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十個育兒場景,你家一定上演過

1、打斷專注

寶寶趴在桌上畫畫, 小肉手握著筆真可愛。

“寶寶, 看媽媽!笑一個!”媽媽忍不住舉起相機。 “看看媽媽, 快, 馬上拍好!”媽媽催促道。

寶寶疑惑地放下筆抬起頭。 卡嚓, 媽媽按下快門。

這樣的場景熟悉嗎?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一個人玩“很可憐”, 或總用自己的需求去打斷孩子。 孩子的專注被中斷, 注意力也被一點點破壞了。 如果想拍照, 那就在旁邊悄悄抓拍下這專注的瞬間吧!對於玩到興頭上的他們來說, 停下來擺pose一定是件無聊的事情。 我們工作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 孩子也一樣, 請給他們自娛自樂的空間。

Advertisiment

2、替孩子決定

彤彤在玩玩具車, 隔壁家的小哥哥上來搶, 不等彤彤反應, 媽媽趕緊拿起玩具車說:“彤彤最棒了, 彤彤最懂得分享了, 我們讓哥哥玩一會兒吧。 ” 表面上看起來是媽媽在教彤彤分享, 實則剝奪了彤彤學習獨立交往、自主做決定的過程。 做家長的不妨慢一拍, 遇到這種情景, 先等寶寶自己做決定。 寶寶願意分享了, 可以及時鼓勵;寶寶不願分享了, 可以進行引導, 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3、凡事代勞

寶寶捧起一個番茄, 津津有味地啃起來, 汁水順著肉乎乎的小胳膊往下流。

“哎呀, 看吃得多髒!媽媽喂你吧!”“好了好了快別吃了!”

我們怕寶寶弄髒衣服, 實則心疼的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事事代勞, 實則剝奪了寶寶自主練習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不妨給寶寶戴上圍兜和袖套, 讓寶寶盡情享受動手吃的樂趣吧!對於我們來說, 頂多需要多收拾一下, 對於寶寶來說, 卻是重要的自主吃飯和抓握練習的機會。

4、隨意貼標籤

“我動手能力不行, 你多擔待!”Y說。

於是與Y搭檔做實驗的那段時間, 我總是大包大攬生怕他出差錯。

“為什麼覺得自己動手能力不行?”

“從小我媽就這麼說。 ”

有次我不在, Y獨自戰戰兢兢但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實驗。 我驚愕這種“動手能力不行”的錯誤標籤在他身上貼了二十年, 他卻深信不疑。

孩子是一張白紙, 自我認識並不成熟, 貼標籤的過程, 就是引導他將行為與標籤靠攏的過程。 一個人的性格、能力、身體、態度, 認知, 原本都是動態的。 標籤一旦貼上,

Advertisiment
這種自我暗示, 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好的標籤是鼓勵, 壞的標籤則是錯誤的指向針。 5捉弄孩子

“芽芽, 你的米餅給叔叔吃一口!”芽芽有點不舍, 卻還是把正在吃的米餅遞過去。 “哈哈哈, 叔叔不要!”這樣連續逗了芽芽三次, 每次芽芽都真誠遞上, 每次叔叔都大笑著說不要, 芽芽困惑地望向我。 我小時候在親戚家玩, 親戚對我說:“你爸媽吵架要離婚, 都不要你了, 以後你就只能住在我們家了。 ”他們連吵架細節都捏造得特別真實, 我聽了非常傷心, 哭了很久, 親戚大笑著說:“哈哈哈, 逗你玩呢!”我哭得更加厲害了。 那種受傷的感覺到現在都記得。 孩子不是玻璃心, 但人之初, 本就美好善良, 這樣的捉弄不僅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更會傷害到他們小小的自尊心。

Advertisiment
逗孩子與捉弄孩子, 差就差在, 逗孩子以孩子快樂為目的, 捉弄孩子卻是不考慮孩子感受, 只從自己高興出發。

6、替孩子觀察

芽芽第一次見到風扇, 姥姥說:“寶寶, 看風扇怎麼轉呢?嘟~~~風扇這麼轉!”邊說邊用手指在空中劃著圈。 芽芽自己看了一會兒風扇, 然後把整個胳膊掄起來轉, 說:“嗚~~~”原來在芽芽的眼睛裡, 風扇不是手指比劃那麼轉小圈, 而是胳膊掄起來轉大圈;風扇的叫聲也不是“嘟~”, 而是“嗚~”。 我們常常進入這樣的誤區, 不等孩子自己觀察, 家長搶先替孩子描述出來。 表面看起來是家長在教孩子認識事物, 其實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過程。 在孩子眼裡, 觀察的角度和我們不同,

Advertisiment
描述的方法也許比我們還要精准呢!

所以不妨給孩子一點時間吧, 等到他對某個事物表現出特別關注時, 再開口說話。 而且“寶寶, 這是什麼?它是什麼顏色?”這種開放性引導比“寶寶, 這是花兒, 它是紅色。 ”這種直接的描述要好得多。 7欺騙孩子

果果在樓下玩, 鄰居家奶奶要抱他, 果果不讓。 奶奶說:“走, 帶你去找媽媽!”果果立即張開手臂。 奶奶得意地笑道:“我說抱就不行, 找媽媽就可以啊!你這小傢伙!”果果一看並沒有去找媽媽, 立即撇嘴想要哭。 為了見到自己思念的正在上班的媽媽, 果果寧可跟著不太熟悉的鄰居奶奶走。 孩子分不清楚大人是在講真話還是開玩笑, 對大人來說這只是一句玩笑話, 對孩子來說, 卻是在辜負他的信任。 久而久之,一會失去孩子信任,破壞孩子安全感,二則教孩子學會說謊。

8、推卸責任

多多跑得飛快,一不小心撞到桌子上,爺爺立即抱起多多,一邊安慰一邊打桌子說:“桌子壞桌子壞,誰讓你撞到我家寶貝的!”多多也跟著敲打起桌子。 孩子摔倒是因為他自己沒有看清楚,爺爺不借機教孩子走路一定要注意腳下,反而把責任推給了桌子。於是孩子一是學會推卸責任,二是在打桌子的影響下學會了暴力。這絕不是小題大做,孩子眼裡並無小事,處處細節皆可模仿。

9、強裝百科全書

“媽媽,這是什麼?”來我家做客的豆豆指著我的哺乳枕問。“這是為了擋住小妹妹不讓妹妹掉下去的東西。”“哦。可它是圓的,怎麼擋住妹妹呢?”“你怎麼那麼喜歡東問西問?”豆豆媽媽不耐煩地說。

豆豆媽媽並不認識哺乳枕,只是隨便編造了一個功能介紹給豆豆,天真的豆豆則信以為真。今天是哺乳枕,明天有可能是更多的其它東西。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面對自己不瞭解事物,我們與其敷衍孩子,不如從家長的神壇上走下來,和孩子一起去探究。這樣不僅建立了更親密的親子關係,還教會孩子如何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

10、使用兒童化的語言

“寶寶吃飯飯了!”“來,穿鞋鞋!”“不不來了,快叫不不!”(寶寶平時發音不清楚,把姑姑叫“不不”) 寶寶的聽覺辨識能力和發音器官協調有限,說疊字、發音不標準,是他們初學說話階段的特定表現。很多家長卻以為孩子只能聽懂疊字,或是覺得孩子說話好玩,於是模仿起了兒童化的語言,從而拖延了孩子從說單詞-多詞-完整句子這一過程。正確的做法是,用正常的語言和孩子進行交流,為孩子規範引導。

教育孩子無小事,細節處處皆學問。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勤思考,多感知,覺得自己棒棒的呢!

久而久之,一會失去孩子信任,破壞孩子安全感,二則教孩子學會說謊。

8、推卸責任

多多跑得飛快,一不小心撞到桌子上,爺爺立即抱起多多,一邊安慰一邊打桌子說:“桌子壞桌子壞,誰讓你撞到我家寶貝的!”多多也跟著敲打起桌子。 孩子摔倒是因為他自己沒有看清楚,爺爺不借機教孩子走路一定要注意腳下,反而把責任推給了桌子。於是孩子一是學會推卸責任,二是在打桌子的影響下學會了暴力。這絕不是小題大做,孩子眼裡並無小事,處處細節皆可模仿。

9、強裝百科全書

“媽媽,這是什麼?”來我家做客的豆豆指著我的哺乳枕問。“這是為了擋住小妹妹不讓妹妹掉下去的東西。”“哦。可它是圓的,怎麼擋住妹妹呢?”“你怎麼那麼喜歡東問西問?”豆豆媽媽不耐煩地說。

豆豆媽媽並不認識哺乳枕,只是隨便編造了一個功能介紹給豆豆,天真的豆豆則信以為真。今天是哺乳枕,明天有可能是更多的其它東西。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面對自己不瞭解事物,我們與其敷衍孩子,不如從家長的神壇上走下來,和孩子一起去探究。這樣不僅建立了更親密的親子關係,還教會孩子如何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

10、使用兒童化的語言

“寶寶吃飯飯了!”“來,穿鞋鞋!”“不不來了,快叫不不!”(寶寶平時發音不清楚,把姑姑叫“不不”) 寶寶的聽覺辨識能力和發音器官協調有限,說疊字、發音不標準,是他們初學說話階段的特定表現。很多家長卻以為孩子只能聽懂疊字,或是覺得孩子說話好玩,於是模仿起了兒童化的語言,從而拖延了孩子從說單詞-多詞-完整句子這一過程。正確的做法是,用正常的語言和孩子進行交流,為孩子規範引導。

教育孩子無小事,細節處處皆學問。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勤思考,多感知,覺得自己棒棒的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