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央求著出去玩的時候
你有沒有說過:“下次/明天/以後再帶你去”
寶寶調皮搗蛋的時候
你有沒有說過:“再不聽話, 我不要你了”
生活中有些話, 我們經常說
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話“鋒利如刀”
深深的傷了孩子的心!
千萬別拿員警、醫生、老師, 嚇孩子!
“再鬧, 讓員警叔叔把你帶走”
“不聽話, 讓醫生把你抓去打針”
“不乖, 就讓老師來罰你站著”
● 之前一則新聞中說:老人帶孫子去超市, 低頭拿錢的功夫孫子就不見了。 攝像頭發現:小孩和陌生人走了, 看到保安, 想求救, 卻又退回來了。 看見員警, 想呼救, 卻又沒敢。
Advertisiment
拿員警嚇唬孩子, 小心孩子會更容易被壞人傷害!總是拿經常嚇唬孩子, 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 會把自己置於險境。 害怕員警的孩子, 可能會遇到危險不會求助, 到那時再悔恨當初不該拿經常來嚇孩子, 為時晚矣。
拿醫生嚇唬孩子, 小心孩子生病了也不肯去醫院!父母總希望孩子心裡有個怕的人, 這種想法很致命。 尤其是拿醫生來嚇孩子。 害怕醫生的孩子, 可能會更加抗拒看病、醫治, 甚至視作一種威脅。 真正需要爭分奪秒醫治時, 孩子的配合是最好的“藥”。
拿老師嚇唬孩子, 小心還沒上學,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遠不如成人, 正是需要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 如果總是聽到這些扭曲事實的話, 可能會很抵觸這些日常對我們很有幫助的人。 給孩子留下的心理暗示可能會害了TA一輩子。
千萬別拿媽媽的愛, 威脅孩子!
“再不聽話, 媽媽不要你了”
“再哭, 我揍你”
“不叫人, 就再也不帶你出去玩了”
因為威脅的方式很管用, 所以常出現在生活中各種父母搞不定孩子的情況下,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不肯回家、不肯這樣、不肯那樣等。
Advertisiment
這句極具威脅性的話, 可能能換來孩子暫時的安靜和“聽話”, 但孩子的心裡會非常恐懼, 恐懼即將到來的最可怕的後果:“被打”“被拋棄”, 這會造成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感。 這樣的做法, 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怯懦、自卑、甚至是偽善, 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屈服, 將來也更易屈服於比自己強大的“惡人”, 從而更容易受欺淩。
千萬別拿孩子做“樹洞”, 抱怨另一半!
“你爸懶死了, 你可不能跟他一樣”
“你媽事兒太多, 別跟你媽學”
“你可要好好學, 以後別和你爸一樣沒出息”
對孩子來說, 沒有比爸爸和媽媽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親密關係更重要的,
Advertisiment
生活在如此的衝突家庭之中, 孩子會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該和誰親近, 無所適從。 要麼變得越來越兩面派, 要麼就是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忠誠和歸宿感, 會出現與被否定的父母一致的行為。 比如媽媽越是抱怨爸爸懶, 孩子很可能越會像爸爸一樣懶。 這肯定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千萬別拿別人家的孩子, 激將孩子!
“你看誰家那小誰”
“別的孩子都會, 就你不會”
Advertisiment
“這麼容易, 你都做不好”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 尤其是看到很多長得更快、更好的孩子後, 難免“恨子不成器”, 激將法就成了“揠苗助長”的首選。 但孩子的理解力有限, 根本不可能理解到父母激將說話背後的含義, 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認定自己是差的、自己什麼都不行、自己確實很笨。
父母越是激將, 反而越坐實了孩子對自己的負面判斷, “我不行”可能會成為孩子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自我評價陰影, 這樣當然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千萬別拿恐怖的事情, 治孩子!
“再不睡覺, 大老虎來把你叼走了”
“再說謊, 鼻子會變長”
“妖怪專吃不聽話的小孩兒”
我們這一代, 很多孩子都是被“嚇大”的。 尤其是老人很喜歡用這這些話嚇唬孩子, 讓孩子聽話。這樣的話可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立馬乖乖就範。但總這樣嚇唬孩子會給童年留下陰影,甚至會讓孩子的整個人生落下“後遺症”。
比如晚上會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害怕自己會死掉等。嚇唬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孩子夜裡常做噩夢,睡不穩,很多都是被嚇出來的。常常被嚇的孩子容易形成膽小、軟弱,遇事縮手縮腳等性格,更談不上勇敢堅強的個性養成。
千萬別用侮辱性的話,中傷孩子!
“你真夠笨的,這都不認識”
“總是做錯,你是豬腦子嗎”
“你怎麼這麼不招人待見”
誰也不會故意羞辱孩子令TA難看,但情急之下,難免會說出那些傷了孩子的話,但這些羞辱性的言詞,一旦說出,其影響很難消除,羞恥感直接傷害孩子的內心。溫尼科特說:“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
所以,如果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眼中看到“不堪的”“愚蠢的”“失敗”的自己,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遇到困難或挫折,總會想起曾經父母對自己的評價,這是一直這樣低迷下去,很難突破曾經被父母給的“魔咒”。
千萬別拿孩子,做自己情緒的擋箭牌!
“要不是為了你,我……”
“你真讓我感到羞愧”
“看你給我惹的禍”
心理防禦系統是個很神奇的屏障,就像是自我保護的本能一樣,幫助自己免受不良情緒帶來的傷害。所以有時,面對我們難以處理的親子衝突,比如孩子各種不讓人滿意的行為,當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本能的就會把不好的情緒歸咎到別身上。
這些抱怨的話,說出來自己可能會舒服些。又或者是不經意間,排除了自己的責任,而把情緒直指孩子。但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遠不及大人,孩子會覺得“媽媽生氣/難過,都是因為我,我是個壞孩子”,會讓孩子長時間的陷在無休止的內心的負罪感之中。
千萬別把孩子當傻子,騙孩子!
“打針一點兒都不疼”
“這藥一點兒都不苦”
“下次(每次都說下次)再帶你去玩”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是故意想要騙孩子,很多時候是迫不得已,比如為了讓孩子配合治療,或者為了儘快擺脫當時的窘境。但經常騙孩子,哪怕是“善意的謊言”,起初破壞的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但久之破壞的卻是孩子對全世界的信任,如果連最親密的人都不可信,那世界上“我”還能相信誰呢?
這種日積月累的失信對親子關係是種極大的挑戰,孩子很可能會更加叛逆、挑釁父母的權威,因為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是毫無威信可言的。相應的,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小時候可能會騙父母、騙家人,大一些很可能會騙老師、騙朋友,今後的人際關係岌岌可危。
P用都沒有的“嗯嗯啊啊”,就別說了!
“嗯”“啊”“哦”“對”“好”
……
常常見到有些父母,在忙得時候,遇到孩子纏著自己問東問西,不是煩躁、就是心不在焉的應付著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問:“你看我做的好嗎”,媽媽可能眼皮都沒抬的隨口一說:“嗯,好”。
孩子對父母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句話都超級敏感,父母是不是在用心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第一時間覺察。也許一次、兩次的忽視,並沒所謂,但次數多了,孩子會感覺到“原來媽媽不喜歡跟我說話”,或者“不管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關注我”,這樣久了,孩子也就不那麼願意跟父母說話了,甚至慢慢變得不願意跟任何人交流,不僅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更是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讓孩子聽話。這樣的話可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立馬乖乖就範。但總這樣嚇唬孩子會給童年留下陰影,甚至會讓孩子的整個人生落下“後遺症”。
比如晚上會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害怕自己會死掉等。嚇唬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孩子夜裡常做噩夢,睡不穩,很多都是被嚇出來的。常常被嚇的孩子容易形成膽小、軟弱,遇事縮手縮腳等性格,更談不上勇敢堅強的個性養成。
千萬別用侮辱性的話,中傷孩子!
“你真夠笨的,這都不認識”
“總是做錯,你是豬腦子嗎”
“你怎麼這麼不招人待見”
誰也不會故意羞辱孩子令TA難看,但情急之下,難免會說出那些傷了孩子的話,但這些羞辱性的言詞,一旦說出,其影響很難消除,羞恥感直接傷害孩子的內心。溫尼科特說:“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
所以,如果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眼中看到“不堪的”“愚蠢的”“失敗”的自己,這種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遇到困難或挫折,總會想起曾經父母對自己的評價,這是一直這樣低迷下去,很難突破曾經被父母給的“魔咒”。
千萬別拿孩子,做自己情緒的擋箭牌!
“要不是為了你,我……”
“你真讓我感到羞愧”
“看你給我惹的禍”
心理防禦系統是個很神奇的屏障,就像是自我保護的本能一樣,幫助自己免受不良情緒帶來的傷害。所以有時,面對我們難以處理的親子衝突,比如孩子各種不讓人滿意的行為,當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本能的就會把不好的情緒歸咎到別身上。
這些抱怨的話,說出來自己可能會舒服些。又或者是不經意間,排除了自己的責任,而把情緒直指孩子。但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遠不及大人,孩子會覺得“媽媽生氣/難過,都是因為我,我是個壞孩子”,會讓孩子長時間的陷在無休止的內心的負罪感之中。
千萬別把孩子當傻子,騙孩子!
“打針一點兒都不疼”
“這藥一點兒都不苦”
“下次(每次都說下次)再帶你去玩”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是故意想要騙孩子,很多時候是迫不得已,比如為了讓孩子配合治療,或者為了儘快擺脫當時的窘境。但經常騙孩子,哪怕是“善意的謊言”,起初破壞的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但久之破壞的卻是孩子對全世界的信任,如果連最親密的人都不可信,那世界上“我”還能相信誰呢?
這種日積月累的失信對親子關係是種極大的挑戰,孩子很可能會更加叛逆、挑釁父母的權威,因為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是毫無威信可言的。相應的,被這樣對待的孩子,小時候可能會騙父母、騙家人,大一些很可能會騙老師、騙朋友,今後的人際關係岌岌可危。
P用都沒有的“嗯嗯啊啊”,就別說了!
“嗯”“啊”“哦”“對”“好”
……
常常見到有些父母,在忙得時候,遇到孩子纏著自己問東問西,不是煩躁、就是心不在焉的應付著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問:“你看我做的好嗎”,媽媽可能眼皮都沒抬的隨口一說:“嗯,好”。
孩子對父母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句話都超級敏感,父母是不是在用心和孩子說話,孩子能夠第一時間覺察。也許一次、兩次的忽視,並沒所謂,但次數多了,孩子會感覺到“原來媽媽不喜歡跟我說話”,或者“不管我說什麼,媽媽都不會關注我”,這樣久了,孩子也就不那麼願意跟父母說話了,甚至慢慢變得不願意跟任何人交流,不僅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更是對孩子性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