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過遊戲,讓我們和孩子心靈相通

玩出感受, 玩出信任, 玩出進步, 玩出自我……讓我們用遊戲與兒童的世界接軌!

遊戲是玩, 能夠讓孩子快樂;遊戲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能夠説明孩子表達。 對於年幼的兒童來說, 要談心中的困擾很難。 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討論, 而是他們還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詞彙或思考技巧來表達。 這時候, 遊戲就成了通往孩子內心的橋樑。

通過遊戲, 解決孩子的問題

小孩很喜歡模仿別人, 比如模仿眨眼睛, 模仿瘸腿走路, 模仿結巴。 7歲的小安活潑可愛, 就是有一個毛病-總愛眨眼睛, 爸爸和媽媽為此非常苦惱, 帶他去看醫生也沒用。

Advertisiment
通過玩遊戲, 只用了一周時間, 就解決了問題。

小安很喜歡湯瑪斯火車和麵包超人, 我就買了兩個玩偶。 第一天, 我把玩偶放在他面前, 讓他選:“你玩一個, 我玩一個。 ”他選了湯瑪斯小火車。 接著, 我對玩偶說:“湯瑪斯小火車, 你知道小安最好的朋友是誰嗎?”小安說:“是佳佳。 ”我又對玩偶說:“湯瑪斯小火車, 你知道小安白天都做什麼嗎?”小安回答說:“知道呀, 小安在上課!”連續問幾個問題後, 我問:“湯瑪斯小火車, 你不能眨眼睛哦, 怎麼跟小安一樣?”小安很自然地說:“對啊, 小安是跟同學學著眨眼睛的……”通過玩玩偶, 我知道了小安眨眼睛的原因。 而在此之前, 爸爸和媽媽怎麼問他, 他都不肯說。

第二天, 我做了一個湯瑪斯小火車的面具,

Advertisiment
讓小安戴在臉上。 他當“火車頭”, 我是“車廂”;他在前面開, 我在後面輕輕轉動他的身體, 我們滿屋子開, 玩得特別開心!趁著他高興時, 我問他:“湯瑪斯小火車, 小安最愛的人是誰呀?”小安一邊高興地開火車, 一邊回答:“媽媽、爸爸、爺爺、奶奶!”我接著說:“湯瑪斯小火車, 你可要睜大眼睛好好開哦, 小安最愛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坐在車上, 不能讓他們受傷……”玩了一天后, 小安眨眼睛的頻率開始減少。 因為小安被賦予了“保護他最愛的人”的責任感, 在潛意識中, 他知道如果眨眼睛就不能保護他愛的人, 於是自我改變的動力與能力被激發了。 第三天, 我在小安的面前放了一面大鏡子, 小安可以透過鏡子看到後方的狀況, 更專注地“開車”, 再次強化自身的信念與能力,
Advertisiment
更大幅地減低眨眼頻率。 連續玩了一周的遊戲之後, 小安不再眨眼睛了。

分別時, 我對小安說:“小安, 叔叔告訴你一個秘密:你的眼睛又大又漂亮!如果你能不眨眼睛, 麵包超人和湯瑪斯小火車就會在床上等你哦!”我悄悄叮囑小安的爸爸和媽媽, 把新買的玩具藏在被子裡。 等小安回到家, 發現麵包超人和湯瑪斯小火車就趴在床邊等著他。 他開心死了, 大聲地喊:“叔叔沒騙我!”而從那以後, 小安再也沒有眨眼睛眨個沒完了。 這個遊戲, 治療師首先用玩偶突破小安因為父母而產生的防禦心態, 讓他跟湯瑪斯小火車放心地溝通與互動, 再利用這種平等的交流途徑, 對他的行為給予引導與調整。

對於喜歡欺負人、搗亂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可以和他玩用吸管畫畫的遊戲。 方法很簡單, 在桌子上鋪一大張白紙, 擺一個顏料盤, 把每種顏色的水彩都擠一點, 用水調勻。 然後綁住孩子的雙手, 讓他含著吸管, 蘸著水彩在紙上噴畫。 因為遊戲有一定挑戰難度, 所以孩子一般會非常感興趣。 在孩子噴畫時, 爸爸和媽媽可以在一旁搗亂, 給他製造各種困難, 讓他體驗被人搗亂、被欺負時難受的滋味。 玩出這種感受, 他就有了同理心, 就不會欺負同齡的孩子, 故意給別人搗亂了。 如果被干擾時, 小孩願意繼續努力, 在充滿困難的環境中堅持完成他的畫作, 還能激發他堅持突破的能力。

通過遊戲, 瞭解孩子受到的傷害

很多孩子受到傷害後, 心中有太多的恐懼,

Advertisiment
不敢說出來。 這時候, 遊戲的作用非常大。

有一次, 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小雲來我這裡做諮詢。 本來性格活潑的孩子, 突然不願意上學了。 我拿出彩色的超輕黏土, 陪她一起玩。 小雲捏了一張臉, 一般人會用淺黃色、肉色來捏, 但是小雲捏出的臉卻是青色, 而且臉上的神情是驚恐的。 我知道, 小雲肯定是遇到了一些事情。 接著, 我陪孩子玩OH卡, OH能反映她的潛意識。 我把OH卡正面放在桌子上, 讓她隨意選, 小雲選擇的是“老師”。 我問:“老師做什麼了?”小雲渾身發抖地說:“老師關門, 關窗戶……”我懷疑孩子可能是遭到了老師性侵, 聯繫孩子的父母報警。 經過警方調查, 小雲的老師, 曾經性侵過多個女童。

玩黏土, 也可以幫助修復親子關係。 6歲的強強因為爸爸管教方式太嚴厲, 一看見爸爸就躲。爸爸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緩和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只好帶著孩子來做遊戲治療。我對強強說:“用你手邊的黏土,做一張爸爸的臉,你心中的爸爸是什麼樣的?”強強捏了一張爸爸的臉:眉毛皺著,眼睛瞪得很大。他小聲說:“爸爸正在發脾氣。”我又說:“再做一張爸爸發脾氣時,你自己的臉。別著急,慢慢來……”接著,強強捏了一張臉:小嘴癟癟的,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強強說:“爸爸瞪著我的時候,我想哭。”

我慢慢引導他:“爸爸很好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你想像一下。這張發脾氣的臉是過去,他現在已經變了,你來捏一個新的爸爸……”強強想了很久,捏了一張新爸爸的臉。“修改後,爸爸變成什麼樣了呢?”強強說:“嗯,爸爸笑了。”我又問:“爸爸笑了,你和爸爸更親近了,對不對?”強強點點頭:“對!”“爸爸變了,那你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如果你是快樂的,會是一張什麼臉呢?捏一個新的強強吧!”這一次,強強捏了一張可愛的笑臉,而且顏色非常明快鮮豔。

之後,我讓強強用“快樂的爸爸”,蓋住“發脾氣的爸爸”;用“快樂的強強”,蓋住“委屈害怕的強強”。做了這個動作後,強強的心情明顯放鬆了:“我喜歡這麼做。”我讓他捏一根線,把“爸爸”和“強強”連起來。強強非常用心地將兩根綠色黏土條搓成了一根繩子:“這是一根非常堅固的老樹藤,我和爸爸永遠不會分開……”做完遊戲治療後,強強終於消除了內心對爸爸的恐懼,漸漸和爸爸親近起來。而強強爸爸,也真的變得“好”起來,就像他捏的“快樂爸爸”一樣。

不管是黏土、說故事或是畫畫,都是用“隱喻”傳達孩子心中的創傷與問題。在孩子的創作過程中,配合治療師的引導與正反兩面的溝通,讓孩子從負面的狀態中轉化成正面的感受,再從正面的基礎上,強化提升其效果。特別是利用“線”的連結,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溝通交流管道,以此達到改變的效果。

通過遊戲,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

對於需要關注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玩“支援前線”的遊戲。如果孩子欠缺勇氣,那麼就讓他站在前面,家裡每個人都從自己身上取下一件東西,親手給他系上。比如,爸爸給孩子系上一條勇氣鞋帶;媽媽給孩子系上一條勇氣圍巾……一個接一個地排隊給他系。就像武林大俠發功,把勇氣一點點地傳送到孩子身上。既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增強孩子的信心,又能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當小孩缺乏勇氣時,代表他自覺目前的條件與能力不夠。利用玩遊戲的方式,逐步地提升他的能力與“裝備”,實質上就是逐步建立他的自信。

“家庭農場”也是一個不錯的親子遊戲。家庭農場的土壤和肥料都是有機無污染的,占的空間很小。每天父母抽出10分鐘,陪著孩子翻土、播種、澆水、施肥……玩這個遊戲,父母要保證買來的種子是一定能生長的,否則,孩子看見種子死了會很失望。有了“維護農場發展”的共同目標,往往會激發全家人的向心力。另外,也可以讓忙碌的父母,每天用10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伴小孩。

爸爸、媽媽和孩子,還可以玩“黏土小車”的遊戲。準備彩色黏土和一個小車形狀的相框。每個人分別用黏土捏出自己的臉,把“臉”貼在相框上。一起商量,怎麼用彩色黏土來打扮“小車”,捏一隻雪白的小兔子,捏4只七彩的車輪,捏些花朵和風車……做好後,請孩子對著相框講故事:車上都有誰?大家要去哪裡玩?會玩什麼?遇到什麼事情?用黏土捏臉,是為了強化每個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與感受,瞭解孩子內心對家庭成員的看法。而說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隱喻孩子遭遇的挫折,比如有大恐龍擋路等等。這個遊戲,既能增加親子互動與溝通,還能鍛煉孩子的想像力。

遊戲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創造出全新的遊戲。無論是什麼遊戲,一定要記得,遊戲是給孩子玩的,而遊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快樂地生活。

一看見爸爸就躲。爸爸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緩和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只好帶著孩子來做遊戲治療。我對強強說:“用你手邊的黏土,做一張爸爸的臉,你心中的爸爸是什麼樣的?”強強捏了一張爸爸的臉:眉毛皺著,眼睛瞪得很大。他小聲說:“爸爸正在發脾氣。”我又說:“再做一張爸爸發脾氣時,你自己的臉。別著急,慢慢來……”接著,強強捏了一張臉:小嘴癟癟的,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強強說:“爸爸瞪著我的時候,我想哭。”

我慢慢引導他:“爸爸很好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你想像一下。這張發脾氣的臉是過去,他現在已經變了,你來捏一個新的爸爸……”強強想了很久,捏了一張新爸爸的臉。“修改後,爸爸變成什麼樣了呢?”強強說:“嗯,爸爸笑了。”我又問:“爸爸笑了,你和爸爸更親近了,對不對?”強強點點頭:“對!”“爸爸變了,那你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如果你是快樂的,會是一張什麼臉呢?捏一個新的強強吧!”這一次,強強捏了一張可愛的笑臉,而且顏色非常明快鮮豔。

之後,我讓強強用“快樂的爸爸”,蓋住“發脾氣的爸爸”;用“快樂的強強”,蓋住“委屈害怕的強強”。做了這個動作後,強強的心情明顯放鬆了:“我喜歡這麼做。”我讓他捏一根線,把“爸爸”和“強強”連起來。強強非常用心地將兩根綠色黏土條搓成了一根繩子:“這是一根非常堅固的老樹藤,我和爸爸永遠不會分開……”做完遊戲治療後,強強終於消除了內心對爸爸的恐懼,漸漸和爸爸親近起來。而強強爸爸,也真的變得“好”起來,就像他捏的“快樂爸爸”一樣。

不管是黏土、說故事或是畫畫,都是用“隱喻”傳達孩子心中的創傷與問題。在孩子的創作過程中,配合治療師的引導與正反兩面的溝通,讓孩子從負面的狀態中轉化成正面的感受,再從正面的基礎上,強化提升其效果。特別是利用“線”的連結,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溝通交流管道,以此達到改變的效果。

通過遊戲,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

對於需要關注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玩“支援前線”的遊戲。如果孩子欠缺勇氣,那麼就讓他站在前面,家裡每個人都從自己身上取下一件東西,親手給他系上。比如,爸爸給孩子系上一條勇氣鞋帶;媽媽給孩子系上一條勇氣圍巾……一個接一個地排隊給他系。就像武林大俠發功,把勇氣一點點地傳送到孩子身上。既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增強孩子的信心,又能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當小孩缺乏勇氣時,代表他自覺目前的條件與能力不夠。利用玩遊戲的方式,逐步地提升他的能力與“裝備”,實質上就是逐步建立他的自信。

“家庭農場”也是一個不錯的親子遊戲。家庭農場的土壤和肥料都是有機無污染的,占的空間很小。每天父母抽出10分鐘,陪著孩子翻土、播種、澆水、施肥……玩這個遊戲,父母要保證買來的種子是一定能生長的,否則,孩子看見種子死了會很失望。有了“維護農場發展”的共同目標,往往會激發全家人的向心力。另外,也可以讓忙碌的父母,每天用10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伴小孩。

爸爸、媽媽和孩子,還可以玩“黏土小車”的遊戲。準備彩色黏土和一個小車形狀的相框。每個人分別用黏土捏出自己的臉,把“臉”貼在相框上。一起商量,怎麼用彩色黏土來打扮“小車”,捏一隻雪白的小兔子,捏4只七彩的車輪,捏些花朵和風車……做好後,請孩子對著相框講故事:車上都有誰?大家要去哪裡玩?會玩什麼?遇到什麼事情?用黏土捏臉,是為了強化每個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與感受,瞭解孩子內心對家庭成員的看法。而說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隱喻孩子遭遇的挫折,比如有大恐龍擋路等等。這個遊戲,既能增加親子互動與溝通,還能鍛煉孩子的想像力。

遊戲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創造出全新的遊戲。無論是什麼遊戲,一定要記得,遊戲是給孩子玩的,而遊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快樂地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