外, 其餘一般情況良好。 密切觀察黃疸出現及消退時間。

Advertisiment

光照治療、暫停母乳餵養

一般生理性黃疸只需要增加餵奶次數及多喝水, 加速排便及代謝即可。 除非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大於306μmol/L(18mg/dl), 如果超過此指標, 可暫停48小時後, 待指標下降後即可再喂母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