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1:要多多理解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渴望父母不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 而且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現實生活中, 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於得不到父母的很好理解而造成的。
有一個6歲的孩子, 剛從奶奶家回到父母身邊。 有一天, 媽媽炒了一盤雞蛋, 端到桌子上後, 接著進廚房繼續炒別的萊。 等媽媽再次來到桌旁時, 孩子已把雞蛋吃得精光。
媽媽並未責駡他, 只對他說:“父母都還沒有吃, 你怎麼可以一個人把雞蛋都吃光了呢?”
孩子不吭聲, 卻在一旁悄悄掉眼淚。 媽媽問:“你這孩子怎麼這樣,
Advertisiment
一個好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雄辯的批評家更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 在充分瞭解了孩了所思所想之後, 父母可以對孩子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判斷進行修正, 可以明確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斷是不對的, 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 但在否定孩子的同時, 父母也有必要表達出對他的充分理解。
孩子如果感覺父母的態度是和藹可親的, 對自己是能夠理解的, 是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的, 他自然也會樂丁考慮父母的意見, 而不會不假思索地與父母對著幹了。
Advertisiment
建議2:冷靜處理孩子的逆反
對於孩子出現的各種叛逆問題, 父母一定要冷靜處理。
揚凱格聽孩子的老師說, 他剛上初中的兒子有早戀傾向。 楊凱格沒有直接問兒子有無此事, 而是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機會, 順便提及此事。 兒子坦然地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原來是他和一個女同學有次在放學路上解了一道難題, 還有一次在僻靜處說了幾句話, 由此引起一些同學的非議。 那個女弦還給他寫了幾張紙條, 其中有這樣幾句話,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說去!”“不要怕, 請到我家來。 ”就是這些很簡單、很正常的交往。
楊凱格很理智地找到女弦家瞭解情況, 從女孩父親那裡得知, 兒子說的完全是事實。 女孩的父親說:“她有很多朋友,
Advertisiment
就這樣, 兩位父親達成了共識, 自從兒子去了女孩家上晚自習以後, 情緒高漲, 成績直線上升。
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 當他對大人的管教不服氣時, 可能會情緒比較激動, 可能會沖大人發脾氣, 可能會有過激的言語和行動。 這時, 父母千萬不要跟著孩子一起急, 要想辦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緒。 可以先把事情暫時放一放, 等到孩子心平氣和之後, 父母再來和他說道理。
建議3:批評孩子要把握分寸
要想減少孩子的逆反情緒, 父母不能濫用批評。 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評孩子時要分清場合, 不要當眾尤其是當著孩子同學和朋友的面批評孩子;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