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樣做,讓孩子和你掏心窩子說話

時常聽到有父母抱怨:孩子不願意把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告訴自己, 對孩子的思想不瞭解, 所以無法真正地去面對和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那麼, 父母如何做, 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 願意與父母交流呢?

讓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 首先要立足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民主的家庭氛圍。 很多父母總是居高臨下, 對孩子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把說教當成溝通, 要求孩子絕對地聽話、服從。 孩子說的話、做的事, 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志或期待, 就會批評、訓斥, 甚至打罵孩子。 試想, 這種緊張的親子關係和缺乏民主自由的家庭環境,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既缺少表達真實自我的空間和機會, 也缺少表達內心世界的動力和能力, 又怎麼會願意和父母溝通?溝通不是說教。 溝通是雙向的, 關注回饋, 說教是單向的, 自說自話;溝通秉持同理心, 立足換位思考, 而說教是固執己見, 自以為是;溝通是從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出發思考問題, 而說教是從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出發;溝通是讓孩子理解, 目的是解決問題, 說教的目的是要證明孩子是錯的, 要求孩子聽從。

這幾年, 媒體曝光了幾起幼稚園老師虐☆禁☆童案, 中小學老師性侵案,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受到傷害卻不告訴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親子關係不夠好, 父母對孩子缺乏基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Advertisiment
一個在家被父母“欺負”慣了的孩子, 怎麼可能在外不受欺負?相反, 當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接納和愛是無條件時, 就不會擔心自己說出的話父母不喜歡, 或不符合父母的期待, 從而可以坦誠與父母交流。

讓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 父母還要掌握基本的溝通原則和技巧。 讓我們通過幾個常見的家庭場景, 看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從學校回來說:“媽媽, 今天球賽我進了一個球!”你說:“看你一身汗, 快去洗洗!”孩子說:“爸爸, 我想玩會兒電腦。 ”你說:“學校今天教什麼了?”孩子說:“媽媽, 我成績拿了優秀。 ”你說:“其他人呢?”顯然, 父母並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沒有真正的傾聽、互動和交流,

Advertisiment
是典型的“溝而不通”。 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說教, 慢慢就會陷入煩躁、焦慮, 甚至出現逆反和抵觸, 失去了和父母交流的意願和動力, 關閉溝通的大門。

再者, 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情緒不佳時, 總是急著逼問孩子“為什麼”“怎麼了”, 然而, 受制於自身認知和表達能力, 孩子很難清晰描述出自己“怎麼了”。 逼問本身就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否定和不信任, 認為自己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 這會給孩子更大壓力, 讓孩子既說不清, 也不願意說。

關注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承認孩子的願望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當孩子有表達意願時, 給予無條件的關注和積極的傾聽。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 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肯定孩子的邏輯:“媽媽知道你很生氣。

Advertisiment
”“哦, 你是這樣想的!”孩子更容易和一個接納他感受的人, 而不是否定他的情緒或逼著他做出解釋的人溝通。 例如, 當孩子因為心愛的金魚死了而哭泣不止時, 你說:“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10條。 ”孩子會哭得更厲害, 因為爸爸不理解他的感受。 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 失去一個好朋友是很難過。 ”孩子是不是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唯有先通情, 才能達理;情不通, 理則不達。

除了掌握必要的溝通原則和技巧外, 恰當的溝通步驟也會提升溝通的效果。 我個人遵循的溝通步驟:1.積極地關注和傾聽。 蹲下身子, 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 這本身就會創造出一個安全、尊重和信賴的環境,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能釋放情緒, 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2.接納。 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 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 逐步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 3.換位思考, 或者說同理心。 努力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 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世界, 感受他們的內心。 4.描述。 不要急著給建議, 先界定問題, 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5.啟示。 在必要時, 給出你的不同建議, 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 讓孩子去做選擇。

不要一味抱怨孩子不願意與我們溝通。 孩子是一面鏡子, 只是以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和方式, 在對待我們和這個世界而已。 期待孩子有什麼改變, 先讓我們自己改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