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及其感染
新生兒敗血症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迴圈,
並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禁☆感染,
有時還在體內產生遷移病灶。
目前仍是新生兒期很重要的疾病,
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
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
(菌血症指細菌侵入人體循環後迅速被清除,
無毒血症,
不發生任何症狀。
)
現代醫學認為, 主要是由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桿菌及B組鏈球菌感染所致。 嚴重敗血症可出現中毒性腸麻痹, 表現為腹脹, 腸鳴音減低。 或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嘔血、便血,
Advertisiment
感染的途徑
宮內感染:母親孕期有感染(如敗血症等)時,
細菌可經胎盤血行感染胎兒。
產時感染: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時, 細菌可由產道上行進入羊膜腔, 胎兒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 進一部發展成為敗血症。 也可因消毒不嚴、助產不當、復蘇損傷等使細菌直接從皮膚、粘膜破損處進入血中。
產後感染:最常見, 細菌可從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徑侵入血循環, 臍部是細菌最易侵入的門戶。
院內易發感染的幾種情況
新生兒監護病區(NICU)治療的患兒。
有入侵式治療的患兒如氣管插管、臍靜脈插管等。
住院天數長, 接受手術治療的患兒。
病房擁擠, 或者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等。
Advertisiment
敗血症常見症狀
呼吸窘迫。
在敗血症嬰兒中占90%,
嚴重程度可有不同。
心率增快和周圍迴圈灌注差, 出現青紫、瘀斑或瘀點。
出現低血壓、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
體溫不穩定:10%~30%的新生兒可有發熱和體溫不升。
有胃腸道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脹、納差。 拒吃奶水。
活動減弱或嗜睡、煩躁不安、呻吟, 哭聲低弱, 並可能出現抽筋。
其他如黃疸、肝脾腫大等, 可發現有感染灶:新生兒臍帶炎、新生兒肺炎等。
提示有敗血症的其他症狀:
黃疸加重或減退後又複現。 有時黃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現。
肝脾輕度或中度腫大, 無其他原因可解釋。
瘀點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兒紫癜或外傷解釋。
治療措施
抗生素治療
新生兒敗血症在未獲得血培養結果之前即要選用抗生素治療,
Advertisiment
大腸桿菌敗血症
一般認為脂膜早破, 產程延長, 產時感染以及生後3d內發病的以大腸桿菌感染為主, 可選用氨苄青黴素加用慶大黴素或丁胺卡那黴素。 氨苄青黴素為新生兒期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 不僅對球菌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 對新生兒感染常見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有較高的抗菌活性。 產生抗生素耐藥或臨床療效不佳,
Advertisiment
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
新生兒皮膚、粘膜有化膿性☆禁☆感染, 以及醫院出生且住院較長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為主。 治療可選用青黴素, 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多數對青黴素耐藥, 故常用耐酸青黴素, 如苯唑青黴素、鄰氯青黴素、雙氯青黴素, 或用萬古黴素加上述耐酶青黴素。
鏈球菌敗血症
B組鏈球菌敗血症早期的臨床表現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類似, 不易區別, 治療上用大劑量青黴素靜脈給藥。
厭氧菌敗血症
近年來出現新生兒厭氧菌感染在逐漸增多, 常見於胎膜早破, 手術後併發症。 治療上以甲硝唑(滅滴靈)為首選藥物。
院內感染所致敗血症
住院後有入侵式治療(臍靜脈插管、氣管插管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病房擁擠等都易發生院內感染。
Advertisiment
一般治療
注意保暖,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補充熱卡,
及時糾正酸中毒及缺氧,
局部感染灶如臍部及皮膚的處理等。
對症治療
有抽痙時用鎮靜止痙藥,
有黃疸給于照藍光治療,
有腦水腫及時給於降顱壓處理。
支持治療
少量多次輸血或輸血漿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免疫療法
新生兒出生時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更明顯,生後對各種抗原的刺激反應不敏感,感染後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療可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增強抗感染能力。
免疫球蛋白治療
早產兒因免疫球蛋白水準低,生後極易發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嚴重感染,敗血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成熟新生兒為高,足月兒雖無明顯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體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異性抗體如大腸桿菌、沙門菌抗體而不能控制這類感染。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異型抗體,因此可用於敗血症的輔助治療。國內外資料推薦劑量:每次0.2~0.5g/kg每週1次共用4周。
白細胞的輸入
重症敗血症患兒,若血中中性粒細胞數降低而骨髓儲備白細胞又不能補充粒細胞的缺乏時,輸入從正常成人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多形核白細胞,可增強白細胞對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從而降低病死率。
交換輸血
重症敗血症患兒可通過換血除去血液中的細菌、毒素和酸性代謝產物;清除異常血凝物質,糾正異常血凝過程,供給大量新生兒所缺乏的抗體、補體以及吞噬細胞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交換輸血主張用新鮮全血,換血量為160ml/kg,但要注意換血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如電解質平衡紊亂、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應等。換血療法適應於經抗感生素治療無效的重症新生兒敗血症。
護理措施
保護性隔離。避免交叉感染,當體溫過高時,可調節環境溫度,打開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來降低體溫,新生兒不宜用藥物、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刺激性強的降溫方法。體溫不升時,及時給予保暖措施;降溫後,30分鐘複測體溫一次,並記錄。
保證營養供給。所以餵養時要細心,少量、多次給予哺乳,保證機體的需要。吸吮無力者,可鼻飼餵養或結合病情考慮靜脈營養。
保證抗生素有效進入體內。病原菌未明前,可選擇氨苄青黴素抗感染治療,病原菌明確後根據藥敏選擇用藥。
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臍炎、鵝口瘡、膿皰瘡、皮膚破損等,促進皮膚病灶早日痊癒,防止感染繼續蔓延擴散。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巡視,如出現面色發灰、哭聲低弱、尖叫、嘔吐頻繁等症狀時,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繫,並做好搶救準備。
做好家長的心理護理,減輕家長的恐懼及焦慮,並取得合作。
免疫療法
新生兒出生時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更明顯,生後對各種抗原的刺激反應不敏感,感染後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療可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增強抗感染能力。
免疫球蛋白治療
早產兒因免疫球蛋白水準低,生後極易發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嚴重感染,敗血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成熟新生兒為高,足月兒雖無明顯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體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異性抗體如大腸桿菌、沙門菌抗體而不能控制這類感染。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異型抗體,因此可用於敗血症的輔助治療。國內外資料推薦劑量:每次0.2~0.5g/kg每週1次共用4周。
白細胞的輸入
重症敗血症患兒,若血中中性粒細胞數降低而骨髓儲備白細胞又不能補充粒細胞的缺乏時,輸入從正常成人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多形核白細胞,可增強白細胞對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從而降低病死率。
交換輸血
重症敗血症患兒可通過換血除去血液中的細菌、毒素和酸性代謝產物;清除異常血凝物質,糾正異常血凝過程,供給大量新生兒所缺乏的抗體、補體以及吞噬細胞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交換輸血主張用新鮮全血,換血量為160ml/kg,但要注意換血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如電解質平衡紊亂、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應等。換血療法適應於經抗感生素治療無效的重症新生兒敗血症。
護理措施
保護性隔離。避免交叉感染,當體溫過高時,可調節環境溫度,打開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來降低體溫,新生兒不宜用藥物、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刺激性強的降溫方法。體溫不升時,及時給予保暖措施;降溫後,30分鐘複測體溫一次,並記錄。
保證營養供給。所以餵養時要細心,少量、多次給予哺乳,保證機體的需要。吸吮無力者,可鼻飼餵養或結合病情考慮靜脈營養。
保證抗生素有效進入體內。病原菌未明前,可選擇氨苄青黴素抗感染治療,病原菌明確後根據藥敏選擇用藥。
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臍炎、鵝口瘡、膿皰瘡、皮膚破損等,促進皮膚病灶早日痊癒,防止感染繼續蔓延擴散。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巡視,如出現面色發灰、哭聲低弱、尖叫、嘔吐頻繁等症狀時,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繫,並做好搶救準備。
做好家長的心理護理,減輕家長的恐懼及焦慮,並取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