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
我要談得是父輩們的育兒遺憾。
又很慶倖,
因為悟覺,
我可以早些拒絕這種遺憾。
前段時間一篇帖子在朋友圈裡轉得很火,
“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都不是。
我們只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
”如果沒有孩子,
我也許不會附擁點贊,
因為我仍舊活在一個需要取悅父母、公婆和親戚的孩子般的世界,
也許你會說,
你何必如此,
你年近三十。
但是,
我需要說的是,
這件事無關年齡,
太少有人做到只活自己。
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
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需要追溯到三歲以前,
Advertisiment
可悲的是,
三歲以前我們沒有記憶。
上了幼稚園,
我們就開始討好老師,
以期老師在家長面前的表揚,
小學爭班幹,
中學爭重點,
大學爭名校,
工作爭體面,
這些事情並不可怕,
因為自尊心和進取心是人的天性,
可怕的是,
我們並沒有關注自身是不是適合名校適合班幹適合某份貌似體面的工作,
我們為父母爭面子是不是以犧牲自己的快樂作籌碼。
更可怕的是,
我們如果一直犧牲內心的快樂取向,
我們就成為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然後每天睜眼做著不喜歡的工作,
枕邊躺著不愛的人,
花錢為不痛快買單,
在公婆和父母期望的時間段,
要一個屬相吉祥的孩子,
個別還要為性別擔驚受怕到足月。
然後再開始一輪耳提面命的殷殷教導。
Advertisiment
我們這一代多是獨生子女,
父母的可愛之處是大多會在能力範圍內給我們創造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
但他們受歷史影響其實早就失去了聽從內心的能力,
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應該怎樣關心我們是否會開心。
這實在是我們彼此人生的莫大遺憾。
革新的力量只言片解不足支撐,
但理性與反思至少可以讓我們做一個痛苦終結者。
我們總說要孩子快樂長大,
那首先不應讓孩子失去本我。
我們不可以以降低他(她)的智力因素與道德因素為代價,
奴役於我們的感受,
人自身能適應充滿不信任和敵意的文化,
但他對這種適應的反應是變得軟弱與缺乏獨創性;人自身能適應壓抑的環境,
但在這種適應中,
Advertisiment
人發生了神經病。
兒童的意識發育和語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
很多東西想到了,
但說不出來,
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差距。
這需要母親更多的體貼與耐心,
與此相比,
簡單粗暴當然更省心省力,
但犧牲的將是兒童人格與意志的完整與健康。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
它處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
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
不該做哪些事,
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一個人長久快樂的前提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富足。
親子關係是一場深厚的緣分,
我們作為母親,
要給予強烈的親密陪伴,
必要的財力支持,
但這不足以要我們恒久包辦和佔有孩子的人生,
Advertisiment
以期其“知恩圖報”。
因為我們創造了孩子,
不只有責任讓她長大,
更有責任讓她幸福。
我們要懂得適時的陪伴與得體的退出,
既不能讓孩子童年貧瘠,
也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做母親,
是一場智慧與心胸的遠行。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活著,
孩子首先是為“童年”而活著。
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
不要讓他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