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是傷害孩子的"絕招",別說你也會分享

母女之間隔閡多深, 才讓一個媽媽用全民娛樂的代價, 讓女兒和准女婿蒙羞?

張靚穎一家的隱私, 身為吃瓜觀眾, 我們無從得知真相。 但她母親這種公開羞辱孩子的方式, 卻是很多父母慣用的管教手段。

帶孩子試聽英語課, 上廁所時在衛生間遇到一對母子。 媽媽一邊給孩子換褲子一邊劈頭蓋臉地罵:“你看看你, 都四歲了還尿褲子, 沒有一個小朋友像你這樣沒出息。 在幼稚園老師煩你, 在家老給我們添堵, 現在丟人丟到課堂上來了……”

看到我們進來, 那位媽媽並沒有停止對孩子的羞辱。 看到喆同學,

Advertisiment
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指責:“看這個小朋友比你矮半頭, 都知道上廁所小便, 反正我沒帶換洗衣服, 你就濕著穿吧!”

孩子可能被罵皮了, 眼神一片茫然, 沒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靈光。 看著幼小的他, 我有些心疼, 忍不住說了句:“我們家孩子夜裡也在穿尿不濕呢, 給他們時間, 一定可以自主如廁的。 ”

媽媽看了我一眼, 沒吭聲, 連拉帶扯把孩子弄走了。

或許, 這位媽媽覺得孩子太小, 沒有自尊心, 不懂得羞恥感, 才任性責駡。

或許, 她覺得當眾說教可以讓孩子記憶深刻, 更有助於他改掉尿褲子的“壞毛病”, 才做嚴母。

不管哪種, 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不被媽媽認可的孩子, 是這個世界上最孤單、最無助的人群, 他們小時候無法構建自我,

Advertisiment
長大以後更容易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一再委曲求全。

我小時候, 因為大部分父母工作忙, 家裡孩子也多, 對孩子教育的標杆是聽媽媽話、為了父母的辛苦要學習好、聽話不惹事, 心理層次的需求幾乎從未考慮。

小學三年級某節課, 我做完老師佈置的卷子, 突發奇想和同桌打起撲克牌。 媽媽有事去學校找爸爸, 路過我教室窗戶, 看到我不務正業、誘導同桌搗亂課堂紀律。 直接沖到教室, 把我拎到講臺上, 不顧趕過來的老師的極力勸阻, 當著全班同學的面, 啪啪啪給我三個清脆的耳光, 一邊打一邊說:“讓你來是上學的, 不是搗亂的……”

我大腦一片空白, 硬忍著沒哭出來。 當時我10歲, 時間過去二十幾年, 我依然記得當時的想法:怎麼沒有個洞讓我鑽進去,

Advertisiment
太丟人了!她肯定不是我親媽, 我以後再也不要喊她媽媽了!

那天放學, 我在家門口徘徊了一個多小時。 爸爸發現異常, 出門尋我, 才發現縮在大門口的我。 他看到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你上課打牌不對, 應該得到嚴厲批評, 但你媽當眾打你也不對, 我回去會和她談談這件事。 ”瞬間, 我憋了整整一下午的眼淚傾泄而出, 委屈情緒才得已釋放。

當時心理上的奇妙變化我記得很清楚。 一下午都想斷絕母女關係的我, 瞬間變成了對“上課打牌不對, 要好好學習”的自我反思與激勵。

一個朋友, 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學五年級, 她開始偷偷看哥哥姐姐的故事會和言情小說。 她媽媽覺得看閒書會耽誤學習,

Advertisiment
和她鬥智鬥勇, 逼得她只能半夜縮被窩裡打手電筒看(這事我也幹過)。 有次看著看著睡著了, 過來叫她起床的媽媽掀開被窩, 發現了電量已經用光的手電筒以及小說, 怒不可遏, 直接把書撕掉。 又翻箱倒櫃, 把所有和學習無關的書找出來, 拿到單元門口一把火燒了……

整棟樓的人, 都看到了這場母女大戰。 從此, 課外讀物從她的世界裡消失, 語文一直很好的她成績直線下滑。 直到現在, 她還偶爾和我念叨:“如果當初我媽不那麼逼我, 說不定我也開公眾號, 成網紅了, 她一把火燒毀了我的作家夢想啊。 ”

那個時代, 每個孩子都遇到過父母帶來的羞恥感吧?

比如為了買喜歡的東西偷拿父母的錢, 會被當成反面教材和親友交流;比如在日記裡寫喜歡哪個男生,

Advertisiment
被發現之後被當成“壞孩子”;比如老師告個狀, 家長不問原因劈頭蓋臉直接罵一頓……

偶爾被當眾懲罰的孩子, 隨著年齡變大, 心理的創傷會漸漸自愈;而經常被羞恥感包裹的孩子, 輕則變得敏感、多疑、自我封閉, 重則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沒有自信, 心靈之門永遠對親愛的父母關閉。

所以, 我從來不覺得“知恥而後勇”是至理名言。

羞恥感給孩子帶來的是“我這個人不行”的意念傳達, 而非“這件事沒做好, 下次注意改進就行”。

恥辱從來不是一個孩子甚至一個人進步的催化劑, 對一個失敗事件的反思及內在的修正力量才能讓一個人越來越棒。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 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過年時和同學小聚,聊天說到畢業十幾年,還能記起哪些老師。一個同學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初二的數學老師,那年為了考前三名,他考試時準備了小抄,剛拿出紙條想抄答案,數學老師就發現了他的伎倆,但她只是快步走過來,經過他時敲了敲課桌,沒抓他現形,更沒給他記過。

善意的提醒,維護了我那個同學的尊嚴,也給了他反思的機會。從那以後,上學也好,工作也罷,他從來沒有再耍過小聰明。這種保護式的批評引導,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技巧。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黃帝內經育胎智慧》這“七不責”,也給出了批評孩子的禁忌,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過年時和同學小聚,聊天說到畢業十幾年,還能記起哪些老師。一個同學說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初二的數學老師,那年為了考前三名,他考試時準備了小抄,剛拿出紙條想抄答案,數學老師就發現了他的伎倆,但她只是快步走過來,經過他時敲了敲課桌,沒抓他現形,更沒給他記過。

善意的提醒,維護了我那個同學的尊嚴,也給了他反思的機會。從那以後,上學也好,工作也罷,他從來沒有再耍過小聰明。這種保護式的批評引導,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技巧。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黃帝內經育胎智慧》這“七不責”,也給出了批評孩子的禁忌,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