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來呀!推——倒——”再一次, 女兒露出壞壞的笑容, 要和我玩這個遊戲。 我蹲下來, 她伸出小手, 用力推我的肩膀, 我就“哎呦呦, 被寶寶推倒啦”, 四仰八叉, 假裝癱倒在地上。 女兒一邊咯咯咯大笑、一邊開心地跑走。
然後我再假裝求救, “媽媽怎麼起不來了呀?寶寶幫幫媽媽吧”, 她又會顛顛兒跑回來, 拉住我的手用力往上拉。 繼續考驗演技!我要表現得好像她真能拉動我一般, 表情賣力、徐徐緩緩的被她拉起。
馬上, 女兒會再來一句, “媽媽!還要!推——倒——”
這是我們家的經典保留節目了。 最早一次, 是她還不到一歲的時候, 走路有些跌跌撞撞,
Advertisiment
我正好想歇歇, 順勢倒在了爬行墊上, 誰知女兒很好奇, 又過來拉拉我, 好像以為是她推倒的, 想扶我起來。
一來二去, 我們愛上了這個遊戲, 這也成了我和女兒之間的小約定。
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呢?
這個遊戲可以給她自信。
設想自己是個1、2歲的小寶寶, 仰望著爸爸媽媽, 他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想要探索, 卻四處碰壁、受限於自己的能力。
他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不能碰這個!”“危險!”“放下!”……
他們最常被對待的方式就是:被訓斥、被轉移注意力、被阻止……
唉, 這個世界真是充滿挫敗感。
可是孩子需要的, 是信心, 是仿佛高牆一般的大人, 能夠給予一點點縫隙和機會, 讓我試試就好。
Advertisiment
“推倒”遊戲, 一方面會讓孩子放聲大笑、釋放之前累積的挫敗情緒, 一方面是給孩子機會, 讓她能展示自己的力量:哇, 我竟然可以推倒媽媽, 我還可以拉起她!啊, 如果有個嬰語翻譯機, 女兒露出的神色, 一定是想表達:哈哈, 我贏了媽媽!
這不就是“正面管教”所宣導的, 要努力給孩子培養的重要信念嗎?
——我能行。
——我的貢獻有價值。
其實, 我家還有好多類似的小遊戲, 《遊戲力》《親子打鬧遊戲的藝術》這兩本書, 也提供了很多的靈感, 可以參考喲, 下面是我常玩的, 總之, 創造一切條件, 讓孩子參與、讓她貢獻價值:
“疊積木”:我會和孩子一起玩, 她疊一塊, 我疊一塊, 看誰能創意擺放還不倒。 偷偷說, 我經常會故意在自己擺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媽媽的好幫手”:走在社區裡, 我會問寶寶, “媽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往哪走來著?”到門口了, 把門卡交給孩子, 她興奮的踮起腳, 伸長手臂“嘟”的一聲, 別提多得意了!至於倒垃圾、掃地、拿書、傳個話, 更是家常便飯啦, 哈哈。
“打保齡球“:我把家裡的幾個空飲料瓶, 擺成倒三角形狀(像保齡一樣), 拿個皮球站在幾米外, 看誰擊倒的瓶子多。 女兒很喜歡“搞破壞”, 把瓶子撞得歪七扭八, 沖過來喊著“耶”跟我擊掌。 玩了幾輪, 我就把距離拉長, 假裝自己打不著, 讓孩子享受擊倒成功的快樂, 她一旦“懵”對了, 超級開心噠!
“過家家&角色扮演”:女兒抱著邦尼兔時,
Advertisiment
自信遊戲需要注意什麼?
這類遊戲能不能玩好, 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演技要足, 要玩就專注享受。
你能想像我倒地的樣子嗎, 聲調、表情、動作, 都要修煉的能參選奧斯卡一樣, 而且在哪推倒, 我就在哪倒下, 在廁所附近, 那也是極其無奈的……如果給孩子限制太多, 她就會慢慢失了興致, 所以拜託, 放下手中事, 手機丟一邊, 全情投入地和孩子瘋一會兒吧!你會愛上寶貝魔性的笑聲的!
Advertisiment
不要用成人的條條框框、道德標準限制孩子。
記得有次玩得正開心, 女兒調皮就是不拉我起來, 剛起來又把我推倒, 我家老人發話了, “寶寶, 不要推了啊!可以了啊!”轉回頭和我說, “你這樣和她玩, 孩子以後會不會也隨便推別人?”嘿!No No No!這只是一個遊戲, 好嗎?如果孩子內心積蓄了一些情緒能量沒有爆發, 在外面反倒容易訴諸暴力發洩。 不要小看孩子的分寸, 她知道, 這是在和媽媽玩!
不要在睡前玩, 孩子會興奮得睡不著。
大笑和奔跑消耗體力, 卻也容易興奮過頭。 有陣子女兒睡前在大床上和我玩, 結果折騰到好晚才睡著。 我們千萬不要抱怨, 孩子從寧靜、興奮再到寧靜, 就像抛物線一樣, 需要時間恢復。 所以睡前2小時、上午下午玩最好,一次不宜太久,10-15分鐘就好。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和孩子商量時間,形成慣例,把它列為寶寶和媽媽的親子特殊時光項目。
遊戲的本質不是套路,而是聯結與愛。我們多想孩子自信啊,那不如,就在生活的點滴細節裡,少一些顧慮,陪瘋玩,陪傻笑,咯咯咯的,娃就長大了呢。
所以睡前2小時、上午下午玩最好,一次不宜太久,10-15分鐘就好。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和孩子商量時間,形成慣例,把它列為寶寶和媽媽的親子特殊時光項目。
遊戲的本質不是套路,而是聯結與愛。我們多想孩子自信啊,那不如,就在生活的點滴細節裡,少一些顧慮,陪瘋玩,陪傻笑,咯咯咯的,娃就長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