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分“迷信”輸液 危害BB健康

寶寶進醫院, 令家長最糾結的一件事就是要不要給他(她)掛水。 不僅心疼寶寶的小腦袋、小手、小腳會被戳針, 還為藥性的負作用而擔憂。

掛水, 寶寶必過的坎?

掛水, 又名打點滴或者輸液。 是由靜脈滴注輸入體內的大劑量注射液, 正常一次給藥在100ml以上。 如今只要到流感高峰期, 醫院裡到處都是掛水的病員。 而其中, 嬰幼兒小病員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除了非得掛水去病的情況, 有相當部分的孩子是不需要掛水的。

【主動掛水型】

好得快才是“硬道理”

在市區某醫院, 一個3歲的寶寶由外公外婆帶著去看病。

Advertisiment
寶寶有點低燒, 經測量, 體溫大概在38℃左右。 醫生聽了寶寶的肺心後, 又瞧了瞧舌苔, 就告訴外公外婆:“寶寶病情不重, 只要服用一點低燒藥就行了, 去拿藥吧。 ”

令人意外的是, 外婆一聽就連連擺手:“以前來醫院都是要掛水的, 掛水好得快。 不掛水, 寶寶萬一拖重了怎麼行?”在外婆的堅持下, 醫生只得給寶寶開了兩天劑量退燒的靜脈輸液。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 主動掛水型, 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 如孩子的爺爺奶奶, 在老人們看來, 好得快才是“硬道理”。

【被動掛水型】

醫生要掛, 不敢不掛

家住翠崗社區的李女士, 跟老公都屬於對照顧孩子“一竅不通”的類型。 前幾天, 李女士起床後發現才一周歲的女兒小臉蛋有些發燙, 而且平時活潑好動的女兒也很沒精神。

Advertisiment
李女士不敢耽擱, 向單位請了假, 趕緊帶女兒去醫院。

按照常規, 醫生先給孩子測了體溫, 37.8℃。 不由分說, 醫生就要求給孩子掛水。 掛水兩天, 為了便於扎針, 可憐的小寶貝額頭兩側的頭髮分別被剃掉兩塊。 扎針時, 護士要求把孩子放在檯子上, 家長牢牢按住, 看著小寶寶因掙扎而扭曲的小臉, 李女士自己先哭了。

次日去單位上班, 和同事說到寶寶生病的事, 幾位有經驗的爸爸媽媽連聲責怪李女士太小題大做, “你怎麼不在家給孩子先測體溫, 37.8℃根本不需要掛水, 藥都不用吃, 多喝開水不再著涼就行啦。 ”一位媽咪還教給李女士一條“寶寶發燒準則”:38℃以內喝水退燒, 38℃-39℃吃退燒藥, 39℃以上考慮掛水。

【醫生說法】

Advertisiment

不要過分迷信掛水

“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 感覺寶寶一掛過水, 感冒或發燒就會快速緩解。 從而將寶寶身體的好轉歸功於掛水。 其實不管什麼病, 特別是常見的感冒、發燒都有一個週期, 隨著週期結束, 感冒和發燒也將慢慢痊癒。 沒有特殊情況是不需要掛水的。 ”市一院兒科主任醫師房伶表示, 不管是成人還是嬰幼兒, 生病後的治療都應遵循一個原則:能不吃藥就不吃藥, 能口服治療的就口服治療, 掛水是不提倡的。 不過房主任也表示, 如果遇到必須要輸液的情形, 比如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肺炎症狀, 脫水、嘔吐、腹瀉得比較厲害等, 那都是需要輸液治療的, 家長一定要配合醫生, 不能擅作主張。

房主任還表示, 家長不辭辛苦,

Advertisiment
帶著孩子在人滿為患的醫院輸液室治療, 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對孩子反而不利。 所以孩子發燒, 只要體溫沒有高過39℃, 沒有肺炎症狀, 沒有出現脫水, 都可以暫時不考慮掛水。

小編總結:在很多家庭中, 寶寶一旦生病了, 家長十分著急, 想儘快讓寶寶痊癒, 於是會選擇給其輸液的治療方式。 其實, 寶寶生病後要不要輸液, 需根據具體的病情而定, 不要過分“迷信”輸液, 反而危害寶寶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