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進行符合成長階段的親子對話

大部分父母都會有自己是在用適當的口吻和孩子說話的錯覺, 他們不用大人的口吻而是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簡短對話, 以為這樣孩子能夠容易聽懂, 比如對孩子說“啊, 吃吧”, “尿尿了嗎”這樣的方式。

但符合孩子水準的對話並不是這種形式的。 由於孩子們的成長階段不同, 孩子們的智力、情感和對世界的認知也有所不同, 特別是對父母的態度上也有很大差異。 所謂的站在孩子角度的對話就是說, 理解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不同特性, 再據此使用正確的語言, 就像說同一話題時, 根據年齡的不同,

Advertisiment
跟父母對話時做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根據各個年齡段不同, 合適的對話的特徵如下:

0~4歲:0~4歲的孩子會全面地依賴父母, 不僅是父母的話, 連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也當作是重要的資訊來接受,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父母是孩子的全部。 通過父母的態度, 孩子們可能用肯定的態度接受世界, 也可能用否定的態度接受世界。 在這種感覺的基礎上, 培養他們對各種感情的認知和看世界的眼光。 所以說這個時期用否定的語言強求孩子是不好的行為, 弄不好還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受到傷害, 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很刻薄的地方。

在需要糾正孩子錯誤的情況下, 要領在於應用“我的資訊”, 而不是“你的資訊”。 “你的資訊”是向孩子轉達父母自身的解決方案,

Advertisiment
有指責孩子犯錯誤的意思。 另一方面, “我的資訊”不僅是意思的表達, 並且是因為父母表達了感情, 讓孩子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案, 這一階段讓孩子高興是父母最大的功課。

5~8歲:5~8歲的孩子比其他年齡層的孩子更聽父母的話, 看起來像不聽話的樣子, 但是父母所說的一切他都會接受, 這對他們生活基本習慣的養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所有的判斷都以父母說的話為標準, 所以在說任何話之前都要慎重選擇。 這樣做的好處是, 想要孩子做什麼的時候, 可以用行動表現出來。

這一時期是意思表達的正式化時期, 所以對孩子的傾聽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時期父母的態度左右著孩子的表現力,

Advertisiment
所以不應只是單純地聽孩子說, 而要積極地傾聽才行。 積極地傾聽是說, 不批判孩子的話而是包容他們, 在真誠地理解孩子的情感之後, 將爸爸媽媽所理解的東西再次傳達給孩子, 這種積極的交流就是傾聽。 這時, 重要的是, 即使孩子的意見與父母不同, 也要維持和接受孩子的感情。 根據爸爸媽媽所用的詞彙和語調, 孩子們會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要注意傾聽時安靜的態度、認真的表情、有同感的眼光等非語言類的表現形式。

在給孩子派遣任務的時候一定要說明理由, 這時期的孩子會堅決地遵守父母的話。 雖然聽話了, 但如果心裡不贊同的話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與其讓孩子聽話, 不如讓孩子自己理解後點頭。 不是說“去學習”、“不學習的話就不給想要的東西了”、“別看電視”,

Advertisiment
而是以“經常看電視的話腦子會壞掉的”這樣的方式說明。

9歲以上:與之前相比, 飛速成長的孩子們在小學三年級時就會出現一些大人的特徵, 這是對自我認識發育最快的時期, 很容易把爸爸媽媽的話當成對他的干涉。 在父母眼中, 他的這種樣子就像在反抗一樣。 所以這一時期, 不要感性地對待孩子的話, 而要理解孩子的頂話和反駁。 把這些行為當作生長發育中的正常情況來看, 也就是無論孩子說什麼, 都要無條件地接受, 把孩子表現不滿當作是對爸爸媽媽敞開心扉的信號。 這時候最有效的對話方式就是讓孩子們自己負責任, 在肯定孩子的主張或反駁之後,

Advertisiment
對孩子說:“這是你的責任。 ”嚇唬孩子就會成為結束對話的催化劑。 還有, 當孩子對父母的提問做出“不知道”的回答時, 就不要再追問了, 因為這一時期孩子的感情變化很大, 價值判斷的標準也不確定。 每天都會有數十種想法出現, 甚至連自己怎麼想的也不知道。 當孩子回答“不知道”、“就那樣兒”時, 就要退後一步, 給孩子再次思考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