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一個年輕的媽媽問:“你家孩子多大?”
我說:“兩歲10個月。 ”
那媽媽很驚訝:“我以為快四歲了呢, 數這麼好。 ”
喆同學現在已經1米多, 看起來確實顯大。 但他英文和數數的興趣, 則來源於可能每家都有的一個東西——價值四五塊錢的撲克牌。
最開始結識撲克牌, 是下雨天不能出門, 爺爺哄著孩子玩, 那會還不到一歲。 當某天我發現他能清晰說出所有牌的數字時, 不禁想:通過撲克牌能認識數位, 如果是有動物圖案或水果圖案的, 是不是能寓教於樂地培養他的其他認知啊。
通過親朋好友的幫忙, 我搜尋到了三副牌,
Advertisiment
認識數位1到10
滿足這個功能非常簡單, 隨便一副牌都可以。 而且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我們去海邊時, 就帶了一副, 在車上和他打撲克著玩, 當時他雖然分不清大小, 但亂下一通一樣嘎嘎樂。
認顏色
沒找到國旗那副牌時, 喆同學也認識白色、紅色和藍色。 但有了那副牌, 顏色豐富了很多, 而且對於圖案上那些長方形、圓形、五角星都有了明確的認知。 在教他這些時, 我們是遊戲著進行的, 比如我拿到一張牌, 正面對著他,
Advertisiment
識水果
50多種水果, 沒有刻意教他, 慢慢就認全了。 有時候喆同學故意逗我, 隨手拿一張牌問我:“媽媽這是什麼?”我假裝不認識或故意說錯, 讓他教給我, 當老師的成就感, 讓他一次又一次重複這個遊戲。
英文1到13
這個要歸功於喆同學的發明。 那會他開始上英語早教課, 有次一張牌掉地上, 他撿起來說:“媽媽這是個A,A就是one, 對不對呀?”於是我借勢, 把其他的牌也教他用英語表達。
理解比賽的含義
一歲多的孩子, 有個階段特別愛扔東西。 喆同學也是, 有幾天他特別愛把撲克一股腦兒扔地上, 然後讓我去撿。
我說:“咱倆一起撿好不好?比賽一下, 看誰撿得多、撿得快。 ”不明白比賽含義的他很開心地答應,
Advertisiment
撿完牌, 我倆坐床上, 先讓他用中文數一遍自己手裡的牌, 看看到底撿了多少張;再讓他用英語數一遍我手裡的牌, 看看誰的多。 慢慢地, 他就能用英語數到50了。
找同類
這個興趣的培養, 源於他偶然間發現了爸爸在手機上鬥地主, 覺得連對、三帶一、四個一組的炸彈很好玩。 有次自己把牌取出來, 找了兩張6,說:“媽媽媽媽, 看看我有一對6。 ”
從找對子開始, 升級成找三張一樣的牌, 再到最後找四個一組的炸彈, 孩子挑牌的速度越來越快, 專注力也日漸提升。
比大小、接龍
認識數位之後, 這兩項教起來很簡單, 孩子明白2比1大, 3比2大, 就會類推後面數字的大小。 當明白各個數字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