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話,請您不要對孩子說

●揍死你
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 打罵孩子的時候, 氣憤至極的父母還常說這樣一句話:“揍死你!”
“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 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 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因為當他說這句話時, 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 由於這說的僅僅是一句“大話”, 根本無法兌現(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 孩子並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
有時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 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 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 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 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

Advertisiment
就中了他們的計策, 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 孩子在內心裡說, 你雖然把我打疼了, 但是你生氣了, 我感到滿足。
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 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 只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 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 那麼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
●他有個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親跟人閒談, 話提扯到孩子身上時, “他有個尿床的毛病……”話剛出口, 一旁的小男孩羞紅了臉, 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這類生理缺陷, 屬於“難言之隱”, 孩子對此特別敏感, 父母一般情況下不該向他人提及。 這位母親的話, 也許是在無意中說出的, 但孩子卻誤以為母親在當眾出他的醜呢。
孩子尿床, 是因為腦子裡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尚未發育周全,
Advertisiment
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就會消失。 雖然此事不算什麼大毛病, 但孩子的心理負擔卻很重, 他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 是個“廢人”, 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 因此如果孩子尿床, 家長不必大驚小怪, 只需勤洗床單就可以了。 同時需要牢記:不要對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辭, 更不要將此事到處宣揚。 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會終生感激你的。
●你真笨
什麼叫笨?學東西慢就叫笨。 一學就會那叫聰明, 不聰明的就是笨。 在動作上, 不靈巧的叫做笨, 遲緩的叫做笨?
如此說來, 新生兒是最笨的, 他什麼都不會, 連吃都不會, 也不會說話, 不會走路, 為什麼我們不說他笨。
原來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
Advertisiment
是同別人比出來的。 別人都會走路了, 而你還不會走, 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 而你還不會說, 那是你笨嘴拙舌。 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 而你總是做錯題?還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出錯, 學東西這麼費勁。 也許, 多年之後他能證明自己不笨, 可當時心裡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 孩子心裡有多麼難受!他想說:“實在對不起, 我怎麼這麼笨呢?”
為人父母者, 不知是否聽人說過這三個字, 或者在心裡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 如果你知道這三個字的份量, 怎麼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呢?

他打了你, 你怎麼不去打他
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 不再講究“溫良恭儉讓”了。 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 回家後不免向家長訴說一番, 有的家長就問:“他打你沒有?”
“打了。 ”
“他打了你, 你怎麼不去打他?”
家長把敢不敢與人對打看作孩子有沒有競爭意識了。 現實教育人們, 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 就得以血還血, 以牙還牙, 反正不能吃虧!
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別人打你, 你就打別人;別人不講理, 你敢不講理;別人偷你自行車, 你就偷別人自行車;別人腐敗, 你就腐敗……
這是什麼樣的社會?這是什麼樣的未來?你就準備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你準備讓孩子變成一個“佔便宜沒夠、吃虧難愛”的人?
●媽媽求求你了
教育學家克勞蒂婭認為:從小到大,
Advertisiment
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有連續性的家庭中, 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會受到上一代的極大影響, 往往將父母用於我們身上的一套, 紋絲不動地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獎懲便是一項傳統的工具。
先說懲。 傳統教育中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已被現代文明和公眾輿論所拋棄。 國家法律也不允許父母再打罵孩子。
再說獎。 現在家長一般用獎勵的辦法來教育孩子, 為了讓孩子安靜一會兒, 媽媽常說:“別說話, 一會兒給你買霜淇淋。 ”這種方法也許當時有效, 用多了就會失靈。
其實孩子不需要賄賂, 不需要用交換的方式使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 從本性上講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孩子的好行為產生於他們自己的意願。 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家長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
但是就連這句話也不能說,因為說了這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生。許多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衝突爆發時,家長與子女雙方都擺出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發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
但是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裡?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
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脅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

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家長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
但是就連這句話也不能說,因為說了這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生。許多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衝突爆發時,家長與子女雙方都擺出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發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
但是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裡?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
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脅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