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寶寶的便便來調整餵養方式

很多媽媽在寶寶增添輔食的時候, 常常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 要不就是不敢喂太多, 寶寶總是吃不飽;要不就是喂的太多了, 寶寶總是會吃撐了。 那麼在為不同月齡的嬰兒嘗試添加各種輔食的過程中, 如何瞭解嬰兒對輔助食品的消化情況, 進而改進輔食的製作和餵食的方法呢?母嬰專家指出, 可以通過寶寶的便便來調整餵養方式。

正常的大便是:喂母乳的嬰兒, 其大便的顏色呈金黃色軟狀;喂牛奶的嬰兒, 大便呈淺黃色發幹。

如果大便臭味很重, 這是對蛋白質消化不好;如果大便中有奶瓣, 是由於未消化完全的脂肪與鈣或鎂化合而成的皂塊;如果大便發散,

Advertisiment
不成形, 就要考慮是否輔食量加多了或輔食不夠軟爛, 影響了消化吸收。 如果發現糞便呈灰色、質硬、有臭味, 多表示牛奶過多, 糖分過少, 需改變奶和糖的比例。 人工餵養的嬰兒, 如果發現糞便呈深綠色黏液狀, 表示供奶不足, 嬰兒處於半饑餓狀態, 須加喂糖、米湯、牛奶、代乳品。

當嬰兒有病時, 也要酌情少加或不加輔食。 如果大便很幹, 可以適當再加些菜泥, 或者多喂一些蔬菜水或水果汁。 此外, 要注意大便的顏色, 如果給嬰兒吃了綠葉蔬菜, 大便可能有些發綠;如果給嬰兒吃了番茄, 大便有可能有些發紅。 這些都是正常的代謝反應, 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但是,

Advertisiment
當大便中出現黏液、膿血, 大便的次數增多, 大便稀薄如水, 說明嬰兒可能吃了不衛生或變質的食物, 有可能患了腸炎、痢疾等腸道疾病。 小小的嬰兒患了這種病, 家長當然不能掉以輕心, 應該留一點大便, 以便能在醫院及時得到化驗, 並根據病因及時為嬰兒治療疾病。

當嬰兒加喂了輔食後, 是否一定有助於其健康發育呢?

這裡有一個觀察嬰兒營養狀況的簡單方法, 這就是注意觀察嬰兒的皮膚顏色、光澤等反應。 嬰兒的面頰、背部、腹部、胳膊上部、大腿內側都含有一定厚度的皮下脂肪。

當嬰兒發生營養不良時, 皮下脂肪層會立即見少, 其消減的次序首先是腹部, 其次是軀幹、四肢, 最後是面頰部。 如果嬰兒發生了貧血, 面色、指甲、眼瞼都會蒼白。

Advertisiment
有的嬰兒皮膚上還會出現疙瘩或濕疹, 這往往是消化不好或對某種食物過敏引起的。

知道了通過寶寶的便便來調整餵養方式, 所以注意觀察嬰兒的大便情況就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正確餵養寶寶的話, 那麼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便便, 來檢查自己的餵養方式是否合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