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超簡單的方法,幫你改掉寶寶的壞脾氣,也讓寶寶更自信

剛上幼稚園時, 老師說到喆同學的一個行為。 上塗色課, 老師誇別的小朋友畫得好, 喆同學往往會問:“老師, 我畫的好嗎?”

老師發打預防針的通知, 喆同學之前打過, 就沒再給他發。 看著大部分同學都有通知他沒有, 情緒低落, 還鬧小情緒。 放學的時候看到我就說:“我不高興。 ”

這個情緒特別外露的小孩兒, 內心想什麼, 都明明白白寫在臉上、掛在嘴邊。 我跟他解釋半天為什麼別人會發通知而他沒有, 他的壞情緒還是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

有一次, 三個孩子一起到動物園去玩。 我只帶了兩個乳酪, 喆同學吃了一個,

Advertisiment
另一個給了一個小夥伴, 另一個小夥伴得到的是優酪乳——和別人得到的東西不一樣, 她開始不開心。

孩子們之所以因不被誇獎而失落, 因自己沒得到或者得到的不一樣而傷心, 隱藏的心理多半是:不被重視, 不被接納。

這種感知, 偶爾幾次對心理傷害不大, 但如果太過頻繁, 將會使孩子敏感、多疑、不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造成這種感知的原因, 有以下三個方面:

——小孩子的天性使然, 情緒會直接表達出來;

——在家裡被過度關注, 9成以上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

——家裡有好東西, 只給孩子, 讓孩子覺得“所有好東西都應該是我的”;

——過度表揚, 卻很少鼓勵。

當孩子表現出類似情緒, 我們最好注意培養孩子的挫折商和成長型思維。

如果寶寶是因為過度關注,

Advertisiment
而產生“不順著我, 就生氣、發脾氣、哭鬧、撒潑”的行為, 媽媽及家人要注意避免溺愛——不溺愛不是發火、吼叫、威協, 而是儘量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不”。

比如有次接喆同學放學, 他非要買球, 我跟他解釋沒有預算, 而且家裡已經有四五個球了。 但他只關注眼前、當下, 一直執拗地蹲在那裡問賣東西的阿姨:“我能摸摸嗎?”阿姨倒也和善, 說可以。 我就一直陪他蹲在那裡摸球, 幼稚園小朋友都走☆禁☆光了, 我再問他:“咱們走嗎, 還是你說個時間, 五分鐘或者十分鐘後咱們再走?”喆同學一看哭鬧真的無效, 便氣嘟嘟的跟著我離開了。

如果孩子在家裡享有特權, 在學校常常因為別人得到獎勵或誇讚而失落——

這一點, 幾乎所有家庭都做得不太好。

Advertisiment
原因?自然是孩子由老人和爸爸媽媽一起帶, 爸爸媽媽嚴厲時, 老人會站出來保護;爸爸媽媽想把好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時, 老人經常捨不得, 甚至說:“好東西都是寶寶的。 ”久而久之, 孩子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的寵愛下, 認為自己理應得到更多:我的是我的, 別人有的我更要有。

爺爺奶奶帶喆同學, 往往把價值高的東西給孩子。 我不好明說這樣不好, 但會建議大家一起分享。 奶奶往往說:“我一大把年紀了就不吃了, 喆喆吃就行。 ”

而當孩子進入幼稚園, 老師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 孩子表現優秀, 就鼓勵、誇獎;孩子表現糟糕, 就批評、教育。 在家裡眾星捧月, 到學校不被關注是常事, 心理上自然落差較大。

說到過度表揚,

Advertisiment
卻很少鼓勵, 大多數人要暈了。

在解釋這二者的區別之前, 先分享這兩個概念——

挫折商: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成長型思維:當遇到困難, 不是發火、沮喪、放棄, 而是運用一切資源, 積極分析錯誤, 不斷嘗試解決問題的新方式。 (與之對應的固定型思維:遇到困難, 選擇退縮、自我放棄。 )

一個孩子的挫折商越低, 離成長型思維往往越遠;而孩子不願意直面失敗, 根本原因一是表揚太多、鼓勵太少, 二是家長的目的導向太明確, 而忽略了讓孩子享受做事過程的引導。

回想一下, 在學習上, 什麼時候我們的父母最開心?

我爸比較開明, 不太關心我的分數, 但媽媽對我的分數極其敏感, 名次下降、沒考雙百, 她都會生氣地說“就考這麼點,

Advertisiment
你對得起我這麼辛苦供你上學嗎?”“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家裡也沒當老師的, 數學不也考100!你不懂怎麼不問你爸?”

結果好, 大人高興, 我們因為大人高興而開心。 而正確因果關係, 應該是孩子學得高興, 父母才開心——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我們太把得與失、成與敗、好與壞的結果看得太重了。

喆同學2歲左右時, 朋友來我家玩, 我正和他玩撲克牌。 我“輸”了, 假裝哭, 潛意識裡, 我覺得輸是不光彩、不好的結果。

朋友看到我的表演, 抱起喆同學, 像說給他聽又像說給我聽:“輸了也沒關係是不是?反正我們可以重來, 不定下次就贏了呢!我們喆喆才不哭呢!”

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日的引導方式以及表揚和鼓勵之間的區別;而喆同學記住了一句話:輸贏都沒有關係。

搭積木,喆同學搭得好,我會說“這次比上次搭得更高”,而不再像以前那樣說“寶貝你好棒啊,搭這麼高!”他因搭不好而發脾氣,我會說“你看這次已經多搭了一個門,咱們想想怎麼可以搭得更高吧”,而不是說“沒關係,寶貝不急啊”;

塗色,因為精細動作發育晚,別的小朋友能塗在圓圈裡面他老塗出邊緣時,會想著放棄:“媽媽替我塗,我不會。”以前我會說:“我相信寶貝一定可以!”現在我會說:“咱們先試著只塗中間,是不是就不出來了?”當他只塗中心部分有準頭時,再引導他向外擴展,一點點幫他重建自信。

比如投籃,以前每次他進籃,我都會說:“哇,真棒啊,又投進去一個。”現在我會說:“又進步了,上次投五次進一個球,這次只投三次就進球了。”

比如,以前每次試穿新衣服,我都會誇真好看!而他也習慣問我是不是好看,如果我說不好他會情緒低落。而現在,我會先問:“你覺得好看嗎?衣服是喆喆的,喆喆覺得好看就好看;就像你覺得媽媽的衣服不好看,而媽媽自己覺得好看一樣。”

在寶寶身上,類似的事很多。
簡單說,表揚更多傾向於對結果的肯定,而鼓勵,則更多針對的是孩子努力和進步的肯定,更能讓他們享受事情的過程,更能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培養他們自我肯定、自我激勵的能力,慢慢讓他們形成成長型思維,形成更樂觀、積極、向上的好性格、高逆商。

搭積木,喆同學搭得好,我會說“這次比上次搭得更高”,而不再像以前那樣說“寶貝你好棒啊,搭這麼高!”他因搭不好而發脾氣,我會說“你看這次已經多搭了一個門,咱們想想怎麼可以搭得更高吧”,而不是說“沒關係,寶貝不急啊”;

塗色,因為精細動作發育晚,別的小朋友能塗在圓圈裡面他老塗出邊緣時,會想著放棄:“媽媽替我塗,我不會。”以前我會說:“我相信寶貝一定可以!”現在我會說:“咱們先試著只塗中間,是不是就不出來了?”當他只塗中心部分有準頭時,再引導他向外擴展,一點點幫他重建自信。

比如投籃,以前每次他進籃,我都會說:“哇,真棒啊,又投進去一個。”現在我會說:“又進步了,上次投五次進一個球,這次只投三次就進球了。”

比如,以前每次試穿新衣服,我都會誇真好看!而他也習慣問我是不是好看,如果我說不好他會情緒低落。而現在,我會先問:“你覺得好看嗎?衣服是喆喆的,喆喆覺得好看就好看;就像你覺得媽媽的衣服不好看,而媽媽自己覺得好看一樣。”

在寶寶身上,類似的事很多。
簡單說,表揚更多傾向於對結果的肯定,而鼓勵,則更多針對的是孩子努力和進步的肯定,更能讓他們享受事情的過程,更能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培養他們自我肯定、自我激勵的能力,慢慢讓他們形成成長型思維,形成更樂觀、積極、向上的好性格、高逆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