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若是性格不合, 生活在一起可能難免磕磕碰碰。 可你聽說過, 夫妻之間血型不合會導致母親與胎兒“難相處”, 從而導致流產等問題嗎?你可別不相信,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醫學上, 這被稱為新生兒“溶血病”。
市民講述
與丈夫血型不合連續4次流產
劉女士家住紅穀世紀花園, 雖然今年不到30歲, 但已意外流產了4次。 劉女士告訴記者, 她每次懷孕不到3個月, 都會遭遇意外流產。 多次到醫院檢查, 都沒有查出原因。 第5次懷孕時, 她來到省婦幼保健院檢查身體。 當醫生得知劉女士已流產4次後, 當即問了一個讓劉女士感到不解的問題:“你是什麼血型?”得知劉女士是O型血後,
Advertisiment
當確認劉女士丈夫的血型是AB型後, 醫生解釋說, 造成流產的真正原因是她的血型和她丈夫的血型“相克”。
醫生說法
夫妻血型確實會“相克”
夫妻血型真的存在相克之說嗎?市第一醫院產科魏醫生稱確實存在, 醫學上稱為新生兒“溶血病”。
魏醫生說, 當丈夫是A型、B型或AB型, 而孕婦血型是O型時, 胎兒就可能從父親身上遺傳獲得母親所缺少的血型抗原。
據瞭解, 這種血型抗原的紅細胞一旦進入母體, 母體會產生抗體, 而這種抗體可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 就會引起寶寶的紅細胞被破壞而溶血, 表現為黃疸、貧血等。 症狀嚴重者會腦癱,
Advertisiment
記者從省婦幼保健院瞭解到, 因為夫妻血型“不合”, 導致胎兒與母親血型不合的情況並不少見。 但並不是所有O型血孕婦所生的寶寶都會發生溶血病。 “可能有的寶寶會發病, 有的寶寶不發病;有的症狀輕, 有的症狀重。 這與母親抗體的量多少, 抗體與胎兒紅細胞的結合程度, 抗原的強度及胎兒代償性造血能力有關。 ”
打胎後患病幾率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 新生兒溶血病發生幾率和嚴重程度, 還會隨著胎次的增加而增加。 這是因流產孕婦產道發生破損, 被打掉的胎兒血液進入母親體內。 之後, 母親體內會產生了抗A或抗B體。 那麼, 在下次妊娠時胎兒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幾率就會增大。
Advertisiment
記者調查
八成孕婦不知血型相克
記者從多家醫院婦產科瞭解到, 一般給孕婦進行體檢時, 一旦發現孕婦的血型為O型他們都會進行提醒。 省婦幼保健院黃醫生稱, 每天會對將近百個孕婦進行提醒, 但是近一半人都不是很重視。
在市內一家醫院產科內, 記者隨機調查了30名孕婦。 結果發現, 當提出新生兒溶血症時, 其中有24人完全不知情。
預防措施
孕前檢查時可做抗體檢測
那麼, 有什麼辦法能將血型“相克”的危險降至最低?省中醫院專家表示, 當夫妻雙方有上述血型相克情況, 可以通過孕前和孕期檢查, 及時干預減少新生兒溶血病的發生。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父母關心的“大問題”,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高高大大?從本期開始, 我們將為您講述有關孩子身高的話題。
張姨有兩個女兒, 姐妹倆都聰明伶俐。 只是有一點, 妹妹身高160釐米, 姐姐身高卻只有152釐米。 每提及此事, 張姨總是痛惜不已:“孩子小的時候總想著妹妹都長這麼高, 姐姐的個子以後也不會矮, 過兩年就會趕上的, 沒想到一直等到19歲, 姐姐的個頭也沒有再長,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認為夫妻倆身材都高, 孩子一定矮不了, 即使看到孩子身高低於同齡兒童, 也沒有及時重視, 只想著以後肯定會“躥高”的。 但等到過了青春發育期也沒有再長高時, 才想起來去醫院, 但那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孩子的身高有遺傳嗎?答案是肯定的。 子女的身高與父母雙親遺傳關係密切。 孩子最終身高的獲得, 有50%~60%歸因於雙親體高的遺傳, 也就是說, 至少有40%的因素不屬遺傳因素控制, 這些因素包括營養、環境、疾病等等。 而且同樣來自父母的基因在傳給下一代時, 會引起不同的表達, 從而產生在同一家庭的子女中身高各有不同的情況。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個子高,就以為孩子一定矮不了,或者因為自己個子矮,就以為孩子將來一定長不高,從而錯過治療時機。
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是掌握孩子身高增長的規律,以便早期發現孩子身高的異常,及早採取相應的治療或干預措施。
寶寶出生後經歷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青春發育前期和青春發育期。不同期身高增長不同,總的規律為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時平均身長大概50釐米,出生後頭6個月,身高增長大約15~18釐米,後6個月在7~10釐米。第一年共長高約25釐米,第二年約長高10釐米,此後身高增長減緩,並相對平穩,大約每年增長5~7.5釐米。進入青春期後(一般女孩子從11~12歲,男孩子從12~14歲開始),會出現一個生長高峰,在這個階段,男孩子可長高20~30釐米,女孩子長高15~25釐米;青春後期,身高增長逐漸減緩,至青春期結束,身高增長即停止。所以,一般女孩子在16歲、男孩子在18歲後,身高增長即停止。如果在青春期沒有出現增長高峰,那麼成年時身高皆不理想。細心的家長可以對照以上規律,或者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較,一旦發現明顯異常,或明顯低於同齡兒平均水準,就應及時去醫院(最好是兒童內分泌專科)諮詢相關專家。
2~12歲的孩子身高有一個計算公式:身高(釐米)=年齡(歲)×7+70。多數兒童可以用此公式衡量其身高增長是否符合年齡標準,以作參考。
也有這樣一些兒童,出生時一切正常,生後頭幾年(2~3年)身高營養狀態也正常,但在別的孩子都進入青春發育期後,這些孩子的身高增長並無加速,每年平均身高增長小於5釐米,性發育也延遲,女孩14歲、男孩16歲仍未出現第二性征。但當其他孩子停止生長或生長減慢之後,這些孩子卻出現身高猛長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民間俗稱“晚長”。這可能是由於正常青春期促性腺激素的激發作用延遲,形成了這種生理性個體差異。一旦這些孩子進入延遲出現的青春發育期,便會出現身高的加速(亦即“躥高”),及循序漸進的性發育過程,達到正常兒童應有的水準。
但生活中往往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偏矮,便想著孩子是不是屬於“晚長”呢?但一直等到孩子成年也沒有再長高時,才後悔不已。
還有一類小兒,身高原來與同齡兒無差別,但在6~7歲時開始“標新立異”,在同齡兒童中“脫穎而出”,性發育也迅速。隨即不久,當別的孩子開始長個子,他卻停止不長了。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性發育提前(性☆禁☆早☆禁☆熟)所致。因為性發育提早的孩子,骨成熟也加速,他的增長有效期便大大縮短,這樣的孩子很快便會停止長高,他們成年後的身高大都比正常孩子矮。
對家長來說,如何知道孩子的身高還有沒有辦法補救呢?最可靠的方法是拍X光片,做骨齡測定。因為青少年的生長最終取決於骨的生長,如果X光片顯示骨骺線已閉合,那麼即意味著生長已停止,這時無論用什麼方法(除斷骨增高外)也不可能再長高了。當然,這些測量需要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個子高,就以為孩子一定矮不了,或者因為自己個子矮,就以為孩子將來一定長不高,從而錯過治療時機。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是掌握孩子身高增長的規律,以便早期發現孩子身高的異常,及早採取相應的治療或干預措施。
寶寶出生後經歷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青春發育前期和青春發育期。不同期身高增長不同,總的規律為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時平均身長大概50釐米,出生後頭6個月,身高增長大約15~18釐米,後6個月在7~10釐米。第一年共長高約25釐米,第二年約長高10釐米,此後身高增長減緩,並相對平穩,大約每年增長5~7.5釐米。進入青春期後(一般女孩子從11~12歲,男孩子從12~14歲開始),會出現一個生長高峰,在這個階段,男孩子可長高20~30釐米,女孩子長高15~25釐米;青春後期,身高增長逐漸減緩,至青春期結束,身高增長即停止。所以,一般女孩子在16歲、男孩子在18歲後,身高增長即停止。如果在青春期沒有出現增長高峰,那麼成年時身高皆不理想。細心的家長可以對照以上規律,或者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較,一旦發現明顯異常,或明顯低於同齡兒平均水準,就應及時去醫院(最好是兒童內分泌專科)諮詢相關專家。
2~12歲的孩子身高有一個計算公式:身高(釐米)=年齡(歲)×7+70。多數兒童可以用此公式衡量其身高增長是否符合年齡標準,以作參考。
也有這樣一些兒童,出生時一切正常,生後頭幾年(2~3年)身高營養狀態也正常,但在別的孩子都進入青春發育期後,這些孩子的身高增長並無加速,每年平均身高增長小於5釐米,性發育也延遲,女孩14歲、男孩16歲仍未出現第二性征。但當其他孩子停止生長或生長減慢之後,這些孩子卻出現身高猛長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民間俗稱“晚長”。這可能是由於正常青春期促性腺激素的激發作用延遲,形成了這種生理性個體差異。一旦這些孩子進入延遲出現的青春發育期,便會出現身高的加速(亦即“躥高”),及循序漸進的性發育過程,達到正常兒童應有的水準。
但生活中往往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偏矮,便想著孩子是不是屬於“晚長”呢?但一直等到孩子成年也沒有再長高時,才後悔不已。
還有一類小兒,身高原來與同齡兒無差別,但在6~7歲時開始“標新立異”,在同齡兒童中“脫穎而出”,性發育也迅速。隨即不久,當別的孩子開始長個子,他卻停止不長了。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性發育提前(性☆禁☆早☆禁☆熟)所致。因為性發育提早的孩子,骨成熟也加速,他的增長有效期便大大縮短,這樣的孩子很快便會停止長高,他們成年後的身高大都比正常孩子矮。
對家長來說,如何知道孩子的身高還有沒有辦法補救呢?最可靠的方法是拍X光片,做骨齡測定。因為青少年的生長最終取決於骨的生長,如果X光片顯示骨骺線已閉合,那麼即意味著生長已停止,這時無論用什麼方法(除斷骨增高外)也不可能再長高了。當然,這些測量需要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