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是“敏感期”在作怪,別誤解孩子了!

1

今天帶涵涵去城市運動公園玩, 滑滑梯跟前有很多孩子。 其中一個男孩大約2歲多點, 她媽媽形影不離地跟著寶寶在低一點的滑梯上玩, 並且不允許孩子爬高點兒的那個。 她給孩子劃定了固定的範圍, 超出她規定範圍的地方, 寶寶就不能去。

我在旁邊看的挺著急, 心想著涵涵一歲多點去遊樂場, 在我陪著她玩了一遍滑滑梯、獨木橋等設施後, 就基本沒再去管過她。 現在雖然她的膽子不見得有多大, 但卻樂意自己去探索很多事情。

媽媽們肯定都記得寶寶爬高上低的那段令人頭疼的日子。 爬窗臺,

Advertisiment
爬桌子, 爬樓梯, 看得人心驚膽戰。 也一定記得寶寶對很多小洞洞感興趣, 會拿東西去塞。 就像涵涵他們幼稚園的老師說的一樣, 如果孩子放學後有什麼東西找不到了, 她們一般會在寶寶午睡時睡的床上那個洞洞裡找, 一準兒能找到。

還有把積木壘高了, 再推到, 然後接著再壘高、再推倒;把東西扔掉, 讓大人撿回來, 然後再扔掉……這些都是寶寶在過“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一直持續到6歲。 這一時期對空間的探索, 是孩子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一個突破極限的過程。

所以, 如果可以的話, 最好不要過多地去限制。 比如在遊樂場玩滑滑梯這件事, 遊樂場地面鋪的都是軟地墊, 家長如果實在不放心, 可以站在稍微遠點的地方盯著,

Advertisiment
但別限制孩子太多, 讓他不敢去探索。

當然也不要過度焦慮, 見孩子稍微有點不平衡了, 就趕緊抱下來, 或者立刻用手去扶, 這樣做反而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危機感, 破壞寶寶自我保護的能力。

2

那天帶涵涵去小雁塔玩滑板車。 她看到一個小朋友在那裡玩皮球, 就也想要玩。 我鼓勵她自己去跟小朋友溝通, 她跑過去給人家說了幾句話後, 倆孩子一起玩皮球了。 玩著玩著那個小女孩累了, 不想玩了, 就坐在凳子上歇著。 可涵涵還想玩, 女孩的媽媽就讓她把球給涵涵玩。 結果小女孩不肯, 她媽媽就取笑著說:“小氣鬼, 真自私!”

我趕緊對涵涵說:“你如果想玩, 可以拿你的玩具去交換試試。 ”然後涵涵就拿滑板車把球給換來了。

Advertisiment

在“佔有敏感期”內強迫孩子去分享, 這是很殘酷的行為。 也不要隨意給娃貼上“小氣”和“自私”的標籤。 不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這是本分, 不是小氣。 沒有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 而傷害別人的利益, 這也不叫“自私”。

兒童在一出生是, 他是沒有自我的, 他和世界是渾然一體的,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 在這個建構的過程中, 最初兒童是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 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 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 兒童才能夠感覺到“我”的存在, 這也是兒童的自我誕生的標誌。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所以, 你看寶寶佔有實際物體的根本是為了獲得佔有物背後的那個“自我”, 而不是為了那個物體本身。

Advertisiment

因此, 當孩子很嚴格認真的去規定這個“我的”, 那是“你的”的時候, 不要去譴責, 也不要為了面子強迫他去分享, 更不要貼各種標籤。

因為你的行為很可能會阻礙了他對自我的構建, 關於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涵涵媽在《6歲前一定得培養孩子的這種意識》一文中有詳細說明。 而且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佔有物, 那麼他就會忘記當初佔有的本意, 而把注意力集中於佔有物本身, 從此“佔有”或許會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比如有的人因為從小被強迫分享, 他一方面內心會非常想要一樣東西, 而表面卻要“大度”地謙讓出去。 結果導致糾結不已, 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

所以, 如果你能夠育兒先育己, 瞭解了孩子的敏感期那最好。

Advertisiment
如果不能, 就不要用我們成人的思維來考慮孩子的行為, 而是要給足他愛和自由, 讓寶寶自由地去過渡。 只要他不危害到環境, 不打擾到他人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