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身上的問題都可以從父母那兒找到源頭。 所以, 當你看到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 不要急著責備孩子, 先想一想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妥才會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呢?
1. 一個悲傷的故事
以前我在愛爾蘭上班的時候,
遇到過一個很奇葩的德國同事。
當時他剛加入公司,
部門經理帶著他和同事們一一打招呼的時候,
他和每個人只說了一句“Hi, I am Markus.”就沒有下文了,
而且表情拘束,
雙手不知道往哪放。
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話少。
後來工作中多次與他打交道,
經常是我說好幾句話,
Advertisiment
這完全不符合我心目中對歐美人的印象啊!我之前幾年見過的歐美人, 不管從事什麼職業, 不管是學理科還是文科, 不管讀沒讀過大學, 幾乎個個都口齒伶俐, 善於表達, 表情到位, 擅暖場, 人來熟, 很多時候明明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問題他們非要劈裡啪啦地講個不停……可是為什麼Markus不這樣呢?辦公室裡已經開始有同事私下用weird來形容他。
我是他的上司, 和他共事得比較多, 知道他是一個認真工作, 有責任心的人。 出於好奇, 也出於希望理解他的行為, 就找機會和他深聊了一下。 這一聊才發現又是一個家庭悲劇。 Markus說他的父母感情不好, 一直想離婚, 但因為賺錢少, 一直湊合著過。 父母在家很少語言交流,
Advertisiment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侵權將立即刪除
聽完Markus的故事, 我感到唏噓不已, 原來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德國。 後來我把他的經歷告訴了幾個親密又信任的同事朋友,
Advertisiment
每一個看起來很奇葩, 不懂社交, 不懂語言溝通的藝術,
Advertisiment
孩子的一切問題, 都可以追溯到父母那裡。
我們究竟誤讀了孩子多少次
帶悠悠去德國兒科診所體檢的時候,
當醫生拿出聽診器正準備聽她的心肺時,
Advertisiment
抽血檢查的時候,
醫生拿出彩色帶子準備系在悠悠的胳膊上,
悠悠又抓著不放,
醫生馬上叫護士再拿一根來,
之前的一根就留給悠悠玩了,
正好轉移了她對打針的注意。
試想一下,
上述情況中,
如果德國醫生不是順著悠悠的意願,
而是試圖跟她講她聽不懂的道理,
或者是把工具生硬地從孩子手裡直接奪過來,
換來的可能是孩子的反抗或者哭鬧,
那麼隨後的體檢工作也將因孩子的不配合而變得困難重重,
嚴重的還可能讓孩子對醫院留下負面印象,
以後只要一說起體檢,就產生抗拒心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叛逆不聽話,而是我們設置的限制太多。
孩子想自己穿鞋,那就順著他唄。即使動作太慢,總是穿反,那也是TA學習與成長的必經過程。
孩子想按電梯,那就把按電梯的機會都留給TA唄。怕弄髒手,隨身帶上濕紙巾擦乾淨難道不是比壓制孩子更好的選擇嗎?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我們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
喂寶寶吃飯的時候,TA突然想要你手上的勺子?那就把勺子給TA唄,自己再去廚房拿一把。寶寶只是想研究一下這把勺子或者想嘗試自己吃,你用得著跟孩子拔河直到把TA氣哭嗎?
孩子坐在餐椅上,把手上的勺子丟到地上,媽媽給撿起來了,TA又丟地上,再撿,再丟,還一直咯咯笑……TA是在整媽媽嗎?哦不,TA是在做神奇的重力實驗呢!你憑什麼就斷定嬰兒一生下來就知道重力的作用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要故意惹怒家長,而是我們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解讀孩子的行為。
吃飯的時候,孩子把食物或水在兩個碗裡倒過來倒過去,多半是因為TA已經吃飽了。那不如給TA兩個塑膠碗和一杯大米(或水),讓TA去浴盆裡倒個夠啊。孩子明明是在刻苦地練習新技能,你為什麼要認定TA是在調皮搗蛋呢?
剛剛收拾好的積木,又被孩子一股腦全部倒出來?TA是嫌媽媽不夠累嗎?哦不,TA剛剛把一顆小珠子掉進去了,不知道用什麼更好的方法能拿出來,只好把整桶積木都倒出來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父母自尋煩惱。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源於我們不懂孩子,源于我們對孩子行為和情緒的錯誤解讀。一般情況下,極少會有孩子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故意做出破壞性行為,除非TA感到被限制、被挑釁、不被尊重或得到的關注不夠多。當你看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請不要急著做誅心之論。在你弄清楚事情之前,請永遠先假設孩子的動機是好的,只是缺少恰當的表現方式。
自我意識覺醒
都說“可怕的兩歲”,可悠悠媽卻覺得剛剛自我意識覺醒、特別喜歡充能幹的兩歲寶寶最可愛。一歲的時候太糊,三歲又懂得太多,恰恰是兩歲的時候懵懵懂懂,天天get到新技能,嘴裡動不動就蹦出新詞兒和句子,一下賣萌一下耍脾氣,分分鐘把大人逗得又氣又笑的狀態最可愛。說可怕的,很可能是還沒掌握與兩歲娃的相處之道哦。
俗話說“三歲看大”,不是沒有道理。孩子大概從一歲多開始認識自己,到三歲初步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兩歲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心理成長以及父母對待孩子“叛逆”行為的態度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兩歲孩子說得最多的不是“我要…”,就是“我不要…”,幾乎句句都以“我”開頭。
開始拒絕穿你為TA挑選的衣服,而要自己選擇款式和顏色, “不要長褲!穿短褲!”。
家裡的玩具誰要是摸了會馬上跑過去說 “我的,都是我的!”,反復確認。
上下樓梯的時候堅決不要人扶,誰要是敢伸手過去幫忙,必收到好心沒好報的“走開!自己走!”
洗手的時候,媽媽不小心先把水龍頭打開了,結果孩子暴跳如雷,邊哭邊喊“自己開!自己開!” 命令媽媽把水龍頭關上…
身高剛剛可以夠到門把手了,於是主動承擔了家裡所有的開門關門任務,你絕對不能跟孩子搶!就算你一時忘記把門打開了,小小孩也會提醒你“關上!關上!我來開!”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是心理發育健康的標誌。小小孩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可以決定事情的發展走向,我不必事事都聽父母的安排,我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與螞蟻的最大區別是,人有自我意識而螞蟻沒有,低等動物都沒有自我意識,它們的行為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類具有理性思考分析和反省的能力,這得益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兩歲的孩子開始有主見,敢於表達自我,敢於對大人說“不”是優點,而不是缺點。孩子正是通過說“不”來試探自己的能力極限和父母的底線。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長為自信自尊,敢於給出見解,能獨立思考,不啃老的人,那麼這個優點應該得到父母的支援和小心保護。
怎麼做呢?順著孩子!允許孩子以TA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即使你看不懂,即使你覺得很幼稚,但孩子有自己主導事情的權利,也只有通過試錯孩子才能成長。孩子以後是否敢於在別人面前表達想法,敢於向老師提問,敢於向權威尋求幫助,與父母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階段是否給予足夠多的允許息息相關。
讓TA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讓TA自己開水龍頭,甚至換尿布的時候TA非要看一眼自己拉的便便,那你也得讓TA看!(孩子難道沒有觀察自己便便的權利嗎?)如果孩子最近迷上了開門關門,你可以通過演戲的方式故意為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比如向孩子求助:看媽媽兩隻手都拿了東西,沒有手開門了,你能不能幫媽媽開開門呀?讓孩子的新近技能派上用場能極大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促進TA學習新技能的動力。
如果說一個孩子成不成“才”是一半靠基因一半靠環境的話,那成不成“人”是百分百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每多打壓一次孩子的探索行為,TA的主觀能動性就減少一點點;你每多忽視一次孩子的感受,TA的心門就對你關閉多一點點;你每多貶低一次孩子,TA的自我認知就會降低一點點……
那我們就該事事都順著孩子了嗎?當然不是。孩子需要邊界來獲取安全感。
那怎麼把握度呢?什麼事該順著?什麼事不能順?請想一想紀律與規則的區別 。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問一問自己,我這麼做到底是為了方便自己,滿足自己的控制欲,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涉及到安全、健康、道德與教養方面,我們要堅持原則。其它方面大可以自行斟酌鬆動。畢竟,我們養育孩子不是為了教會他們服從,而是為了讓他們成長為羽翼豐滿有能力應對風雲變幻的獨立人。我們,有責任為孩子做好離開父母走進社會的準備。
瑞敏兒童教育資源
微信號:amttcc
以上內容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郵箱:kf@mama.cn),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下載APP,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媽媽的世界只有媽媽懂!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叛逆不聽話,而是我們設置的限制太多。
孩子想自己穿鞋,那就順著他唄。即使動作太慢,總是穿反,那也是TA學習與成長的必經過程。
孩子想按電梯,那就把按電梯的機會都留給TA唄。怕弄髒手,隨身帶上濕紙巾擦乾淨難道不是比壓制孩子更好的選擇嗎?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我們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
喂寶寶吃飯的時候,TA突然想要你手上的勺子?那就把勺子給TA唄,自己再去廚房拿一把。寶寶只是想研究一下這把勺子或者想嘗試自己吃,你用得著跟孩子拔河直到把TA氣哭嗎?
孩子坐在餐椅上,把手上的勺子丟到地上,媽媽給撿起來了,TA又丟地上,再撿,再丟,還一直咯咯笑……TA是在整媽媽嗎?哦不,TA是在做神奇的重力實驗呢!你憑什麼就斷定嬰兒一生下來就知道重力的作用呢?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要故意惹怒家長,而是我們習慣了用成人思維去解讀孩子的行為。
吃飯的時候,孩子把食物或水在兩個碗裡倒過來倒過去,多半是因為TA已經吃飽了。那不如給TA兩個塑膠碗和一杯大米(或水),讓TA去浴盆裡倒個夠啊。孩子明明是在刻苦地練習新技能,你為什麼要認定TA是在調皮搗蛋呢?
剛剛收拾好的積木,又被孩子一股腦全部倒出來?TA是嫌媽媽不夠累嗎?哦不,TA剛剛把一顆小珠子掉進去了,不知道用什麼更好的方法能拿出來,只好把整桶積木都倒出來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父母自尋煩惱。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源於我們不懂孩子,源于我們對孩子行為和情緒的錯誤解讀。一般情況下,極少會有孩子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故意做出破壞性行為,除非TA感到被限制、被挑釁、不被尊重或得到的關注不夠多。當你看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請不要急著做誅心之論。在你弄清楚事情之前,請永遠先假設孩子的動機是好的,只是缺少恰當的表現方式。
自我意識覺醒
都說“可怕的兩歲”,可悠悠媽卻覺得剛剛自我意識覺醒、特別喜歡充能幹的兩歲寶寶最可愛。一歲的時候太糊,三歲又懂得太多,恰恰是兩歲的時候懵懵懂懂,天天get到新技能,嘴裡動不動就蹦出新詞兒和句子,一下賣萌一下耍脾氣,分分鐘把大人逗得又氣又笑的狀態最可愛。說可怕的,很可能是還沒掌握與兩歲娃的相處之道哦。
俗話說“三歲看大”,不是沒有道理。孩子大概從一歲多開始認識自己,到三歲初步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兩歲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心理成長以及父母對待孩子“叛逆”行為的態度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兩歲孩子說得最多的不是“我要…”,就是“我不要…”,幾乎句句都以“我”開頭。
開始拒絕穿你為TA挑選的衣服,而要自己選擇款式和顏色, “不要長褲!穿短褲!”。
家裡的玩具誰要是摸了會馬上跑過去說 “我的,都是我的!”,反復確認。
上下樓梯的時候堅決不要人扶,誰要是敢伸手過去幫忙,必收到好心沒好報的“走開!自己走!”
洗手的時候,媽媽不小心先把水龍頭打開了,結果孩子暴跳如雷,邊哭邊喊“自己開!自己開!” 命令媽媽把水龍頭關上…
身高剛剛可以夠到門把手了,於是主動承擔了家裡所有的開門關門任務,你絕對不能跟孩子搶!就算你一時忘記把門打開了,小小孩也會提醒你“關上!關上!我來開!”
以上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體現,是心理發育健康的標誌。小小孩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可以決定事情的發展走向,我不必事事都聽父母的安排,我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與螞蟻的最大區別是,人有自我意識而螞蟻沒有,低等動物都沒有自我意識,它們的行為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類具有理性思考分析和反省的能力,這得益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兩歲的孩子開始有主見,敢於表達自我,敢於對大人說“不”是優點,而不是缺點。孩子正是通過說“不”來試探自己的能力極限和父母的底線。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長為自信自尊,敢於給出見解,能獨立思考,不啃老的人,那麼這個優點應該得到父母的支援和小心保護。
怎麼做呢?順著孩子!允許孩子以TA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即使你看不懂,即使你覺得很幼稚,但孩子有自己主導事情的權利,也只有通過試錯孩子才能成長。孩子以後是否敢於在別人面前表達想法,敢於向老師提問,敢於向權威尋求幫助,與父母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階段是否給予足夠多的允許息息相關。
讓TA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讓TA自己開水龍頭,甚至換尿布的時候TA非要看一眼自己拉的便便,那你也得讓TA看!(孩子難道沒有觀察自己便便的權利嗎?)如果孩子最近迷上了開門關門,你可以通過演戲的方式故意為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比如向孩子求助:看媽媽兩隻手都拿了東西,沒有手開門了,你能不能幫媽媽開開門呀?讓孩子的新近技能派上用場能極大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促進TA學習新技能的動力。
如果說一個孩子成不成“才”是一半靠基因一半靠環境的話,那成不成“人”是百分百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每多打壓一次孩子的探索行為,TA的主觀能動性就減少一點點;你每多忽視一次孩子的感受,TA的心門就對你關閉多一點點;你每多貶低一次孩子,TA的自我認知就會降低一點點……
那我們就該事事都順著孩子了嗎?當然不是。孩子需要邊界來獲取安全感。
那怎麼把握度呢?什麼事該順著?什麼事不能順?請想一想紀律與規則的區別 。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問一問自己,我這麼做到底是為了方便自己,滿足自己的控制欲,還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涉及到安全、健康、道德與教養方面,我們要堅持原則。其它方面大可以自行斟酌鬆動。畢竟,我們養育孩子不是為了教會他們服從,而是為了讓他們成長為羽翼豐滿有能力應對風雲變幻的獨立人。我們,有責任為孩子做好離開父母走進社會的準備。
瑞敏兒童教育資源
微信號:amttcc
以上內容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郵箱:kf@mama.cn),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下載APP,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媽媽的世界只有媽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