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樣逗寶寶要不得

1.慫恿孩子做“壞事”。 爸爸逗3歲的一凡:“你去打媽媽, 打一下給一顆糖。 ”一凡打了媽媽一下, 高興地給爸爸報告:“打著了, 媽媽嚇呆了。 ”爸爸於是給她一顆糖。

有的家長逗孩子玩, 鼓勵他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比如打人、搶別人東西等, 這會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助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自我判斷力弱, 會誤認為家長鼓勵的行為都是正確的, 不利於寶寶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2, 故意搗亂。 4歲的雯雯正在搭積木, 幹得津津有味, 一座漂亮的城堡即將搭成。 這時爸爸逗她玩, 把搭城堡尖頂的那塊積木拿走了。 雯雯生氣地哭了。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故意和孩子對著幹, 搶孩子的東西, 讓孩子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 有意惹孩子生氣, 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尤其是家長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這樣做時。

3.先逗哭後逗笑。 3歲的陽陽拿著巧克力正準備吃, 爸爸逗他玩, 搶過來, 假裝自己要吃, 陽陽急得哭了。 爸爸又扮鬼臉, “變”出一堆零食給他, 陽陽又笑了。

大人逗寶寶, 往往先逗哭後哄笑, 讓孩子情緒轉換太快。 孩子的情緒是由大人的“引逗”牽引, 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喜怒無常就難以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體驗, 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4.用“物質滿足”逗孩子開心。 媽媽為了逗樂樂開心, 先拿出兩塊餅乾, 他不要。 媽媽給他桃子, 還不要。 最後只好拿出他愛吃的薯條, 他開心地笑了。

Advertisiment

許多大人哄寶寶會施愛過多, 直到孩子滿意為止。 時間一長, 孩子就會悟出門道:只要他不滿意, 家長就會給他更多的關注和物質。 這就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塑造出任性、依賴、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 寶寶還會學會“見風使舵”, 在“被逗”行為多次強化後, 他們就會發現:只要討大人歡心, 就會得到獎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